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方:中国并非唯一在实施产业补贴措施的国家,全球已然进入了一场你追我赶的补贴竞赛和针锋相对的相互报复当中。

今年将是中欧经贸关系不平静的一年。从去年10月正式启动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到今年对中国中车、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和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展开的调查,再到对在欧中国安检设备企业的突然搜查行动,欧委会最近针对中国企业采取的行动密集而强势。再加上,时隔六年之后,欧委会发布了第二份关于“中国经济扭曲”报告,比上一份报告比起来,这次报告不仅篇幅更大,也添加了半导体和清洁技术等行业,这和欧委会在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相契合。更严重的是,这部报告相当于一份鼓励欧洲行业申诉中国相关行业倾销行为的操作指南。

而针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的反补贴调查正在进行时,更高的关税似乎也越来越迫近。据媒体Politico 5月2日报道,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在采访中表示调查正在“推进”当中,并称下一步行动有望在今年夏日之前展开。

去年,中方已经表达了对该起反补贴调查的强烈不满。中方认为该调查措施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中国出口,尤其是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新能源产品出口正在经历繁荣;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它被视作来势汹汹,甚至来者不善,俨然某种外来物种的入侵。争议主要集中在产业补贴和过剩产能。欧委会怀疑,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并非来自其自身的竞争力,而是来自于政府补贴。这也是包括电动汽车中国进口反补贴调查在内的一系列行动的主要议题。至于过剩产能,西方指责,中国正在转移国内的过剩产能,冲击其他市场。总之,欧盟市场觉得自己强烈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冲击。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的一份关于中国产业补贴数目与规模的研究报告如此描述来自中国的冲击:中国在光伏和电池生产中已经获得了世界领先地位,也在包括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在内的其他绿色技术领域寻求同样的成功,而大幅补贴是中国政府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由此引发了来自西方的激烈批评。

该研究报告称,政府补贴在中国无处不在。2022年,超过99%的在中国的上市企业都接收到了直接补贴。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政府补贴力度要高于大的欧盟国家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好几倍:保守估计,至少三到四倍,而在一些更全面的研究中,该差异甚至高达九倍。

中国并非唯一在实施产业补贴措施的国家。甚至,全球已然进入了一场你追我赶的补贴竞赛和针锋相对的相互报复当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初的一份关于各国补贴贸易溢出效应报告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产业政策和补贴正在回归,比较显著的例子有美国的《降低通胀法》、欧盟的“欧洲绿色协定”和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等。而且,越来越多的政府补贴涌入制造业。无论是出自经济驱动因素,比如增加供应链韧性,还是出于非经济考量,比如国家安全,这些干预都对经济产生明显的影响。即使不直接和贸易明确相关,但是一国的政府补贴也会以不同的程度影响到国际贸易流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另一份报告也指出,一些国家的产业补贴让另一些国家提高了警惕,并十分担忧自身在经济和国家安全上的损失,从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报复行为。来自中国、欧盟和美国最近的数据表明, 当一个大型经济体对某一产品的补贴行为,另一经济体在一年之内对同一产品做出补贴回应的平均可能性为73.8%,当然,补贴引发进口限制措施的概率也不低。

再回到欧盟可能针对中国产品提高关税的具体话题。绿色出行非营利组织Transport & Environment的茱莉亚•坡利斯卡诺瓦(Julia Poliscanova)主张以不导致贸易战的方式来提高关税,并主张贸易政策应当在欧盟的绿色产业战略中起到更加战略性的作用。在电动汽车进口上,她建议将关税由目前的10%提高到至少25%,一方面可以增加欧盟的额外收入,欧盟可以将这笔资金投入到建设本土清洁技术供应链当中,另一方面也不会阻挡中国企业来欧投资建厂的步伐,也从而有助于实现供应链本土化和加速绿色转型进程。

而在前文所提到的中国产业补贴数目与规模的研究报告中,几位经济学家建议欧委会利用这次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机会,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说服中方放弃对欧洲造成特别不利的补贴,而不是提高关税或进行贸易限制。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贸易专家罗尔夫•朗哈默(Rolf J. Langhammer)在解读中国出口的驱动因素时称,中国的双循环战略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国内需求低迷,中国不得不调整战略,相比较其内循环,外循环得担当重任。在他看来,中国目前的通缩和消费观望状态,会导致中国陷入依赖出口市场的危险局面,而唯一一个仍然对中国保持开放的、适合中国产品的市场就是欧盟,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欧盟的议价能力和谈判立场得到了提升。在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们看来,中国在绿色技术上的优势,国内目前并不乐观的经济形势,以及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使得欧盟有机会在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中取得成功。

在最近的一次产业补贴话题讨论会中,我曾向罗尔夫•朗哈默提问,问欧委会近期对中国企业密集启动调查这一背景如何影响中欧可能的谈判形势,他表示“很难说”。朗哈默同时指出,欧委会试图通过对中国个别企业施加压力,以获取他们准确的成本结构信息,就像过去的时间里,欧盟采取的反倾销措施那样,不针对整个中国,而是某些个别企业,这些企业需要明确说明他们的成本细节是怎样的,以及获取了哪些补贴。“如果中国企业积极合作,则会走向谈判,如果中国企业不合作,那我们会认为,他们在试图隐瞒什么。” 朗哈默补充道。

提高关税的赞成者们和欧委会都清楚,即使高关税可以让欧洲企业获得暂时的喘息机会,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欧洲企业如何真正提高自身竞争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邮箱:[email protected],责编:闫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