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机核 GCORES ( ) • 2024-05-07 09:11
作者: 清 闲园鞠农(蔡省吾)编

  虫鸣于秋,鸟鸣于春,发其天籁,不择好音,耳遇之而成声,非有所爱憎于人也。 而闻鹊则喜、闻鸦则唾,各适其适,于物何有?是人之聪明日凿而自多其好恶者也。 朝逐于名利之场,暮夺于声色之境,智昏气馁而每好择好音自居,是其去天之愈远而不知也。 嗟乎!雨怪风盲,惊心溅泪,诗亡而礼坏,亦何处寻些天籁耶!然而,天籁亦未尝无也。 而观夫以其所蕴,陡然而发,自成音节,不及其他而犹能少存乎古意者,其一岁之货声乎。 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 自食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非浅鲜也,朋来亦乐,雁过留声,以供夫后来君子。 光绪丙午,闲园鞠农偶志于延秋山馆。
虫子在秋天鸣叫,鸟儿在春天鸣叫,它们发出自然的声音,并不选择悦耳的声音,人们听到它们的声音并赋予它们意义,并不是因为它们对人有所偏好或厌恶。人们在早晨追逐名利,傍晚沉溺于声色,智慧变得昏暗,气息变得虚弱,却总是喜欢选择好听的声音来自我满足,这使得他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而自己却不知道。哎!面对怪异的风雨,心中感到震惊和悲伤,诗歌消失了,礼仪败坏了,又到哪里去寻找那些自然的声音呢!然而,自然的声音也并非不存在。观察那些蕴含着自然之音的事物,突然发出声音,自然形成音节,虽然不及其他声音,但仍然能够稍微保留一些古老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年四季中那些货声吧。这些声音可以辨别乡土的气息,了解勤劳的艰辛,记录风土人情,保存季节的变化。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小事。朋友来访也感到快乐,大雁飞过留下声音,为后来的君子提供借鉴。 光绪丙午年(1896),闲园鞠农偶尔在延秋山馆记下了这些。

凡例

  一 凡一岁货声,注重门前其铺肆,设摊、工艺、赶集之各类,皆附人以补不足。
  一 凡货声率分三类:其门前货物者,统称货郎;其修作者,为工艺;换物者,为商贩。 货郎之常见者,与一人之特卖者,声色又皆不同。
  一 货郎之提篮、握筐、肩负、挑担、推车、持器,凡六种,各有定具,诸凡不同;仅以常见特用者,分志于货声下,不能尽述也。
  一 凡同人所闻见者,仅自咸、同年后。去故生新,风景不待十年已变,至今则已数变矣。 往事凄凉,他年寤寐,声犹在耳,留赠后人。
  一 凡货声中之从“口”旁诸字者,用以叶其土音助语而已,其字下“……”者,是重其音,像其长声与余韵耳。
  一 凡工艺、商贩中,如酒坛,必开河时买;锔缸,多腌菜时之类,则随其附人。 又如售卖之无定时者,赶当贱攘旧废偶来之物,则别为“不时”。
  1. 一年四季的货声,主要关注门前的商铺、摊位、工艺和赶集等各类情况,都是以人为补充不足之处。
  2. 货声大致分为三类:门前卖货的统称为货郎;修理制作的称为工艺;交换物品的称为商贩。货郎中常见的和个人特卖的声音和色彩都各不相同。
  3. 货郎携带的篮子、筐子、肩扛、挑担、推车、手持器具等六种方式,各有固定的工具,这里只记录常见的特殊用途的货声,无法一一详述。
  4. 记录的货声都是从咸丰、同治年号之后听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出现,风景已经变化了多次。
  5. 货声中的“口”旁的字,用来表示地方口音的辅助语言,字下的“……”表示加重语气,模仿声音的延长和余音。
  6. 在工艺和商贩中,比如酒坛,必须在开河的时候购买;锔缸,多数是在腌菜季节使用的,就随着腌菜的人一起使用。另外,对于那些没有固定售卖时间的商品,比如偶尔出现的旧物或废弃物品,就被称为“不时”。
接下来是每个月的叫卖声白话文翻译,由于原文和译文的差异不大,附上太过冗长,因此只展示译文。

