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盒游戏新闻 ( ) • 2024-05-07 19:16

游戏中的皮影戏

---

千秋英雄灯下舞,万古豪杰手内提

在从良儿时天启大爆炸留下心理阴影到路途中满穗与良,到共死结局中刺杀福王,皮影戏一直扮演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说《饿殍:明末千里行》是由皮影戏串联起来的。

这时我就在想皮影戏到底是种什么样的艺术?面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一股朦胧感在心中萦绕。

想了又想,是了,大抵是我从 未在现实中见过,街头三五人一面布,吼起嗓子唱着词,妙手操作影人,影人灵动的在画布上演绎出一场精彩非凡的故事,周围人群随着剧情,拍手叫好,充满了市井气息。

故在查阅相关期刊论文,资料后,结合游戏走向我们来看看皮影戏的真实面貌。

江汉平原皮影戏

无影起源

-----------

飘渺似无踪,只是未到时

皮影戏的起源并不明确,但在汉朝就已出现了踪迹有记载是: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论“故老相承,言影戏源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

这个故事在《史记》、《汉书》、《搜神记》中均有出现但是关于表演的方式各有不同,传说毕竟是传说这个起源不足以让世人信服。

到了唐朝百戏兴盛,皮影戏似乎被遗忘在了不知名的角落里,没有任何典籍可以明确证明皮影戏的存在。

锋芒毕露

------

宋朝皮影戏才从历史的角落里初露锋芒,尽情的向世人展现它那独特的魅力。

最早记载影戏的文献是宋张耒(lěi)的《续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之,嘱弄者且缓之”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诸栅看人日日如是”

耐得翁《都城纪胜》、吴自牧《梦梁录》、洪迈《夷坚三志》、周密《武林旧事》其中还记载宋朝影戏的种类、造型、表演及影戏行业组织等情况

可见这时的皮影戏已经成熟。

宋朝皮影经历了从素纸雕簇到羊皮妆彩的转变,其影人形象性格忠奸分明。《都城纪胜》“伎中载“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梦梁录》卷二十“百戏技艺”载有“更有弄影戏者”

可以看出在北宋汴京时影人们并没有色彩到了南宋人们为影人添了新装,上了颜色,更增几分了灵气。

南宋时皮影雕刻已成专门行业,并出现了行业组织———绘革社。这一点记载于《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条列有“镟影戏”一项,这也是我国影戏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班社。

宋姜白石诗“灯已阑珊月色寒,舞儿往往夜深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东京梦华录》载“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苏汉臣所绘《百子嬉春图》描绘了这种小影戏棚子。

百子嬉春图

四处开花

-----------

光影舞动江湖梦,纸上挥洒风华颂

移民屯垦和礼教宣扬促进了各地影戏的融合发展。

明朝初期,朱元璋采纳刘基的建议,在南北重要地段设立卫所驻军,并相应地迁江南、中原等地富庶之户到边疆屯田、垦地,因而皮影戏被带到了边疆之地,例如如今北方皮影的代表乐亭,曾多次移江南人至此,建屯九,南戏中众多的故事和戏文也由此带到了乐亭。例如云南各地,当时也由江西、湖北等地移民组成,皮影戏受到了中原影戏的影响。
逐渐形成明显的地域风格,分为三大区域流派。

滦州为中心的北方皮影,皮影具有写意性特别是小生和小旦的通天鼻造型;

滦州皮影戏

以陕西为中心的西部皮影,刻工精细,高额头是其特征。

陕西皮影戏

以江浙湖广为代表的中南部皮影,多近于写实。

江浙湖广皮影戏

清朝至民国初影戏全国普及,达到鼎盛。

此时皮影戏已经传入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和小县城,各地都有专业或者业余的戏班演出,各地影戏班数量多,比如乐亭县当时就有影戏班四十余个,浙江海宁一地戏班有二十几个。

影戏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在北京、湖北、成都等地出现了一些影戏茶馆。

清朝影戏得到王室贵族的喜爱。王公贝勒在年节和喜庆佳日,也要传皮影艺人进府演出助兴。不少王府还出资置办戏箱,重金聘请著名皮影艺人长期为其演出。

学者齐如山《故都百戏考》称:清时“各王府多好影戏,如怡王、肃王、礼王、庄王、东王等府,皆有影戏箱,及吃钱粮之演员,尤以肃王介弟善二为最,府中有抄本子者二人,雕影人者四人,皆系常年雇用”。

官员权贵中甚至有亲自参与设计和雕簇影人者。王室对于皮影的喜爱更加助长了民间对影戏的热情。

新时代

--------

历经曲折终回返,非遗名单代新生。

新时期皮影戏发展道路呈现曲折,逐渐走向没落。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民抗日,一切以国家为重,兴盛的影戏慢慢隐没。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的文艺政策下,国家对包括皮影戏在内的戏曲工作相当重视。1955 年、1960 年,文化部还在北京组织过两届全国性的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此时皮影戏一时又得到复苏和发展。

此时诞生了一批具有革命色彩的戏剧《刘胡兰》、《白毛女》、《平原枪声》、《红灯记》、《沙

家浜》。

此后有段时期国家禁止演出,只让演一些样板戏。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全国各地皮影戏艺人重新组团演出,展现出一时的兴旺景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电视新媒体技术广泛地介入人民的生活中,皮影戏不可避免地衰落,艺人年龄出现断层,老艺人都在感叹后继无人。

皮影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绚烂的瑰宝之一,不能也不应该任其消亡。

进入 21 世纪,各界有识之士意识到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 2003 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1 年 11 月 27 日,中国皮影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性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影戏》

灯火光中夜漏迟

风轮旋转竟奔驰

过来有迹人争睹

散去无声鬼不知


参考文献:中国皮影戏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研究 黄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