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5-04 09:05
历史环游记的回答

1591 年,刚刚统一全日本的丰臣秀吉,有点坐不住了。

他想打朝鲜,也想以朝鲜为跳板,攻打明朝,最终目标是打下中国后,再征服印度。

这应该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狂妄的战争设想。

然而最后,他们只收获了一场惨败……

1

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1598 年 9 月 18 日这一天的天气,但对于在朝鲜前线的日本远征军高级将领而言,心情肯定是充满阴霾的。

因为就在这一天,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逝世了。

丰臣秀吉的死讯在最初被严密封锁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这个消息就开始扩散开来。

军心动摇。

其实日本军人的心里都很清楚:这场仗,是打不下去了。

这场仗,发生在朝鲜的国土上,但主要交战的双方,却是日本和中国。

日本当时处于文禄至庆长年间,所以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

中国处于明朝的万历年间,所以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


丰臣秀吉丰臣秀吉

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及「丁酉再乱」。

这是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之间爆发的最大的一场战争。

2

时间倒退 7 年,这个故事,要从 1591 年说起。

这一年,刚刚结束战国纷乱时代统一全日本的丰臣秀吉,有点坐不住了。

一方面,由于土地的分配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原先各地的「大名」(诸侯)都有不同程度的怨言,丰臣秀吉不希望看到一个火药桶从内部爆炸,需要找到一个外部的宣泄口。

另一方面,从一个低级武士一跃成为全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经历了一个华丽的蜕变,可以说是谱写了一段日本战国传奇。

而这一年,他才 54 岁,他觉得他的征途不能止于日本列岛,而是星辰大海。

于是,这一年的 4 月,丰臣秀吉派人给朝鲜的国王,宣祖李昖(yán)送去了一封信:「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

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

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

……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

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

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

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简单翻译过来就是,我丰臣秀吉,已经统一了日本,下一个目标,是征服中国的明朝,但打中国要经过你们国家,所以问你们借条道。

以当时很多人的眼光来看,丰臣秀吉的这个口气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什么?敢打明朝?

宣祖李昖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得出的结论是,你敢不敢打明朝,会不会打明朝,我们不管,但你问我们借道,其实是想打我们,这肯定是真的。

所以,朝鲜给日本的答复是两个字:不借。

丰臣秀吉到底想不想打朝鲜?当然想。

历史上,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

那他想不想以朝鲜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想的,但把握不大,准备打一步看一步。

其实中国当时还不是丰臣秀吉的最终目标,他的最终目标是打下中国后,再征服印度。

这应该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狂妄的战争设想。

但当时日本为什么敢那么想?因为日本当时的军事实力确实很强。

当时日本全国拥有 40 万人左右的军队——这个数字放到当时的欧洲已经让人瞠目结舌了。

其中,装备火器的部队高达 6 万人。

同时,日本还有相当一部分重装甲骑兵,以及 1000 艘作战舰只。

当时日本的军事实力,不仅在亚洲,放到全世界,也可以说是一流的。

所以,在得到朝鲜意料之中的拒绝答复之后,丰臣秀吉立刻就开始调兵遣将。

到了 1592 年的 3 月,丰臣秀吉总共调集了 40 万水陆大军(其中 10 万为预备队,以当时日本的国力,确实是倾国一战了)。

1592 年 4 月 14 日,日本的先头部队在朝鲜的釜山登陆,开始攻击朝鲜。

一场涉及中、日、朝三个国家的大战,由此拉开帷幕。

3

战争才刚开始,朝鲜就垮了。

朝鲜宣祖李昖重文轻武,朝廷上下互相钩心斗角,人浮于事。

朝鲜当时的八道(「道」相当于我国「省」的概念)300 多个郡县,绝大多数都是没有任何守备部队的。

刚刚经过战国时代大小战争残酷洗礼的日本武士,在朝鲜如入无人之境。

日本的 9 个兵团在日本战国名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黑田长政、小西行长等人的率领下,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只花了 19 天就攻克了朝鲜的「王京」汉城,43 天后又攻下了平壤。

除了一些民兵在自发抵抗外,朝鲜正规军大面积溃败。

朝鲜八道,在短短一个多月里就全部沦陷。

仓皇出逃的李昖一直逃到了当时的中朝边境义州,和群臣一商议,觉得依靠自己的力量赶走日本人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抱大腿」。

抱谁的大腿?当然是明朝的大腿。

当时的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

于是,李昖开始连续不断地派出使臣向明朝求救,希望明朝尽快发兵,「抗日援朝」。

收到朝鲜的求援后,明朝朝廷上下也大吃一惊:朝鲜怎么垮得这么快?