一月(元旦)

  • “牛儿芒儿,过年的小黄历!”(《春牛图》一文钱两张,从十月开始卖,直到新年过后的立春期间都必须卖)
  • “吃的香,嚼的脆,茶果!”(整个正月都在卖)
  • “香蕈蘑菇馅的,素包子……”(挑两套细长的笼屉。咸丰、同治年间,一个老人全年都在卖,从元旦开始,一文钱两个)
  • “蜂糕来哎,爱窝窝!”(清真回教的,挎着长方盘,敲小木梆,必须在初一开张。卖红白蜂糕、枣窝窝、糖窝窝,白糖、芝麻、澄沙,三样爱窝窝、江米粘糕)
  • “数灯支碗来!”(泥烧的,像酒盏那么大,高脚,中间可以点灯,初八祭星、灯节用)
  • “粥呕,精米粥!”(从元旦开始,粥里带有红枣,破五(指正月初五)后撤掉,每碗必定盛一两枚红枣。光绪年间,开始流行卖甜浆粥的,胜出后开始附带卖烘饼、油炸果,端午节卖漆凉粥)
  • “玉面唵,馒头!”(面色极白,加糖,用各种模具蒸)
  • “糖杂面!”(挎筐卖糖,细如一握丝,也捏成蝎子、蛇等各种小玩意儿。注:杂面还有一套专门的叫卖词)
  • “津透了,化透了,桂花的元……宵!”(挑担,前面设锅、炉,山楂、白糖、奶油,加上各种馅料)
  • “口琴来!卖口琴来!”(明着卖口琴,暗地里卖骰子、纸牌、骨牌,各种赌具)
  • “江米果馅来,甑儿糕!”(担子两头支高架,前面设甑、炉,后面设箱,盛放各种面、馅)
  • “三角儿……炸……焦!”(排列插上糖麻花、马鞍烧饼、油炸糕,肩上绑着方盘。也有挑着圆笼摇八楞鼓的,附带卖干烧酒,秋后增加糖耳朵、蜜麻花、干糖麻花;还有附带卖豆腐干、豆腐丝的)
  • “桂花缸烙来,大薄脆!”(出售桂花味的缸烙,有甜和咸两种口味,是一种小点心)
  • “江米……白酒喂!”(可能是指用江米制作的某种食品,搭配白酒出售)
  • “好热呀,烫面饺儿来!”(两个人操作,一担子前面放着方盘,中间安装有锅灶和蒸笼,后面则是高方柜,背面有栏杆,上面有两层抽屉,下面空着用来装水桶。一人担着两个圆笼,里面装着各种馅料的盆子,根据顾客的点单现做现蒸。提供的馅料包括猪肉、口蘑、干菜、虾仁、香椿、龙须菜、韭芽、藕、羊肉、茴香、白菜、豇豆、芽豆、胡萝卜卤等)
  • “烫面的饺儿热呀!”(全年推车卖,馅料总是一样的。注:推车卖的人大多是卖羊肉的,清真教徒居多)
  • “嗳,活鲤鱼呀!”(在初二祭财神的日子,许多人用纸糊鱼目,祭祀结束后,将鱼放入河中,寓意年年有余)
  • “打糖锣挑子。”(敲着小铜锣,专卖各种小玩意儿,包括糖瓜、糖饼、人参、鹿筋、麻花、死棍、菱角、各种小玩具、小儿钻坛子、花棒播鼗、婆婆车设机安纸鼓、行则击木长虫、变八卦、七巧图、吹筒箭、万花筒、升官图、围棋、红鱼、六地、骨牌、小弩弓、泥骰、宝盒、江米团、白石球、马尾虾蟆、苍蝇笼、瓦锅子、泥盒子、鸽子窝、琉璃泡、西湖景、琉璃小水烟袋、小风筝、沙燕、八卦门帘、鬼脸、大秃和尚斗柳翠、布老虎、泥美人、小胖小子、泥马、泥人模子、假胡子、霸王鞭、小鞭匣、炮起花、地老鼠、滴滴金、黄烟、炮手拿花炮、打灯、菱角鞭等)
  • “大小的金鱼儿来!”(用矮廓挑着鱼,贮水后盖上。从正月初开始卖,取“吉庆有鱼”的寓意)
  • “豌豆的黄儿来,好大的块来!”(用豌豆面加上枣,用沙锅蒸制的食品)

