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帖 - 雪球 ( ) • 2024-05-05 09:15

2024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播出时间:22:05-22:50

$光启技术(SZ002625)$

挺膺担当的青春

《面对面》对话三位创业青年,向青春致敬

第一位受访者:一飞智控董事长齐俊桐(1981年生)

介绍:无人机,1+1大于2的集群作战

第二位受访者: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1983年生)

介绍:超材料,从0到1的产业化

刘若鹏:既然是科学,科学是人干出来的,只要不忘初心好好干,我觉得总有一天梦想会变成现实

第三位受访者: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1980年生)

介绍:无屏电视,改变全世界的客厅

报道刘若鹏开始时间:22:21:10

画面背景:深圳电磁超材料暗室(在建,拟用于新能源车OTA天线的电磁检测)

董倩:这叫什么地方?干嘛用的?

刘若鹏:这个叫我们的紧缩场。

董倩:什么叫紧缩场?

刘若鹏:紧缩场就是要把上百公里的空间压缩在这么一个设施里边。

旁白:刘若鹏,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光启技术董事长,曾获中国第1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这个紧缩场,又称微波综合暗室,是国内第一套电磁测试领域专业大型综合体实验室。

董倩:空间怎么压缩?

刘若鹏:这个空间的压缩实际上就是指在这个暗室里去模拟出上百公里空间范围的电磁波的传播。我们看到的这些蓝色的尖尖,实际上就是把所有的信号,甚至包括你人说话的声音,全部都可以吸收掉。

董倩:吸掉干嘛呢?

刘若鹏:吸掉就是来表示我所有收发到的这些信号,或者是这些信息都是指定的来自于我指定的信号源。白色的我们把这个叫作反射面,这个是纯银做的,会把所有的这个信号去反射回来,相当于我们在一个非常短距离的室内的这个测试空间,测试了一个百公里外的室外空间的效果。

旁白:再过不久,这里将作为汽车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对带有天线和无线通信的汽车进行卫星定位、车联网、无人驾驶等功能的测试。

刘若鹏:我们所有的汽车当它变成这个智能汽车了以后,它要去跟很多的基站进行联系,它的传感器要跟很多的这个设施要去联系,但是这个联系的距离是非常远的,那么这么远的这个距离联系,它到底好不好使,性能怎么样,我们很难去构建一个上百公里的测试场去干这么个事儿。但是我们可以在这样子的一个经过专业化标定的紧缩场里面去模拟这个车跟这个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的这些信号源去联系的时候它的整体的这个表现性能。

旁白:测试汽车只是刘若鹏利用自身优势延伸的业务之一。它的主业是超材料的研发和制造。它在广东顺德的厂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新一代超材料技术智能制造基地。

画面背景:佛山顺德709基地一期光刻机制造超材料基材生产线

刘若鹏:这里的这些设备是做超材料最重要的工序,我们就要用这个人造的微结构来替代这个分子结构,来实现这种人造的物质。

董倩:你比如说现有的这种钢、铁是现有的,但是你要做的是什么?

刘若鹏:我要做的是把这些材料拿过来以后,重新用微纳米制造的技术把它的微纳米结构做出来,然后拿这个微纳米的结构当成分子结构,拿这些人造的结构把它堆在一起,变成一个全新的物质,全新的材料。

董倩:我大概理解了,就是你做的是现实生活中,大自然没有给的材料,你可以再造一种材料。按照你的需求,这坚强一点,这反射率低一点,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去赋予一个新的材料。

刘若鹏:对。所以我们就相当于是作这种微纳制造的工艺,再重新编辑材料的属性。

旁白:目前,超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是电磁超材料。历史上,半导体的发现,是让人类拥有了自由控制电子传输的能力,而电磁超材料,则让人类首次具备了自由调控电磁波的能力,这对未来的新一代通信、光电子、微电子、先进制造业、以及隐身、探测、核磁、强磁场、太阳能以及微波利用等技术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画面背景:刘若鹏展示第四代超材料薄膜

