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5-02 18:06
4月电费调整,碳费也将开征,外界担忧台湾正在升起「绿通膨」。 记者陈正兴/摄影4月电费调整,碳费也将开征,外界担忧台湾正在升起「绿通膨」。 记者陈正兴/摄影

经济VIP文章限时开放

环境部上月召开第二次碳费审议会,由于碳费费率尚未出炉,不少国内业者仍煎熬于,是否要开启减碳大投资,此外,本月电费调涨,对业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台湾预定征收的碳费,目前仅针对年排碳2.5万吨以上的排碳大户,征收标准将透过刚成立的碳费审议委员会决定,再依排碳大户2024年的碳排放量计算,于2025年5月首次缴纳。

.coverstoryad { min-width:100% }

在第二次碳费审议会召开时,环境部部长薛富盛表态,碳费征收每吨不会低于300元,但许多业者认为,碳排大户也多是用电大户,政府一次剥两层皮,企业受伤不浅。

根据环境部的规划,碳费开征后,未来几年将逐步降低起征门槛,例如将年排放量2.5万吨,降至1.5万吨、1万吨,此外,费率也将阶段性调升。一般预期,碳费的征收,将如市场灰犀牛,带动产业大洗牌,到底国内产业界目前是怎么看碳费问题?

痛点1、碳费收多少 一翻牌恐重创企业 

「等今年财报一发布,就会知道每一家公司去年赚或亏,再扣除预期要缴交的碳费,届时就知道企业能不能承受了,」国内一家石化大厂高层主管说,以他们集团而言,若以每吨300元做推估,一年碳费可能高达十来亿,对公司获利影响甚大。

目前尚未出炉的碳费费率正多方拉锯,环团企盼的标准是每公吨500元,产业界是100元,至于环境部的看法,薛富盛则是说了好几次「不低于300元」。由于费率尚未敲定,企业有不确定性,产业界也在最近喊话政府,期盼政府能够「缓征」碳费。

对此,环境部气候变迁署副署长黄伟鸣表示,目前有关费率部分,还是会先由碳费审议会做讨论,待子法订定后,也会更明朗,「目前还是希望按照环境部原规划方向走」。

碳费,为何近来会让产业如此焦虑?关键原因就在于,它恐吃掉利润一大半,甚至让企业由盈转亏。

中山大学财务管理学系特聘教授蔡维哲指出,以冲击最大的钢铁业中钢来说,中钢的年碳排量接近2,000万吨,如果按照碳费每公吨300元计算,中钢一年的碳费成本将近60亿元,几乎吃掉获利。

中钢2023年财报显示,合并税前净利为35.98亿元,税后净利为16.82亿元。而中钢近三年来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2020年为1,956万吨,2021年2,229万吨,2022年1,966万吨。

尽管先前环境部曾表明,企业可以提出自主减量的方法学,来抵销一些碳费,不过,这对长期在既有范畴内减碳,几乎已进入「拧毛巾」式减碳的企业来说,仍是一大挑战。

蔡维哲也提到,对于支撑国内工业的钢铁业来说,碳费开征将是巨大挑战,而这道冲击还可能形成「绿通膨」,扩散到更多领域,像是金属刀具、容器、结构、建筑组件及建筑和公共建设等领域。

痛点2、成本压力与转嫁 带来绿通膨

「碳费一收下去,很多产品会顶不住压力,那企业敢不敢涨?不涨就一定是影响获利;一涨就是影响消费,绿色通膨,就是这么现实。」该石化大厂高层说。

KPMG安侯建业工业产业主持人刘彦伯则说,碳费制度或许刺激通膨,但并不是造成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在通膨背景下,消费者对于物价上涨的接受度反而会提高,这也给了企业一个机会,可以在上涨的物价中推行绿色政策,例如净零碳排的相关措施。

然而,政府和企业在碳费制度的实施上仍然面临著一些困难。碳费的征收对于不同行业的适用范围、减碳技术的推行等都存在著各种问题和挑战。

一家名列排碳大户名单的企业也直言,新加坡在2019年开征碳税时,是让所有排放碳的单位都要缴纳碳税,在台湾却是分批实施,「碳费开征,会先冲击第一排业者获利,那为何第二排、第三排的业者,可以再拖个几年呢?」

碳费两面刃 转型过程很惨烈

蔡维哲说,目前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征收碳税,台湾一旦征收碳费,也会在国际上被拿出来一同比较。如果台湾实施的碳费政策,被视为对外国企业有不公平竞争,也可能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不满和投诉,导致贸易摩擦。

他分析,征收碳费,对台湾有压力,也会有助力,尤其面对碳费的增加,一些高碳排产业可能会受影响,一些低碳排放的产业可能会受益,这会促使台湾的产业结构,往更为环保和低碳的方向调整,有助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

延伸阅读 》

碳费灰犀牛2/碳费征收成为企业生死状 专家建议:3个转型武器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