二月

  • “供佛的太阳糕!”(白米面加糖,初一日祭)
  • “甜酸来哎,豆汁儿来!”(或推车,或担桶卖)
  • “大小黄酒坛子来换钱!”
  • “好热……煎糕!”(黄米面加枣,烙焦,四方块)
  • “约活虾米来!”(以秤约其分量,俗称“邀”)
  • “满糖的驴打滚!”(黄米面裹糖蒸,外浮洒干豆面。此乡下人卖)
  • “一包糖的豆面糕啊!”(同上。此城里人卖)
  • “小鸡儿养活!”(席囤鸡雏或小笋鸡)
  • “卖小鸭子来!”(鸭雏)
  • “卖小猪儿养活!”(猪秧)
  • “糖饽饽,澄沙饽饽!”(别名虾蟆吃蜜,象其形)
  • “约斤馒头!”(挑圆笼或背筐,三角、馒首,大小论斤)
  • “煎饼,大油炸鬼!”
  • “水捆的菠菜来,六个大钱一簇!”
  • “卖韭菜来!”
  • “两大钱的羊角葱!”
  • “野鸡脖的盖韭!”(街市摆摊。注:簇,俗念最,平声,或作堆。角,念“搅”。以下均同)
  • “白糖儿馒头,繐子油韭菜馅?!”(背筐盖布,高装馒首,脂油方铺千层饼,繐子油韭菜馅包子,攒馅倭瓜随时包子)
  • “甜浆的粥喂!”(带螺蛳火烧,油炸果。注:油炸果,俗念“鬼”)
  • “豆汁儿粥!”(咸菜,酱菜,带马蹄油果)
  • “玫瑰多啊……来啊,豆糁糕!”(一名荷叶糕)
  • “新鲜的果丹皮呀!开口味去恶味呀,一个大钱一张啊!”(一人专卖。注:果丹皮为山楂所作,形如红油纸)
  • “豌豆哇,怎么香啊!”
  • “吃茶渗酒哇,盐水花生和菜来呀!”
  • “凉啊凉儿的镟粉来!”
  • “卖小盆呕,卖小罐呕,喂猫的浅呕,舀水的罐呕,澄浆的盆啊嚆……”(有人卖盆,学老鹳打架,先叫早,后争窝,末像群鸦对谈,嬉笑怒骂中有解和意,无不笑者)
  • “瞧西湖景……真山真水,外国人放鸭子,挖金矿的南非洲!”(乡媪,嗓音极尖亮)
  • “小玩艺,独一份,小孩买,真有趣,不给买,噘着嘴,撒泼打滚不愿意,一对一对掉眼泪。”(纸彩做随时顽艺)

