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盒游戏新闻 ( ) • 2024-05-05 00:10

前言:这书也是在高中期间看完的,那时候看书真的“如饥似渴”,有什么书就看什么,毕竟“监狱”中难得有这样的消遣物

最初听到“十宗罪”这个名字,我首先联想到的是一部外国电影——七宗罪,以为这本书也有类似天主教义中的七种原罪设定,对书中罪犯的犯罪行为一一定性,然后审判之类的,但这种想法在我看完第一卷后就烟消云散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

《十宗罪》中的“十”是泛指,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量概念,小说中所提到过的罪行远比“十”这个数字要多得多。这本书也并非那种围绕某个主题徐徐展开一个章节的类型,它的中心永远只是犯罪案件本身,作者对现实中发生过的真实原型进行艺术加工,最终呈现给读者一个个或许诡异血腥、毛骨悚然的故事


 

把这本书归类为“悬疑小说”,我是没什么意见的,书中的悬疑元素确实不少,但是它自称中国版《犯罪心理》,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虽然我没看过《犯罪心理》,但根据百度中的介绍, 

《犯罪心理》讲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总部下属的行为分析科部门(简称“BAU”)中,行为分析师们剖析最棘手的案件,分析凶手的心理和作案特征,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行动,协助当地警察捉拿凶手。

比较容易地能知道这部剧的核心是推理方面,回观《十宗罪》,推理情节实在少得可怜。尽管书中也有对犯罪细节挖掘的剧情,却有种将既成事实甩在读者脸上的感觉,阅读时很难产生那种经由推理抽丝剥茧的美妙体验。

 

要说《十宗罪》为什么能吸引一众读者追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书中描写的故事满足了自己的猎奇心理,一些相关故事的血腥暴力情节,更是助长了那种别致的刺激感。这也是本书的一大卖点,对一些涉世未深、心智稚嫩的读者带来的冲击尤为强烈。不过当时的我没太多影响,因为我以前看的书还要猎奇诡异,但要说一点感觉没有,也不是,个别剧情还是有触动的,这个后面说 

单纯把《十宗罪》当故事看的话,没什么太大问题,但如果非要细究,会发现这书存在很多问题。 虽然书中也有主要人物,但存在感十分薄弱,他们更像提线木偶一般,只能随着故事的推进有所动作,人物形象相当干瘪,有一说一,这是我看这么多小说以来,人物塑造最糟糕的一次。 

写作风格方面,作者习惯性地在每一卷的末尾布置一段文字,将本卷所讲故事的始末演绎一番,但感觉作者不大能把握好这个度,在叙述时有些煽情过度。

故事剧情方面,书中故事虽是源自于真实案例,但经过作者的加工,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主观情绪色彩,就比如在“人皮草人”和“蔷薇杀手”的故事中,有放大社会矛盾的嫌疑,作者为了达到心中想要的效果,表述有些刻意为之了。

 对于“蔷薇杀手”中城管和小贩的冲突,能够理解,因为我接触过,虽远不如书中那般激烈,但也和谐不到哪去,记忆中的具体情景如下述一般 

“几个挺着大肚腩的城管,制服绷得紧紧的,仿佛随时要裂开一般,朝着路边的小贩指指点点,并训斥着‘不是早就告诉你们不让在这摆了嘛,撤了撤了,赶快’,说完用肥肥的手擦着脸上油腻腻的汗。而小贩们一边唯唯诺诺地陪笑,一边手脚利索地收拾着,嘴上还说着‘这就走,这就走’” 

这是我在小学时经历过的,现在,应该好些了吧? 

小说还有一些小细节,也是经不住推敲的。在“肢体雪人”故事中,富家大小姐把人创死抛尸后,竟然还能没心没肺地继续去“浪”?这已经不是不真实了,而是魔幻,这大小姐心理承受能力远超常人,实在不好评价 

不过,这书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催动当时充满好奇心的我,自发地学到了不少新奇的知识。至于书中的一些案件原型,有些是已经结案的特色案例,有些则是没了下文的悬案。其中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刁艾青案”(南大碎尸案),都快三十年了,这个我还问过我妈,她也记得这个,不过当年详情就不知道了。现在南医大旧案也破了,希望这个案子以后也能真相大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