郑静:在拍摄已然司空见惯的今天,人们为何还要认真观看影像作品?艺术创作与日常记录,两者之间是否隔着鸿沟?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现场

在摄影已然司空见惯的今天,人们为什么还要去认真观看影像作品?艺术创作与日常记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隔着鸿沟还是无缝连接?

今年是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举办的第九个年头。记得第一届展会的时间还是在9月份,那时对于主办方和展商来说,上海的艺术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有太多的可能性和可培养、挖掘的机遇。但他们也清楚,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市场来说,初期需要投入重量级的作品,于是荒木经惟、杉本博司、马克•吕布等大师的经典之作会出现在展会现场,每一张作品前都站满了朝圣的观众。

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大众是从经典作品开始了解影像艺术的。知晓一位艺术家,先从他的代表作开始。所以落地上海的美术馆和设计艺术展,刚开始都会重磅推出大师作品,甚至举办特展吸引观众。比如第一年的“设计上海”,九成的展品来自英伦,甚至是首次登陆上海,那一年的展会成了设计展上的现象级事件,至今无法超越。上海的浦东美术馆,开馆的特展是泰特美术馆珍藏展,展厅的重要位置陈列着泰特美术馆镇馆之宝《奥菲莉娅》,那个夏天有铺天盖地的媒体文章在解读这幅名画,从莎士比亚,到戏剧到绘画手法,帮助观众读懂这幅名作。

虽然影像艺术有它自己的独特属性,作品的版次、版本和创作手法等都会影响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交易市场的表现。但其同样也具备着艺术品的共性,从大师经典开始入门是一条必经之路。同时,能请来重量级的展品,也可以体现主办方的实力,对于吸引优质展商也优质藏家是有帮助的。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现场

将展会时间改到春日的4月,是从去年第八届开始的。第七届是2021年,那一年的展会时间从9月推迟到了11月,赶在了秋天的尾声。2022年,展会空缺一年,那一年的影像留在了上海空荡荡的城里和人们空荡荡的心里。2023年的春天,第八届展会回归,到了今年春天是第九届,虽然展会名称和展会时间经历了变动,但熟悉的人们依旧习惯称为它“影像上海”,展期依旧是四天,展商保持在50家左右,地点还是在那熟悉的上海展览中心。建筑顶端的五角星直入云霄,熠熠生辉。

经过十年,影像艺术在上海有了更多维度的受众,一方面受众群体得以扩大,另一方面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也在不断提升。开展首日只针对媒体和VIP藏家开放,现场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展位上有展品售出。一张张红色的贴纸虽小,但也足够醒目。观众们看展过程中,对经典作品除了赞叹,也会发出更多的点评,对于它的背景、技法,以及象征意义有自己的解读。

除了在每届展会上都会见到的杉本博司、马克•吕布、艾略特•厄威特等大师的作品,有更多的艺术家将视角关注到生活的日常。有新出发的机构,有新崛起的摄影师,也有新拓展的创作手法,它们从不同的途径来表达对今日生活的感悟。对生活记录并再创作,这本该就是影像的意义。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是一家非营利艺术机构,这次展会上他们带来的多幅作品都与上海有关,许海峰的《公园里,上海大宁灵石公园》,通过记录今日上海的公园一角,流露出他对童年的回忆。他说“于我,‘公园’就像一味解药,可以长期服用而无副作用。”朱浩的《野餐盒里的波拉片》,也不同角度在解读这一主题。城市,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会给人带来久远的灵感和困惑。

相比新兴机构,常青画廊的表现也一直可圈可点,在这次展会中呈现的是法国艺术家JR的个展。JR将摄影作为一种记录工具,和其他的艺术形式嫁接,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和不同城市的景象贴合在一起,芭蕾舞者或是出现在巴黎皇宫屋檐上,或是悬挂在港口的集装箱上,街头和城市是她们的舞台,当然也是艺术家的创作舞台。新的艺术创作手法给了影像更多的发展可能性,社区认同、城市发展很多话题都在这里逐步展开。

有人关注宏大的记事,也有人留意生活的细节。绝版影像馆来自台湾新竹,他们从去年开始正式代理俄裔美国艺术家安娜史塔希亚•萨莫伊洛娃(Anastasia Samoylova)的作品,这次他们在展会上展出她的个展“早餐”系列。艺术家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艺术老师,她发现自己在吃早餐的时候会更静心地去思考问题,去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大师作品,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的创作。她将各种食物和器皿与摄影集组合。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索尔•莱特(Saul Leiter)等艺术前辈的艺术作品旁,或是出现杨桃、草莓,或是咖啡和可颂。为日本的摄影师作品配上味增汤,一旁的猫咪正在凝视着摄影集中的伙伴,这些熟悉的物件经过组合,产生另一种视觉语言。画廊的负责人说这一系列作品在台湾市场有不错的销售表现,它们的单幅售价大致3万人民币左右,也是收藏爱好者很好的入门级藏品,换一种形式向经典致敬,会更亲切也更深入些。

这种凝视日常的创作思路,被不少展商选取。高台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再次带来了马海伦、徐冠宇的作品。马海伦关注的是新疆的年轻人。徐冠宇出生于北京,现居于美国芝加哥,他找到了很多在美国各种身份的参与者,为他们拍摄房间里的私人物品,然后组合在一起,作品《外籍人口》更像是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画面看似是一个普通的房间,窗边绿萝低垂,白色护墙板上贴满了各种照片,每一种都是一种生活状态,细细欣赏,也许就会发现其中有一种,仿佛就是熟悉的场景。

用影像艺术关注日常,是成名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同时也是很多艺术新人关注的话题,他们从最能深入的领域开始探索,尝试并希望被看见。

回到开篇的问题,对于专业领域的人来说,那不是问题。日常照片拍摄与影像艺术,有太多差异。差异大到不可同日而语,大到是应该开设一门课来展开说说的。可很多艺术从业人员又觉着不屑于去说,这个入门级的问题不应该是他们所面对的。但对于很多观众,甚至是初试水的藏家来说,这个门槛就决定着他们能否入门,一步之遥有时就是千山万水。除了深挖交易市场,教育、培育是艺术行业的另一个职能,两者并不冲突,处理地好还会互为补充。影像上海十年,这个问题存在着;也许再过一个十年,问题依旧存在,因为总有人迈向成熟,也总有人依旧懵懂。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配图由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PHOTOFAIRS Shanghai)提供,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