三月

  • “约干菠菜呀!”(论斤卖)
  • “约鲜螺蛳来哟!”(约等于“来买”的意思,邀请顾客购买新鲜的螺蛳)
  • “栽桃杏花来!”(出售栽种的桃树和杏树,可能指苗木)
  • “琉璃的面来?,酸来还又辣咧!”(清卤,可能指的是一种带有酸味和辣味的面食)
  • “拨鱼儿来,又酸又辣!”(麻酱、青酱、醋、咸胡萝卜丝,或烂蒜、或芥菜与凉粉、绿豆腐,皆同,描述了一种带有酸味和辣味的小吃)
  • “花椒盐的蒸饼啊!枣儿澄沙的蒸饼啊!”(出售带有花椒盐和枣泥澄沙口味的蒸饼)
  • “翠啊花!”(可能指的是翡翠、玉簪等各种饰品或工艺品)
  • “新鲜的咧,黄花鱼来!”(新鲜的黄花鱼出售)
  • “约青蛤咧!”(邀请顾客购买青蛤)
  • “小菜毛!”(可能是指小菜或小额交易的叫卖声)
  • “要了糖钱咧,抹糕!”(可能是指购买糖制糕点的叫卖声)
  • “栽花来,栽蝴蝶花来!”(出售栽种的蝴蝶花)
  • “灯笼儿,闸草!”(可能是指灯笼草,一种植物)
  • “大田的螺蛳来!”(出售大田螺蛳)
  • “蛤蟆骨朵儿大眼贼咧!”(可能是指某种植物或物品的叫卖声)
  • “抓苦曼菜芽!”(苦曼,俗念“曲麻”,可能是指某种蔬菜的嫩芽)
  • “花红的豆儿来!”(可能是指红色花朵的豆类植物)
  • “藕来哎,白花藕来!”(出售白花藕,温泉藕三月初便卖)
  • “约鲜蘑来!”(邀请顾客购买新鲜的蘑菇)
  • “好肥骡子来,好热车呀!”(南苑蜣螂配小纸车,可能是指某种玩具或模型车)
  • “鲜花椒来!”(新鲜的花椒出售)
  • “嫩了芽的香椿来!”(嫩芽的香椿出售,昔果市与菜讼,官断,果市以花椒、香椿开市,菜市终于葡萄、枣儿)

四月

  • “水哎呀!”(可能是对某种水产品的叫卖,具体不详)
  • “杏儿来喊!”(叫卖杏子)
  • “一大钱碟的藕蘸蜜!”(出售蘸有蜜糖的藕片,一大钱可能指的是价格)
  • “栽蜀葵花来!”(出售蜀葵花苗,蜀葵又名蜀锦)
  • “花儿呀,玫瑰花呀!抓玫瑰瓣,芍药来,杨妃来,赛牡丹来,芍药花……”(出售各种花卉,包括玫瑰花、芍药、杨妃(可能是指某种花的品种)、牡丹等)
  • “赛了虎眼的来,带把的甜樱桃!”(出售带有把的甜樱桃,赛了虎眼可能是指樱桃的色泽鲜艳)
  • “面淡的慈姑来!”(出售慈姑,面淡可能是指慈姑的质地或颜色)
  • “约海鯚鱼来!”(邀请顾客购买海鯚鱼)
  • “约火芽菠菜呀!”(出售火芽菠菜,火牙可能是对菠菜的一种俗称)
  • “杏儿来,熟又烂来!酸来还又管换来呀,烂杏儿巴达来!”(叫卖成熟的杏子,提到酸味和烂杏子,巴达可能是指杏子的一种品质或品种)
  • “小葱儿来!”(叫卖小葱)
  • “莴苣菜呀!”(叫卖莴苣菜,一种绿叶蔬菜)
  • “嫩小萝卜来!”(叫卖嫩小萝卜,强调其新鲜和嫩度)
  • “白菜呀!”(叫卖白菜)
  • “蒿子杆来!”(叫卖蒿子杆,蒿子是一种蔬菜,这里可能是指它的茎部)
  • “蒜苗来!”(叫卖蒜苗,即大蒜的嫩苗)
  • “豌豆角儿来!”(叫卖豌豆荚)
  • “黄瓜来!”(叫卖黄瓜)
  • “勾葱辣秦椒来!”(叫卖大葱、辣椒和秦椒,秦椒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辣椒品种)
  • “卖粉皮儿一大钱〔一〕张!”(出售粉皮,一大钱一张,粉皮是一种由豆类或薯类制成的食品)
  • “栽花来,栽霭康来!”(出售花卉和霭康,这里的“霭康”可能是某种特定的花朵或植物的名称,清语指的是某种方言或特定地区的叫法,这里可能包括鸡苏、香草以及其他各种花秧)
  • “腌黄花鱼来!”(叫卖腌制的黄花鱼)
  • “约芸扁豆来!”(叫卖芸豆和扁豆,约可能是指邀请顾客购买)

