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5-06 19:34
贝塔宁艺术中心评价,陈家翊对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创伤给予了「几乎是温柔的关注」,让当地观众感受到那些本来被忽视的废弃物和建筑空间中蕴含的情感。(Galya Feierman提供)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传真  113年5月6日贝塔宁艺术中心评价,陈家翊对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创伤给予了「几乎是温柔的关注」,让当地观众感受到那些本来被忽视的废弃物和建筑空间中蕴含的情感。(Galya Feierman提供)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传真 113年5月6日

(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6日专电)台湾新媒体艺术家陈家翊新作「梦洞」(Dream Hole)在德国柏林贝塔宁艺术中心展出,作品运用二手旧物与日常材料,以台湾艺术家视角呈现柏林都市变迁。艺术中心赞陈家翊作品给都市发展造成的创伤带来「温柔的关注」。

成立超过半世纪的「贝塔宁」(Künstlerhaus Bethanien)是德国重要国际艺术中心,每年邀请各国艺术家驻村,藉举办展览、工作坊和讲座,让国际艺术家与当地民众交流。

文化部与贝塔宁有超过10年合作历史,每年遴选优秀艺术家至贝塔宁驻村,拓展台湾新秀的国际视野,也为柏林艺术生态带来跨文化灵感与创意。

今年的驻村艺术家陈家翊来自台北,创作主题多关注于土地变化与自然生态关系,她受中央社采访时表示,小时候住在二重疏洪道重划区附近,亲眼见证都市的景貌从农地到工厂聚落,最终荒芜成废墟的变迁。

陈家翊说:「有一天,我发现三重一座建筑工地中有一棵大树,不知道它还能被保留到什么时候,于是拿起相机拍下来,想记录它曾经存在的时刻。」

空间的变化与陈家翊的成长记忆紧密结合,成为启发她创作灵感的养份。柏林驻村期间,她观察到一座正在改建的地铁站有著许多外露的坑洞与隙缝,「路过的乘客可以清楚看见公共建筑内部施工整修的过程,这是我觉得柏林跟台北很不同的地方」。

这些随处可见的坑洞深刻烙印在陈家翊的记忆中,「有天晚上我梦见了车站中的洞,于是就把驻村展览的名称取做『梦洞』。」

不只车站修整翻新过程会外露给一般乘客看,陈家翊也惊讶于在驻村地附近散步时,时常可以透过一楼民宅窗户直接看到内部陈设与居民日常生活痕迹。

「窗户内部与外部的界线似乎很模糊,而且我发现柏林人很惜物,会把家里不要的东西直接放在门口或一楼窗边,供需要的人拿取」。陈家翊认为,相对于台湾更快速的城市发展和重建,在柏林有一种倾向保留旧建筑和绿地的社会氛围,包括旧物不丢弃,转交给下一位需求者重复使用。

在装置作品「梦洞」中,陈家翊使用的材料大部份捡拾自她在柏林街头看见的二手旧物,耶诞节后被丢弃的冷杉枯枝、玻璃杯套组、老旧木柜,都成为构筑「梦洞」的重要元素。

陈家翊视这些人们不要的旧物为记忆的载体,延伸了屋内的记忆到户外空间。她说,「等展览结束,欢迎观众再把这些我捡来的媒材带回家,继续书写每个物件乘载的独家记忆」。

贝塔宁艺术中心评价陈家翊对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创伤给予了「几乎是温柔的关注」,透过具诗意的「梦洞」,观众可以感受到那些本来被忽视的废弃物和建筑空间中蕴含的情感。(编辑:周永捷)1130506

陈家翊使用的材料大部份捡拾自她在柏林街头看见的二手旧物,耶诞节后被丢弃的冷杉枯枝、玻璃杯套组、老旧木柜,都成为构筑「梦洞」的重要元素。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摄  113年5月6日陈家翊使用的材料大部份捡拾自她在柏林街头看见的二手旧物,耶诞节后被丢弃的冷杉枯枝、玻璃杯套组、老旧木柜,都成为构筑「梦洞」的重要元素。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摄 113年5月6日
柏林民众参观「梦洞」,陈家翊将作品陈列于有落地窗的位置,试图将展览空间内部与外部街道的界限打破,创造一幅可延伸的风景,借此探索柏林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人们与环境带来的影响。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摄  113年5月6日柏林民众参观「梦洞」,陈家翊将作品陈列于有落地窗的位置,试图将展览空间内部与外部街道的界限打破,创造一幅可延伸的风景,借此探索柏林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人们与环境带来的影响。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摄 113年5月6日
陈家翊认为窗户是城市记忆的延伸,作品运用光栅印刷技术,让观众可以在一张平面图像中转移视角来看见她在驻村期间拍下的不同窗户。图为陈家翊最喜欢的「柏林之窗」。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摄  113年5月6日陈家翊认为窗户是城市记忆的延伸,作品运用光栅印刷技术,让观众可以在一张平面图像中转移视角来看见她在驻村期间拍下的不同窗户。图为陈家翊最喜欢的「柏林之窗」。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摄 113年5月6日
陈家翊观察,在柏林人们时常可以清楚看见公共建筑内部施工整修的过程,是跟她过往在台北生活很不同的地方,于是便用手机拍下并搜集许多被涂鸦上笑脸的施工场景。图为柏林一处修缮中的车站天花板。(陈家翊提供)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传真  113年5月6日陈家翊观察,在柏林人们时常可以清楚看见公共建筑内部施工整修的过程,是跟她过往在台北生活很不同的地方,于是便用手机拍下并搜集许多被涂鸦上笑脸的施工场景。图为柏林一处修缮中的车站天花板。(陈家翊提供)中央社记者林尚萦柏林传真 113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