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虎嗅网 ( ) • 2024-05-07 20:3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瞎说职场 (ID:HRInsight),作者:Sean Ye,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探讨了当前打工人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包括裁员潮、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如何应对职场挑战。

• 💡 国内打工人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分析深入

• 💪 对裁员潮和人工智能的影响做出深入解读

• 🛠 提供了应对职场挑战的建议和思路

假期前,约了一位测评领域的老朋友。

他们家的测评软件,基本上绝大部分大中型外企和民企都在面试流程中使用,评估候选人的性格和工作方式是否适配企业文化和岗位的需求。

但她提到了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

在国外,普通打工人做这种测评,觉得是一种了解自我的方式,往往怎么真实怎么选;

但是在国内,很多职场人会在测评中尽力争取把自己展现得更加完美,更加适配岗位。

坦率说,听到这种现象,我并不奇怪。

在我做过的员工福利领域,我也有类似的体验。

举个例子,很多企业会给员工提供健康体检和心理辅导EAP作为员工福利,但是居然有不少员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敢用这种福利。

他们的担心是,一旦自己使用这种服务,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会把自己的健康状况暴露给自己的老板。

而老板一看自己不够健康,就会想办法把自己输送到社会。

事实上,从法律角度来说,无论是个人的健康体检数据,还是EAP服务,员工的个人信息是必须保密的。没有哪个机构敢把某一个员工的隐私信息提供给其雇主。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员工的担心。

这就导致在企业看来是福利的项目,在员工眼里却是软肋的暴露。

说到底,如今很多职场人,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不仅如此,在我过往的文章下也有很多公众号粉丝留言,一面赞同我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故事,另一面,也要求我不要放出留言。

一、大环境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前,我身边有很多外企的同事,是坚信自己可以在受人尊重的外企一直干到退休的。

但2008年之后,这个梦逐渐破灭了,我们突然发现即便是那些响当当的国际品牌,也会有裁员,也有lay off,也有无薪假的方式逼你自己走人……

我身边不少大咖,多年的资深外企专家,突然一朝谈了一个package,然后就不得不在40+高龄,开始重新改简历,投递岗位……

前不久刚出炉的真事,GE的市场营销高管,被裁员后,居然转型做企业的内部通讯,汇报给HR团队。

这放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民企也是如此。

2018年时,我和7-8个互联网朋友约饭局,他们经历了新浪、百度这一波老资格互联网企业,然后就去了滴滴、美团、贝壳这一波移动互联网的新贵收割了红利。

当我问他们,站在2018年这个时间点,还有什么担心和隐忧时,他们的答复是第一曲线已经很成功了,希望还能发展一下第二曲线,在互联网行业里走得更稳。

事实上,2018年下半年,互联网已经是凛冬将至了。

再等小半年就能听到马老师的福报论了。

2021年之后,随着在线教育被严打,互联网行业纷纷开始一年两裁,甚至三裁的定期裁员故事。

不是你不够优秀,也不是你第二曲线不够光滑,就是单纯公司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你的技能用不上了。

如今的裁,和早年的裁不同。

如今企业往往优先向资深的,高薪的员工下手——也就是说有越来越多很厉害的打工人,会被输送到社会上。

早年裁员,企业尽量留住高薪人才,裁掉一线底层的员工——因为企业相信,市场一定会复苏,我保留住高薪的优秀人才,就能在市场复苏时抢到最大的蛋糕。

但如今的逻辑变了,很多时候,企业裁员会对照着薪资裁,先裁高薪的。

当企业发现市场的蛋糕能够不断变大的时候,企业是愿意投资的,所以企业会提前招聘人才,甚至溢价招聘人才,为未来争抢蛋糕做准备。

前几年,内卷这个词之所以成为热词,是因为企业发现,原先一直增长的蛋糕,涨不动了,于是开始各种折腾,或者加班,或者上新项目,或者换管理层……试图把蛋糕做大,结果是从上到下累了一圈,付出了巨大努力,蛋糕还是这么大。

如今,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蛋糕的大小,不是我企业能决定的,这是市场决定的。既然我抢不到新的蛋糕,守住嘴里这块蛋糕,我不需要那么优秀的人才时,那么,企业就开始所谓的提高人效。

同一个岗位,我优先选便宜的人才,因为贵的人才,也没法对抗趋势帮我抢下更多市场份额。

同一份工作,我能用兼职先用兼职,就先不招全职岗位。我也不怕不给全职岗位,人才被其他企业挖走,其他公司也得用灵活用工。

当然,大环境是公平的,全球经济都这样,欧美市场的打工人也不好过。

如今波兰打工人都在抢英法打工人的活,印度程序员,也在抢美国程序员的活。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

有人说,大环境再不好,也有热点话题吧。

的确,这两年的最大的热点,大概有两个:出海和人工智能——本质上,其实也对应企业的核心需求,开源节流。

出海是开源。

如今字节旗下的TikTok,还有拼多多旗下的Temu,都逐渐在全球互联网行业里,打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99.5万辆,同比增长99.1%。 

如今的中国企业已经发现,论企业体量,人才质量,以及我们“引以为傲”的工作卷度,出海,我们是能赢的,所以咱不能只内卷,还要出去卷全世界。

而人工智能,虽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热点,但在短期内,它扮演着节(cai)(yuan)的概念。

网上有很多AIGC,人工智能的宣传,其中绝大部分的观点都很类似:这个工具很好用,立马生成100篇文案,一键生成PPT,效率起飞,卷死同事的办公神器……

当ChatGPT刚刚出现的时候,我邀约了几位专家,在知乎做过一场直播,当时一位公司老板就明确表态过,这产品上线后,他就立马安排所有的市场部同事使用,并且很快就把市场部出文案的效率翻了三倍……

所以,问题来了,效率提升了,还需要那么多人吗?