五月

  • “供佛的哎,桑椹来!”(出售供佛用的桑椹)
  • “大樱桃来!”(出售大樱桃)
  • “好蒲子,好艾子!”(出售好的蒲草和艾草,可能用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 “江米儿的,小枣儿的,凉凉儿的,大粽子来哎!”(出售用江米和小枣制成的粽子,凉凉儿的可能是指粽子的清凉口感)
  • “买神符!”(出售神符,可能与端午节或其他宗教活动有关)
  • “葫芦花呀,拣样挑!”(出售葫芦花,邀请顾客挑选)
  • “黄米小枣,禁捣的粽子!”(出售用黄米和小枣制成的粽子,禁捣可能指的是粽子的特定制作方法)
  • “收拾雨伞、旱伞!”(提供修理或整理雨伞的服务)
  • “活了秧儿嫩来啵!”(可能是指出售新鲜的、活生生的植物秧苗)
  • “老玉米来,三大钱、两大钱来!”(出售老玉米,价格为三大钱或两大钱,五月鲜可能是指五月新鲜的玉米)
  • “樱桃嘴的桃呕嗷噎啊……”(描述桃子的叫卖声,可能是指桃子的形状或口感)
  • “凉炒面来!”(出售凉炒面)
  • “卖大蒜咧!”(出售大蒜,新编老蒜指的是新捆扎的老大蒜,每辫百头)
  • “大海茄!”(出售大海茄,可能是指大型的茄子)
  • “卖架冬瓜呀!”(出售冬瓜)
  • “汤布、冷布!”(出售汤布或冷布,可能是指用于夏日的凉爽布料)
  • “粘扇子!”(出售粘扇,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扇子)
  • “卖蒲扇!”(出售蒲扇,一种用蒲草制成的扇子)
  • “卖毛扇!”(出售毛扇,可能是指用羽毛制成的扇子)
  • “大小的斑竹的帘子来!”(出售大小不一的斑竹帘子)
  • “大小的凉席来!”(出售大小不一的凉席)
  • “栗子瓤儿的来,卖老倭瓜来!”(出售栗子瓤和老倭瓜,倭瓜是一种南瓜)
  • “约茴香菜来!”(邀请顾客购买茴香菜)
  • “马兰韭菜!”(出售马兰韭菜,马兰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可能是指与韭菜一起出售)
  • “约豆芽菜来!约青豇豆喂!抓小白菜来!”(出售豆芽菜、青豇豆和小白菜)
  • “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你就闹碗尝一尝,酸梅的汤儿来哎,另一个味呀!”(出售酸梅汤,强调其清凉解渴的特点,以及加入的玫瑰和糖的特殊风味)
  • “刻光板的豆角儿!”(出售椒盐煮毛豆角,光板可能是指豆角的一种特定处理方式或品质)
  • “栽石榴花来,嗳……十朵!”(出售石榴花,十朵可能是指出售的单位)
  • “花啊!晚香玉啊,晚香的玉米,一个大钱十五朵!”(出售晚香玉和玉米花,一个大钱十五朵可能是指价格)
  • “烧羊脖子来,烧……羊……肉来喓!”(出售烧羊脖子和羊肉)
  • “甘蔗的味来,旱秧儿来,白沙蜜〔密〕的好吃来!”(出售甘蔗、旱秧和白沙蜜,白沙蜜可能是指甜瓜)
  • “李子来喴!”(叫卖李子)
  • “卖水果来!”(出售各种水果)
  • “青……皮脆来,旱香瓜儿另个味呀!”(出售青皮脆和旱香瓜,强调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六月

