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5-08 16:28

美国大学校园长久存在学生运动的传统。无论是1960年代的反越战、1980年代抗议南非种族隔离,不同世代的年轻人都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与政局发生影响,也为后代留下范例。

学生示威在大学校园不是新鲜事,但对于这一群戴上口罩、披上阿拉伯巾的20岁左右年轻人来说,很多人是第一次对这个世界发出抗议之声。

过去2周,美国大学校园掀起反战示威,从东岸到西岸,学生团体支持巴勒斯坦,要求学校从支持以色列的企业撤资。

记者4月25日踏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采访,最先注意到的一点,正是这一波学生运动的主要特色之一。在这个网路盛行的时代,年轻学子选择戴上口罩、蒙上脸孔,用匿名方式表达抗议。

在UCLA用木板围起来的扎营区内,时间仿佛倒转回到疫情期间,每个人都戴著口罩。学生代表请求记者,拍摄画面的时候不要拍到学生的脸孔。这是前几代学生运动不曾见到的情景。

学生戴口罩示威的原因,来自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派之间壁垒分明、互相对立的紧张气氛。UCLA后来发生肢体冲突,就是源于支持以色列团体进入校园,向扎营学生呛声而发生的冲突。

两派阵营互相指控,支持巴勒斯坦的学生控诉以色列对加萨实施「种族灭绝」,支持以色列团体则指控学生把「反犹太主义」带进校园。

对这一群网路时代出生的年轻人而言,在镜头之前露脸,等于暴露在网路肉搜的风险之下,有不少学生担心亲以色列团体的线上攻击,包括网路骚扰、威胁工作机会甚至身家安全。

有别于半个世纪前,美国学运以白人男性占大多数,现在校园示威学生族群多元,有不少是拿学生签证的少数族裔,更无法承受遭到网路肉搜的后果。

除了蒙上脸孔,避免敌对阵营的网路肉搜,这群年轻世代在标语上发挥创意,用西瓜图案当作抗议符号,替代颜色相似的巴勒斯坦国旗,以回避以色列的封杀。

抗议现场仍看得到巴勒斯坦国旗,但西瓜图案也是海报上常见的象征,同时是抗议人士在线上用西瓜表情符号emoji互相串连。

有别于后来紧张气氛升高、发生冲突的混乱场面,记者在抗议现场观察,大多数学生静坐在草皮上,分工清楚,很多人低头念书、做报告。

数百名学生4月25日开始扎营。光是一个上午的时间,学生开始分工,有人管理物资,有人创作标语海报,还有一群媒体发言人在集合受训之后,逐一接受等候在营区外的记者访问,清楚表达诉求。

学生团体的发言人向记者说,期末考将近,很多人带著笔电、期末报告坐在帐棚区内,众人花时间聚集在这里,一边抗议、一边念书,同时一边了解巴勒斯坦的历史,这一切都是因为看到了加萨走廊发生的暴行,超越了道德底线。(编辑:韦枢)11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