刘若鹏:这是一个25微米厚的薄膜,很多微结构实际上都是在我们这个薄膜上实现的,这个显微镜只是盯着其中的一个微结构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里面实际上是有非常精细的内部结构在这个薄膜里面的,而且是每一个点都有这样的内部结构,你看它的图案是层层叠叠的,它下面还有结构,然后它不同层面的结构之间还有互联。

旁白:刘若鹏关注的研究超材料至今已经21年,他从小就对物理感兴趣,高中期间曾获得多个数理化竞赛奖项,被保送到浙江大学。超材料在物理学界初露端倪时,刘若鹏正处于大二下半学期,当时,有人认为超材料是一种伪科学。但刘若鹏却认定这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领域,赴美读博士期间,他加入了杜克大学超材料团队。2009年,26岁的刘若鹏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在超材料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发明——隐身衣,它可以有效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刘若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将这一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引起了轰动。2010年,拿到博士学位的刘若鹏作出了回国的选择。

刘若鹏:因为当时国内并没有超材料研究的相关的平台和基础的能力去做最前沿的研究和做最重要的这些工程化的进展,当时就想天时地利人和嘛,总得占一个嘛。反正人和我先占了嘛,因为当时确实回来交流的时候也发现,各地的政府也好,国家层面也好,科技部也好,大家是有强烈的愿望和想法,就是不甘心只做组装,不甘心只做装配,我们要真正干底层技术,干自己的产品,干自己的标准。

董倩:你想过没有,你想要什么?哪个是你的终极目标?

刘若鹏:我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超材料这个学科变成一个能赋能千千万万工业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革命。

旁白:2010年在深圳,刘若鹏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成立了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后又成立公司开始创业。

刘若鹏:我们的第一座大山就是超材料的超算该如何做?这是第一座大山,如果这个搞不定,那就没有第二步,没有第三步。

旁白:一项基础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想要创新,这条路就必须要走。2011年,由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牵头组建的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2012年,光启高性能计算中心启用,这是全球首个超材料高性能计算中心,拥有这样一种超材料人造微结构的数据库,极大的缩短了超材料基底材料自研周期。翻越了超算这座大山,接下来要翻越的就是制造工艺和制造设备的大山。因为超材料的产业化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探索阶段,工艺和设备也都要进行从0到1的研发。

刘若鹏:我们原来用到的做微结构的工艺办法,用到的基础的材料,实际上都不能用,但是行业里面又没有现成的可以用到的材料。所以为了做超材料,得从零开始重新研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新的这种科学、新的这种研究进入到工程领域的时候,特别容易被否决。因为它方方面面的,就是一百个红绿灯,都要同时是绿灯才可以。

董倩:谁来干这件事?

刘若鹏:那只能组织大家一起干。因为实际上当我们做整个工业级的超材料技术的时候,这个里边涉及到的很多跨学科的技术。比如说做到化学,做到精细化工,做到高分子,包括我们做微纳加工,做到光刻的工艺,然后我们做新型的复合材料的制程,这种成型工艺,这些实际上都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但是这些学科都是围绕着怎么样把人造物质做出来。所以所有在这些领域的专家只能去学习,拼命去学习。我们最早的时候,有这个所有产品都做好,最后成型的时候直接都爆炸了。

董倩:什么意思?

刘若鹏:因为我们不知道它里边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什么?然后它发生完了以后,它给我的结果是一次非常艳丽的爆炸。

董倩:意味着前面都是错吗?

刘若鹏:全部推翻重来,就意味着所有你哪怕认为是对的事情,它也是错了。所以全部推翻重来。

董倩:那段时间心里面什么感受?