  • “块又大、瓤儿又高咧,月饼的馅来,一个大钱来!”(描述西瓜的大小和质量,邀请顾客购买,价格为一个大钱)
  • “喝了水的来,蜜桃来喴……一汪水的大蜜桃!酸来肉来还又换来!玛瑙红的蜜桃来噎哎……块儿大瓤就多,错认的蜜蜂儿去搭窝,亚赛过通州的小凉船儿来哎,一个大、一个大、一个大的钱来!”(生动地描述了蜜桃的新鲜和甜美,以及其颜色和品质,价格也是一个大钱)
  • “白花藕来,河鲜来!”(出售白花藕和河鲜)
  • “卖老莲蓬来呀!鲜菱角来哎,卖老嗷菱角……来喓……”(出售老莲蓬和新鲜的菱角)
  • “熟海棠,一大碗!”(出售熟海棠,一大碗可能是指出售的量,当十钱,一文谓之“一大”可能是指价格)
  • “抓鲜榛子!”(出售新鲜的榛子)
  • “老鸡头,才上河!”(可能是指某种水生植物或其果实,或者是某种特定的鸡头米)
  • “管打破的西瓜呀哎!(推车、挑筐整卖,买定开看)”(出售西瓜,推车或挑筐整卖,顾客购买后可以打开查看)
  • “哩喊咳,冰核儿??哎!你要喝,我就盛,解暑代凉冰振凌”(可能是叫卖某种冷饮或冰品,强调其清凉解暑的效果)
  • “沙果来哎,脆又甜来,红沙果来哎!”(出售沙果,强调其脆甜的口感)
  • “来哎,约老黄豆来!”(邀请顾客购买老黄豆)
  • “抓小芥菜!”(出售小芥菜)
  • “叫聒聒,抓油壶卢来!”(可能是叫卖某种植物或其果实,具体不明)
  • “冰镇的凌啊,雪花的酪,城里关外拉主道!”(出售冰镇的冷饮和奶酪,城里关外可能指在城市内外都有销售)

七月

  • “藕芽嫩的!”(叫卖嫩藕芽)
  • “鸭梨呀哎!”(叫卖鸭梨)
  • “大叶白的蜜桃呀!”(叫卖大叶白蜜桃)
  • “约跟头菜呀!”(邀请顾客购买跟头菜,可能是一种特定的蔬菜)
  • “鸡头米呀!”(叫卖鸡头米,可能指的是芡实或鸡头果)
  • “听叫的金钟儿!”(可能是指某种可以发出声音的玩具或物品)
  • “有那破缸瓦来换钱!”(提供破旧缸瓦换钱的服务)
  • “虎拉槟的闻香果!”(叫卖一种名为“虎拉槟”的闻香果)
  • “嫩白梨噎,赛过豆腐的沙果梨呀!”(叫卖嫩白梨和沙果梨,强调其嫩滑,赛过豆腐)
  • “深州的大蜜桃! (山背子)”(叫卖深州出产的大蜜桃,山背子可能是品种或特定产地的名称)
  • “抓菜心来,磁实来!”(叫卖菜心,磁实可能是指菜心的新鲜程度或品质)
  • “大苹果呀哎!”(叫卖大苹果)
  • “脆瓤儿的落花生啊,芝麻酱的一个味来!抓半空儿的,多给”(叫卖脆瓤的落花生,口味像芝麻酱,鼓励顾客多买)
  • “卖莲花灯!”(出售莲花灯,可能是一种节日装饰或玩具)
  • “约生白薯来!”(邀请顾客购买生白薯)
  • “卖呀嗳……螃蟹来!”(叫卖螃蟹)
  • “干火绳啊! (艾火绳)”(出售干火绳,艾火绳可能是一种用于传统医疗或驱蚊的草药)
  • “约芋头来!”(邀请顾客购买芋头)
  • “约干葡萄来!”(邀请顾客购买干葡萄)
  • “脆枣儿来!”(叫卖脆枣)
  • “赛过木瓜的鸭广梨来!”(叫卖鸭广梨,强调其味道胜过木瓜)
  • “蜜节梨来!有了渣还又换来!”(叫卖蜜节梨,提到如果顾客不满意可以换)
  • “大果子来!”(叫卖大果子,可能是指大型的水果)
  • “山里红啊!还有十挂啊大山里红!”(叫卖山里红,可能是一种野生水果或特定品种的果实,提到有十挂,挂可能是指数量单位)
  • “枣儿来,糖的咯哒喽,尝一个再买来哎,一个光板喽!”(叫卖枣子,咯哒喽可能是对枣子口感的描述,鼓励顾客先尝后买,光板可能是指单个出售)

