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推荐 ( ) • 2024-05-05 09:11
现在的普通人去把握康德的精神,可能最主要就是这两点,一是人本主义,一是科学思维。

我们过去说康德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那么严格,时间那么准确,他的生活肯定很单调。实际上康德是一个美食家,他对美食的追求,可以说是非常到位的。

责任编辑:刘悠翔

画家结合想象还原的康德居所,由19世纪德国画家费里德里希·海因里希·比尔斯所作。资料图

“我总是希望,能够通过从他人的立场出发,无偏见地考察我自己的判断,从而创造出某种比我原来的判断更好的东西。”在给朋友马库斯·赫茨的信中,康德这样说。

就像18世纪任何一个有教养的欧洲人一样,康德写信时使用各种谦辞、敬语,书信不同于哲学著作,会流露康德的性情,信件里,他审慎、务实,又雄辩、情绪化,偶尔会抖露老学者的冷幽默。哲学家康德终身未婚,却在给年轻的诗人、学者席勒的信中说:“在两个有机领域,为了延续其种类,任何受精活动都需要两个性别。在我看来,这种自然机制在任何时候都是令人惊异的,都是人类理性的思维极限。”

这些康德书信的译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秋零。李秋零主编了《康德著作全集》,目前又在主持《康德往来书信全集》的译注工作。既从康德哲学的内部入手,又从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的康德入手,李秋零对关于康德的一切如数家珍。他想“变成康德”,并不是以康德自诩,而是希望在翻译中把自己完全代入康德的位置,像他那样去思考。

1980年代,李秋零参加了他的恩师苗力田先生主持的《亚里士多德全集》的翻译工作。1997年,《亚里士多德全集》翻译完成后,苗先生决定翻译《康德著作全集》,他那时的身体大不如前,对李秋零说:“这次我就不再做主编了,因为怕将来名字被打上黑框。”他坚持让李秋零做主编。但翻译工作进展有些慢,一次,李秋零在给博士生上原著选读课,苗力田直接打来电话,把他叫去家里,一见面,就摔书发火。老师发了火,李秋零感到被“逼上梁山”,不能再拖了。

苗力田本打算担任所有译稿的最后审定。在序言中,他把康德从未离开的家乡哥尼斯堡译为“王山”,他说,哥尼斯堡的德文字面意思,不是城堡,而是国王的山岗,于是,仿造Oxford译为牛津的办法,把康德称为王山教授。第一卷的工作尚未完成,苗力田突然辞世。2010年,9卷本的《康德著作全集》出齐,之后又推出了注释本。

中文与德文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科政认为,翻译中丢失信息不可避免,但丢失的信息与准确传达的信息相比,可能是0.01%和99.99%的关系,只不过专业研究者每天对着原文,便会夸大对这0.01%的感受。

2024年4月,康德300周年诞辰之际,南方周末记者对李秋零教授进行了专访。

李秋零。受访者供图

康德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南方周末:康德主要生活在18世纪,18世纪的欧洲对康德意味着什么,为他提供了哪些时代的和思想的背景?

李秋零:康德生活的时代,我们通常称之为启蒙时代,尤其以法国启蒙运动,以伏尔泰等人为代表,甚至18世纪被称为伏尔泰的世纪。在近代的发展中,德国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是一个后起之秀。但是德国思辨的传统又使得后起的德国启蒙运动表现出与英法明显的不同。

我们把康德称为“启蒙之子”,他是在启蒙运动影响下形成他的哲学思想的,但是我们一般也认为,康德完成了启蒙运动,甚至是克服了启蒙运动在此之前发展的一些弊端。

南方周末:为什么康德的著作会给一般读者留下十分晦涩的印象?

李秋零:我觉得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康德思想形成的时代,西方哲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康德可以说是对之前的西方哲学思想史做了一个概括性的解释,同时也作出了发展。

他不仅仅是对传统的哲学术语,按照他的理解进行了一种改造,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术语和哲学概念。所以读康德如果没有深厚的西方哲学史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读的。

另一方面,康德又是一个深邃的思辨哲学家,他的著作在逻辑上非常严密,环环相扣。如果我们读康德,读到后边,把前面那些对概念的定义推演过程抛之脑后了,那么后面是越读越不明白。

所以我总是建议,如果读康德,包括我们哲学专业的学生,也包括非哲学专业的,都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