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5-07 11:15

1985年播出的电视剧《寻找回来的世界》改编自柯岩同名小说。该剧讲述了1980年代前后发生在北方某城市一所工读学校的故事,塑造了以徐问、黄主任和于倩倩为代表的工读学校师生的经典形象,斩获了第6届“飞天奖”连续剧一等奖、优秀导演、优秀音乐、优秀女配角等多项大奖。

《寻找回来的世界》5月7日起在“重温经典”频道二轮播出,我们也将该剧导演许雷1985年发表在《中国电视》杂志上的创作阐述再次编发,为观众理解和寻找“回来的世界”提供路径。

引导观众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柯岩同志在工读学校前后生活了二十多年,以自己全部的热情和心血,写出了三十万字的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小说一经出版和广播,就在社会上,特别是青少年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小说反映出的广阔生活和柯岩同志作为诗人的写作热情是我们拍摄的基础和依据。

柯岩同志在谈到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时说过,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对这一问题,创造了工读学校这种独特的样式,有着鲜明的中国特点。我想我们把这方面的生活再现在屏幕上,奉献给电视观众,使他们对献身于工读教育的老师们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使整个的社会都来关心和治理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

有的同志曾向我建议,电视剧改换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我说,不能改。《寻找回来的世界》多么富有诗意和哲理啊!它能给观众更多的想象。我希望将来观众在看完我们的电视剧后,能超越我们所表现的内容,想一下自己丢失了些什么,如何去寻找“回来的世界”,怎样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兼顾纪实性和抒情性

挖掘美和诗意

首先,是抒情性。我认为应该重视和爱护原著的艺术特色,小说中许多章节诗意盎然,给人们美的享受。所以,我们这部电视剧首先应该是一部充满抒情性的诗意浓郁的电视剧。在反映工读学校的电视剧里强调诗意,这无疑是给我们自己出了难题。但是我想,柯岩同志做到了,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于倩倩有这样一句台词:“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一首诗。”导演、演员、摄像、美工、作曲、照明等等也应该培养自己具有这样的能力,在平凡之中挖掘出内在的美和诗意来。

其次,是纪实性。作者笔触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无论是大时代的动荡,还是小儿女的私情都写的真实可信、亲切感人。我在读这部小说时,仿佛和于倩倩一起走进了工读学校的大门。我希望电视剧也能让观众不知不觉地走进那段生活里面去。但这一切都是以真实为前提的,任何虚假都将起到破坏作用。

第三,是戏剧性。我认为连续剧在结构上有些类似于优秀的章回小说,每一集都应有一两段打动观众的好戏,结尾要有悬念,不然观众是无法连续地看下去的。

抒情性、纪实性、戏剧性也许存在相互对立和矛盾,但我认为在这部连续剧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经过全组同志们的努力,我们会拍出一部既充满诗意,又是真实可信、引人入胜的作品来。

表演拒绝标签化、脸谱化

要给观众想象空间

如何演好一台戏?首先要统一对表演的认识,追求生活化、真实感。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演员的创造性,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条件,扬长避短。每个演员应该把握住自己角色的基调,找到思想性格合情合理的发展过程,找到每个规定情景中复杂细致的心理感情变化,准确、自然、细腻、含蓄,要着力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不用超过生活本身的表情去增强表演效果。

戏不要演得太满,要留有空白,让观众去想象,这样会丰富、深刻得多。表演千万不要流于一般化,要多侧面。演工读生要注意分寸,演书记、校长、老师要丢掉常见的架子和腔调,给人亲切感。演“反面”人物不要脸谱化,概念化。

摄录美要有一致的艺术水准

摄像的整体要求应同整部连续剧风格的追求相一致,真实、质朴、含蓄。对镜头的处理,要将艺术的构思和生活的真实统一起来,把生活本身的美和诗意反映出来。美工在景的选择上,要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艺术加工不要超越生活真实的尺度。照明要有设想,类似“两盏手灯,打亮了就成”的观点要抛掉。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追求气氛和意境。音乐在这部电视剧中将起到特殊的作用,应避免一般的气氛渲染和环境描写,着墨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刻画上。主题旋律一定要单纯、含蓄、流畅,主题歌的歌词应亲切,又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