八月

  • “咸核桃来,咸栗子!”(出售咸味的核桃和栗子)
  • “树熟儿的海棠来哎,沙果子的味来!”(出售树熟的海棠果,沙果子可能是指海棠果的俗称)
  • “南瓜大的来柿子来,涩来还又换来!”(出售大南瓜和柿子,提到涩味的柿子可以换)
  • “大酸枣儿来!”(叫卖大酸枣)
  • “高装儿的柿子来哎,六个大钱一簇来!”(出售高装的柿子,一簇六个大钱)
  • “今日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可能是在节日或特定日期的叫卖声,提到沙果、苹果和闻香果)
  • “撮上两簇团圆果子!”(出售团圆果子,可能是指某种象征团圆的水果或甜点)
  • “唉哎羊头肉来!风干来……羊腱子!”(出售羊头肉和风干的羊腱子)
  • “高八宝儿来!”(出售高八宝,可能是指一种甜点或干果)
  • “高甜酱瓜来萝卜!”(出售甜酱瓜和萝卜)
  • “酱莴笋来!”(出售酱莴笋)
  • “酱糖蒜哪酱豆腐、臭豆腐!”(出售酱糖蒜、酱豆腐和臭豆腐)
  • “哎……腌辣茄子、腌茄子包儿来,腌韭菜呀!”(出售腌制的辣茄子、茄子包和韭菜)
  • “腌芥菜呀!”(叫卖腌芥菜)

九月

  • “牛头咧!”(叫卖牛头肉)
  • “辣菜噎哎……酸菜来!”(叫卖辣菜和酸菜,噎哎可能是语气词)
  • “和菜的皮儿来!”(可能是指某种蔬菜的皮或附带产品)
  • “酸黄菜咧辣菜呀!”(叫卖酸黄菜和辣菜)
  • “抓小菠菜来!”(叫卖小菠菜)
  • “大小不灰木炉子!”(可能是指卖不同大小的不灰木制成的炉子,不灰木是一种耐烧的木材)
  • “栽九花来!”(出售栽种的菊花,九花是菊花的俗称)
  • “玉米花来!”(出售玉米花,可能是指玉米或与玉米相关的产品)
  • “凉炒豆儿来!”(叫卖凉炒的豆子)
  • “冰糖儿葫芦〔壶卢〕!”(出售冰糖葫芦,壶卢可能是葫芦的另一种叫法)
  • “五香……酱肉!”(出售五香酱肉,推车卖)】

