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5-07 14:55

设计 白浪

·2020年底,上海出台《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上海花卉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花市转型,是拆除还是搬迁,与经营主体与地方主管部门的协商有关。花卉产业与当地产业的契合度至关重要,花卉产业拥有让土地“变废为宝”的潜力。

·对就地转型的传统花卉基地来说,商户因基地供应品种不足、人流量少导致收支平衡难,因此转型期间的租金定价应审慎、合理。

在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历史上,上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国内外花卉贸易周转中心,又是中国重要的花卉消费中心。

20世纪30到40年代间,中国第一家现代花店诞生于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时,人民广场举办百花展。1985年,上海植物园承办了中国第一次国际花卉展,标志着花卉业开始对外开放。1993年,第一家中日合资花卉公司成立,开启中国鲜切花出口的先河。2003年,上海一年花卉销售额达10亿多元,人均花卉消费跃居全国第一……

2020年底,上海出台《推进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高品质生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以打造松江区、崇明区和浦东新区3个市级花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构建上海“3+X”的花卉产业集聚区发展格局。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哪些因素助推上海花卉产业的转型?推进上海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有哪些有待提升的地方?澎湃研究所研究员以浦东新区龙大花卉苗木(后文简称“龙大”)和松江区“云间·卉谷”为调研案例,探讨上海花卉产业转型背后的重要因素。

拆迁之后:花市命运不一

相对于荷兰、比利时、德国等花卉产业发达的国家,中国商品化的花卉产业起步晚,荷兰花卉商品化已有二三百年历史,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花卉产业发展才40余年。花卉市场从业者门槛低,硬件设施不佳,管理混乱,所以在城市规划中首当其冲。2017年,上海进行“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花卉市场是重点整治对象之一,曹家渡、安顺路两大上海市中心花市相继停业。而拆迁造成的商户经济损失、从业者流失、花卉品牌消失等问题,也会打击整体行业。

20多年来,龙大却在一轮又一轮拆迁中挺了过来。龙大前身是2003年龙阳路的一家花市,2007年拆迁之后搬到孙桥镇,在孙桥经营了8年又被拆迁。据龙大总经理郭志伟介绍,2015年的拆迁是因为大飞机配套项目落地张江。

“拆迁是为了发展中国大飞机产业,我们充分理解这一重点,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搬迁,为此没有要政府原定的1亿补偿款。在区镇两级的协调下,孙桥花市集体搬到祝桥,并正式更名为龙大花卉苗木。”郭志伟说。

花市拆迁之后,一般都有相应的安置方案,能否安置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市场经营主体与当地主管部门的协商。

郭志伟认为,龙大最终得以妥善安置,离不开祝桥镇政府的主动担当。根据《关于孙桥花卉市场关闭及迁址进展情况报告》,浦东农发集团及所属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公司(以下简称“孙桥联发”)会同张江镇研究做出关闭市场的决定,并帮助经营户另行选址。“选的地块(临空园区)靠近海边,土地碱性太重,水质也偏碱性,而且处于飞机航道下方,油污污染严重,不适合种植任何食用作物,为此一直抛荒,龙大落户此地后,将其开发为花卉种植田,变废地为宝地。”郭志伟介绍。

事实上,龙大落户祝桥镇临空园区之前,当地村民就一直上访要求动迁。一位退休的村书记表示,他需要经常协调村民的上访要求。“龙大来了之后,百姓大量闲置房屋全部出租,不仅多了房租收入,老年人还可以在家里种花养草,丰富老年生活,一举多得。”

龙大落户祝桥镇以后,积极响应当地政府的政策。2018年前后的河道整治,龙大配合完成了数千平方米的河道环境整治。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龙大为当地百姓带来大量就业岗位,不定期对当地村民进行培训,教村民种花技术和卖花技巧,乡村环境得以美化同时,龙大的花卉苗木产品货源也得到了足量供应。在发现电商及直播卖花深受年轻群体喜爱后,龙大为一些优秀的商户提供免费的共享仓储、更优惠的物流服务、集中采购物资物料等优惠措施,以此降低他们的经营成本。

龙大与祝桥镇政府的产业契合与高效协同为政企合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案例。但这并非多数案例的缩影。

曹家渡花鸟市场拆除后,一部分商户随经营主体入驻虹桥古玩城地下一层。研究员在调研时发现,不少虹桥古玩城商铺的招牌上会注有“原曹家渡某某号”的文字。然而,即便最终商户得以安置,曹家渡曾有的规模和产业链也受到了破坏。

事实上,近10年来全国许多城市的传统花市都没逃脱被拆除的命运。媒体也有过相关讨论,城市中大型批发市场外迁已经成为趋势,转变经营模式,发展小型园艺中心,或具备园艺中心功能的花店,或许是花市未来发展的一个思路。

虹桥古玩城地下一层,门牌上写着原曹家渡花鸟市场地址的商铺。
除特殊说明外,本文图片均为戴媛媛 摄

 花市新生:从生产基地变花卉综合产业园

原址重建,由单一的生产基地向融合型产业园区转变,是传统花市转型的另一种模式。

在研究员调研的花市中,上海青浦区的华新苗木基地、松江区的浦南花市都正在转型过程中。于是花市呈现出新旧交替的场面:一边是在建的新型大棚和产业设备,已有部分商户入驻;一边是仍未拆除的大棚,原有的经营模式还在进行。