因为朝鲜的溃败太过迅速,反而让明朝生疑:你是不是和日本勾结在一起,引诱明军主力入朝,然后一举歼灭,顺势入侵中国?

得知明朝的这个怀疑之后,朝鲜人也哭笑不得。

李昖只能继续不断派人去明朝求援,不仅递交正式国书,还让人分别游说明朝的尚书、侍郎、御史甚至太监,希望明朝能尽快发兵。

不仅如此,朝鲜还把日本发来的威胁书信原封不动地转交给明朝。

另一方面,明朝也没少做情报工作,比如派人确认朝鲜国王的真假,他们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求援。

经过反复调查和沟通,明朝终于明确了一点:「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明神宗——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万历皇帝,已经不再接见朝臣,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但他还是密切关注着外界的局势,通过谕旨的方式下达命令。

当时的明朝,处于张居正改革之后,虽然万历皇帝已经开始自我封闭,但整个国家的国力还是有底子在的——这也是当时的日本只能排到亚洲第二,绝排不到亚洲第一的原因。

于是,在万历皇帝的亲自点头下,明朝通知朝鲜国王李昖:我们愿意派兵过鸭绿江,帮你们打日本人。

1592 年 6 月 15 日,明朝的参将戴朝弁与游击史儒率领 1000 多人的明朝部队,开始渡过鸭绿江。

中国人出手了。

4

但是,中国军队加入战场后,也遭遇了一个「开门黑」。

1592 年 7 月 17 日黎明,明朝辽东副总兵祖承训(他的儿子就是后来抗清又降清的祖大寿)率数千明朝士兵开始攻击平壤城,结果天降大雨,明军的火枪统统失灵,再加上日军确实强悍,结果明军大败而归,祖承训率军退回鸭绿江。

第一场大仗就打得有点下不来台,作为宗主国,明朝也有点脸上无光。

不过,这场败仗也没白打,祖承训回国后,总结了一系列经验教训,主要有三点。

第一,没有粮草。

朝鲜根本无法提供给明朝军队粮草——事实上,朝鲜当时已经崩盘,根本找不到地方官员筹措粮草。

第二,朝鲜谎报军情。

可能是出于让明朝尽快出兵的目的,朝鲜大大低报了日军的人数,比如他们说平壤只有 1000 多名日军守卫,但交战后,祖承训发现对方至少有上万人。

第三,争夺指挥权。

朝鲜一直希望明军由朝鲜将领指挥,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这和 300 多年后中国人又一次入朝援助作战,颇有相似之处。

虽然明军首战失利,但朝鲜的使臣们还是没有放弃努力,他们生怕明朝就此撒手不管,所以还是频频游说明朝朝廷上下,希望明朝能够继续派兵,即便派个几百人过去壮壮声势也行。

这个时候,明朝却派出了一个会讲日语的商人,名叫沈惟敬(他是这场战争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后面还会登台亮相),去和日本人议和了。

这无疑把朝鲜人给吓了个半死:你们议和了,我们的国家可就没了啊!

但明朝的议和,其实是假的。

在了解到日本派的军队绝非朝鲜人口中的「几千人」,而是数十万人,准备对朝鲜发动「灭国战」之后,明朝知道不能那么轻易地派几千人应付了事了。

与日本人「议和」,其实就是在拖延时间。

明朝一方面筹措粮草(明军认识到只能自带干粮入朝作战了),一方面调集兵力,最重要的,是在等待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明朝名将李如松。

1592 年 9 月,明朝的各方面准备都差不多了,沈惟敬也得到了消息:差不多得了,回来吧,我们要动手了。


当时的李如松,正率领辽东的精锐铁骑在宁夏平叛,需要平叛之后再率军入朝当时的李如松,正率领辽东的精锐铁骑在宁夏平叛,需要平叛之后再率军入朝

这一次,明朝集结了 7 万大军(号称 10 万),粮草齐备,于 1592 年年底开始横渡鸭绿江。

中国的精锐力量终于出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