三、如何应对:写给空窗期的人

我并没有一个适用所有人的解决方案。

如今很多抖音自媒体卖课,似乎买了他的课,学了他的课,就会顺理成章地应对职场上的大小问题。

但我们这种真正从人力资源行业出来的人,却不太敢在这个时候出啥课程,因为我很清楚,每个人遇到的问题是独特的,需要case by case 解决,我会做个体的咨询,但我很难用一套课程应付所有的需求。

即便是做个体咨询,我也会提前强调,我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辅导,我没做过的行业和领域,我是帮不上的,但我可以介绍对应行业的前辈给你。

这几年,有不少和我一样,被公司裁员需要再就业的打工人。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迅速再就业,先把自己的基本盘稳住。

空窗期这个话题,我聊过,如今成熟的HR不会歧视空窗期,但长期的空窗,一定会在面试中问到:你这段时间到底做了些什么?

迅速再就业这个词说得比较轻巧,但事实上是需要动用大量资源的:

  • 企业的面试是什么风格?

  • 企业的初筛有哪些要求?

  • 企业的测评是怎么评估的?

这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自己身边的人脉。

举个例子,我身边一位朋友,3月被裁,4月初,为了拿到一个外企岗位的面试,找了我,通过我的关系,找了我在风投的朋友,再通过风投的关系写邮件给外资公司美国总部的人给安排了内推。

放在10年前,为了一封内推邮件,他托了这么多关系,还花了不少钱,找了四度人脉,似乎有点小题大做。

但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他这种做法是帮自己锁定了一个在华发展不错的外企的中高层岗位。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公司裁员时第一个达成协议离开的,他根本拖不起。

因为等公司1-2个月后裁完,和他能力相似,甚至比他更年轻的同事都流向市场了,他就很难拿到这个岗位了。

四、如何应对:写给在职的人

之前我也推荐过塔勒布的著作《反脆弱》,他在书中里描述了一对兄弟:

兄长是HR,西装革履,出入高档办公场所,每月有固定收入。弟弟是出租车司机,好的时候能赚到钱,运气不好的时候可能还要亏油钱,一个月下来收入可能和兄长差不多,但弟弟一直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好,哥哥赚钱更加容易。

在普通人看来,做HR的兄长,更稳定,但塔勒布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做HR的兄长是脆弱的,因为他有稳定的收入,这种舒适区,让他没有动力去收集发现那些可能导致他失业的关键信息;一旦有一天失业,他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损失。

而开出租车的弟弟,却是反脆弱的。因为赚一天亏一天,弟弟始终在研究自己的赚钱方式——哪条路更适合自己走?哪些金主可以长期合作?

因为不稳定,所以他始终在吸收和自己工作相关的重要信息,万一哪天遇到突发变化,他没准能从中受益,所以他是反脆弱的。

对于在职的打工人,我只有一个问题:无论你今天挣多少钱,谁是这笔收入的主宰者?

如果你今天离职,立马能在市场上找到相同,甚至更高水平的offer,恭喜你,你是这笔收入的主宰者。

市场认可你的价值。

如果你今天离职,未来未必能拿到这么好的offer,相反,即便降薪,也难以找到类似的岗位,那么,你需要慎重思考一下。

如果有一天,公司不愿意给你这份薪水了,你怎么办?

因为这笔收入的主宰者,是企业。

而作为打工人,如果我们的收入主宰者,不是我们自己。

我们肯定不会有安全感。

无论是做副业,还是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一直努力在证明的是,即便脱离现在公司这个平台,我依然有价值,依然有一份还不错的收入。

所以,如果我们担心被AI取代,那么,我们至少需要做的是,充分了解AI。

你用过AI,体验过AI,知道AI哪里靠谱,哪里不靠谱;你反而很难被取代。

真正容易被取代的,往往是一面刷着视频各种焦虑未来被取代,另一面却不肯花点时间自己下载几个工具,真正实操用一遍的人。

五、写在最后

2017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40岁财务自由?你明明距离40岁失业更近》,讲了我自己前领导朱宁,是怎么从失业的打击中,调整自身状态,重新刷新自我价值的故事。

当然,7年过去了,时移世易,这篇文章里的很多观点未必依然管用了。

但回顾当时的三个核心观点,我感觉依然有适用于当下的部分:

  • 时间自由:把时间放在提升自己职业前途的地方,放在提升自己收入的地方,而不是缩在工位上完成上级布置的KPI。

  • 身份自由:拓展体验不同的身份,不一定每个角色都可以让你变现,然而你喜欢的每个角色,都延展了你生命的宽度,或许也会带来好的机会。

  • 思想自由:AI出来了,我们就自己手把手尝试一下AI;出海很热,我们也可以去了解一下,未必一定要投资,但我不会对全新的概念和观点说不。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瞎说职场 (ID:HRInsight),作者:Sean 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