转型后的华新花卉苗木更名为“虹桥花谷”,旧的大棚被划为北区,南区为新建大棚。

根据《上海(松江)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项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目标除了建成生产基地,还要建设区域性流通节点和区域性花园中心,兼具生产、流通和服务功能。与之配套的设施是,将分期建设鲜切花冷链保鲜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电商直播中心、会展中心、花园中心等。

松江云间·卉谷建设中的电商中心。

《上海(松江)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项目方案》规划分期设计。 祝华荣提供

传统的花卉市场或基地转型主要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土地性质;二是项目资金从哪儿来。

关于土地使用性质,市区政策的支持是关键。

“云间·卉谷”项目经理祝华荣介绍,2020年上海出台的《意见》推动了基地的转型。

“如果没有这个文件,即使我们去做升级改造,土地执法部门也会来制止。文件出台以后,我们第一步做的就是‘两规合一’,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和产业规划同时办理。这些大棚所在地已经被纳入郊野单元村庄规划里,如果没有被纳入,就是违法的。”祝华荣说。

除了上海市级政策支持,区级规划也在落实中。根据《方案》,为支持松江区建设成为一流花卉产业集聚区,由区农委牵头,松江区正在落实《花卉产业片区专项规划》,从目标定位、产业规划、产业布局等方面绘制了“十四五”期间松江花卉产业发展蓝图。

龙大创始人郭阿龙是“云间·卉谷”的公司法人,他介绍,龙大与其所在的祝桥镇之间合作的成功经验,也为“云间·卉谷”项目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龙大的成功让叶榭镇领导看到松江发展花卉产业的广阔前景。龙大在浦东发展巅峰时,带来500多人就业,年产值6亿多,打造了上海最成功的花卉园区品牌,很多长三角的花卉企业从没来过上海,但是都知道上海有一个龙大很出名。叶榭镇比起祝桥镇有更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有更多种地经验丰富的百姓,也有更好的交通区位,所以云间·卉谷落地叶榭镇,将带动当地花卉产业的扩大与升级。”郭阿龙表示。

资金从哪里来,也离不开政府支持。祝华荣介绍,大棚建设资金,70%来源于政府补贴。但研究员调研时发现,在基地转型过程中,商户面临资金问题。

“云间·卉谷”里面的“福美牡丹园艺”店主李超表示,拆迁前4千多平方米的大棚,月租仅1万余元,新的大棚面积和旧的差不多,但租金是拆迁前的2-3倍。高昂的租金令基地的老商户望而却步,有的店主将基地转移到更加偏远的金山区,甚至是浙江,因为那里的租金相对便宜。而李超选择留下来,一是因为搬迁到外地需要大笔的运输费用,二是搬迁之后还会面临再次拆迁的风险。相比之下,“云间·卉谷”在原址上重建,且有30年的土地使用权限,短期内不会遭到拆除,给了李超安全感。

云间·卉谷新大棚内,李超正在给牡丹浇水。

除了租金,人流量较低也给商户带来困扰。李超表示,由于人流量不足,商户们正在与项目管理方协商租金定价。老商户流失,造成现有入驻商户可提供的花卉品种大幅下降,这对来进货的批发商来说,失去了吸引力。品种的数量对基地十分重要,如果基地品种齐全,意味着前来批发的客户能够实现一站式购齐,无需再跑其他基地。

传统花市转型的关键问题与解题思路

首先,花市转型要解决土地使用性质问题。近年来“大棚房整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花卉市场发展。从经营方来看,商户选择落户所在地时十分看重土地使用权问题,这也会影响到转型之后的招商。而在土地使用权方面,关键还在于获得市区政策支持。

其次,转型期间的租金定价要合理。租金是商户入驻考虑的首要因素,租金高企,极容易造成商户流失。虽然新建的大棚硬件条件有较大提升,整体环境以及业态的丰富度也更好。但是在人流量较低的情况下,租金与人流量不匹配不仅增加了已入驻商户的成本,招商的进度也颇受影响。研究员在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新入驻的商户目前都无法实现收支平衡。

再次,落地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战略匹配。“云间·卉谷”发展规划与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实现“两规合一”,离不开其所在地的发展定位。原浦南花市所在地是上海市松江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建设区域,属上海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林带建设规划区,拥有以五厍农业休闲观光园为核心,围绕叶榭片区和新浜片区及叶新公路花卉产业带的“一核两区一带”的优越产业环境。

最后,花市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花卉产业基底是生态,基础是农业。花卉产品,从根本上说是特殊的农产品,因而,花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潜力不可小觑。郭志伟也提出了期待:“在政策上给予一个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将花卉产业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以此发展出具备生活、生产、生态的‘三生’共存,花农、花工、花商、花客‘四花’受益的,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农村,给百姓更多的获得感、参与感,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

原浦南花市,转型中的“云间·卉谷",未来的长三角花卉科创产业园。

   (感谢郭志伟对本文的贡献)

--------------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