刘若鹏: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这种感觉。但是我始终觉得对于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绝对不会因为某一个工程技术、某一个工程化,你说把这个脚步就停歇了,我觉得绝无可能。

旁白:2012年7月13日,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生产线投产,光启正式实现超材料规模化生产。业界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基础科研和产业化之间,横亘着一道死亡谷。刘若鹏很幸运地跨越了这道死亡谷,实现了超材料创新技术由0到1的产业化。学术界的科研成果经常会面对转化率低下的难题,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刘若鹏推出过很多的产品,在商业化方面也经历过巨大的挫折。(画面背景出现光启曾经搞过的临近空间气球、飞艇、马丁飞行包等)

董倩:你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结结实实的。

刘若鹏:第一个问题是在简单的应用里边,我们发现我们根本控制不住成本。最开始我还有点抱怨,就觉得我这么新形态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成本会降低,为什么最开始就不能容忍这么一个成本稍微高一点点的技术进入到一个市场领域里边呢?

董倩:这个关是怎么过的?

刘若鹏:这一关就只能是放弃这些领域,没办法,因为你现在就是达不到。

旁白:经过挫折之后,刘若鹏对产业模式和市场定位进行了重新规划,选择了在尖端装备领域发力。

画面背景:佛山709基地现场,芳纶蜂窝样品展示

刘若鹏:当我们把这个(芳纶纸)膜叠起来的时候,它可就是一块可以跟钢一样硬的立体结构了。这个结构我们再做完机加,就可以直接拿它去造装备。

董倩:那么它能干什么呀?

刘若鹏:比如说我手上拿的这块材料,就是用来造飞机的。

董倩:那它就变轻了?

刘若鹏:对。它又能减重,而且还可以给这个里面增加很多电子的功能,通信的功能,传感的功能。

旁白:2016年,刘若鹏决定研发应用在尖端装备领域的高性能电磁材料,填补了行业空白。他领衔起草的全球首份超材料领域的国家标准《电磁超材料术语》,打破了欧美对前沿科技的技术和标准垄断。如今,光启超材料在尖端装备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超算中心也完成了二次扩容升级,计算能力比原来增大了6-7倍,未来超材料的应用空间还会进一步的延展。

董倩:一直我们这些年就说赋能,那么从你所做的这件事上,你所赋的这个企业也好,产业也好,会发生什么变化?

刘若鹏:整个装备行业也面临着一个天翻地覆的变革,或者说是叫做颠覆,就是从传统的各个不同领域的机械装备再演变成为智能装备。比如说汽车,从我们传统的代步工具,现在要变成智能汽车,变成网联汽车。飞机,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这种专用的各种各样的专用飞机现在也全部要变成智能的飞机。所以我们用超材料赋能装备行业,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这些机械结构都要赋上电子的功能,或者航电的功能,我们把这个事干上去,就是非常重要。

赋能智能飞机

赋能智能船舶、舰艇

赋能人形机器人

赋能低空经济

董倩:你给一个新的领域赋能,就意味着你的密码要重新编写一遍吗?

刘若鹏:我何止是给一个新领域的赋能我的密码要重新编写一遍,而是我每一件的产品,只要形状变了,只要功能变了,我的密码都不一样。

董倩:因为你的超材料的赋能,不用未来,十年以后、五年以后,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刘若鹏:开个玩笑哈,就是我们各种装备都要成精了!呵呵。

旁白:钟波、齐俊桐、刘若鹏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但他们的创业创新青春激情没有丝毫的退却。越来越火热的低空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面对新赛道,齐俊桐和他的团队正在摩拳擦掌。刘若鹏也正在构思第五代超材料,他将继续在微观世界施展魔法,编辑属于未来的材料。

董倩:你有什么经验是可供现在的年轻人去勾画他们自己的未来的?比如说你支持他们去创业吗?

刘若鹏:如果要我说的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勇敢地走出来,试着扛起他所在学科历史的重任和大旗,试着把它往生产力上去推一步,努力地往前推一步。因为这个往前推一步,我觉得只要有一个学科出来,它带来的都是爆发性、革命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