十月

  • “挂拉枣儿,酥又脆,大把抓的呱呱丢儿!”(出售挂拉枣,呱呱丢儿可能是指枣子的一种叫法)
  • “柿饼儿!”(出售柿饼)
  • “糖饽饽,白糖馅喽,灌馅的糖哎……喓!”(出售糖饽饽和白糖馅的糖果,喓是模拟叫卖声)
  • “栗子味的白糖来,是栗子的味的白薯来……烫手来蒸化了!锅底儿赛过糖了,喝了蜜了,蒸透啦白薯啊,真热活呀!”(描述了栗子味的白糖和白薯,强调其热腾腾和甜如蜜的特点)
  • “卖果子皮来,一个大捧!”(出售果子皮,可能是指果脯或干果皮)
  • “白糖梨膏,桂花酥糖!”(出售白糖梨膏和桂花酥糖)
  • “约黄米面来约!”(邀请顾客购买黄米面)
  • “约干劈柴来!”(邀请顾客购买干劈柴)
  • “秋的来红海棠来,没有虫儿来!”(出售秋天的红海棠,强调没有虫子)
  • “黑的来,糖枣儿来,没有核儿来!”(出售黑色的糖枣,没有核)
  • “辣来换,不辣的来,脆哎萝卜来哎……”(可能是叫卖可以交换的辣味和不辣的食品,以及脆萝卜)
  • “约零炭来!”(邀请顾客购买零散的炭)
  • “狗窝,来卖狗窝来!”(出售狗窝)
  • “饭囤儿咧,蒲帘子来!”(出售饭囤和蒲帘)
  • “买烘笼儿使去!”(出售烘笼,使去可能是语气词)
  • “支锅瓦啊,抓松花!”(可能是叫卖支锅用的瓦片和松花,松花可能是指松花蛋)
  • “赶毡子,赶清水的毡子!”(出售毡子,特别指出是清水毡子,可能是指某种质量或特点)
  • “鞋垫、毡垫、耳朵帽儿!发行价。”(出售鞋垫、毡垫和耳朵帽,发行价可能是指固定价格)

十一月(冬月)

  • “粘糕、豆糁糕!”(出售粘糕和豆糁糕,这两种食品可能含有枣或枣泥)
  • “咿啊茶汤、好热……面茶呀!”(叫卖热茶汤和面茶)
  • “大块的冻豆腐!”(出售大块的冻豆腐)
  • “好大锅馇!”(可能是指出售大锅的馇子,馇子是一种用玉米面或小米面制成的食品)
  • “黄粉坨〔托〕子!”(出售黄粉坨,可能是一种用黄米粉制成的食品)
  • “刮骨肉!”(出售刮骨肉,可能是指从骨头上刮下来的肉)
  • “卫货挑。”(出售卫货,可能是指来自特定地区或具有特定特色的货物,如橘、柚、橙、香蕉、青果、甘蔗等)
  • “好吃的梨儿晒成了干,槟子干、果子干来桃杏干,沙果干、海棠干来葡萄干!”(出售各种果干,包括梨干、槟子干、桃杏干、沙果干、海棠干和葡萄干)

十二月(腊月)

  • “菱角米喓!”(可能是指出售菱角米,喓是模拟叫卖声,用于熬粥)
  • “赛塘?〔钴〕子,里山沙锅!”(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不明确,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商品或叫卖方式)
  • “画咧,卖画!”(出售杨柳青大小张画,可能是一种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
  • “肥野猫喊!”(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不明确,可能是指某种商品或叫卖声)
  • “红头绳儿来,两大钱一拓!”(出售红头绳,两大钱一拓可能是指价格)
  • “跑旱船。”(一种表演艺术,一人携两小儿,戴女冠,荷木架船行,敲锣鼓,入人家,唱山西曲)
  • “耍傀儡子。”(一种传统的木偶戏表演,一人挑担,鸣锣,前囊后笼。表演时,以扁担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其蓝布围,人、笼皆在其中。笼内取偶人,鸣锣,衔哨,连耍带唱,有“八大出”之名,包括《香山还愿》、《铡美案》、《高老庄》、《五鬼捉刘氏》、《武大郎乍尸》、《卖豆腐》、《王小儿打老虎》、《李翠莲》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