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5-09 08:40
李从嘉的回答

魏武卒是很多网友心中的白月光,他似乎超级强悍,印证了古代超人遍地的说法。但这只超级强悍的军队却被秦军接连暴打,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暴打它的秦军也不是人人都是特种兵,秦军也没有一只名叫锐士的王牌部队。秦军能击败魏武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魏武卒的体质并没有很多小白想象的那么强悍(战争的胜败原因不少,这里只说兵员素质)。

很多小白都会鹦鹉学舌一样复制下面的文字,“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认为魏武卒都是超级强者。因为现代马拉松比赛的成绩也不过是三个小时左右跑完42公里(世界顶级成绩在两小时左右,一般参赛者成绩是三小时),魏武卒能带着装备半天跑百里,似乎人人都有长跑选手的潜力。账不是这么算的,这番话是荀子说的,他是李斯和韩非的老师,用得自然是战国时期的度量衡,战国时期的一里地可有很大的虚头。

荀子是赵国人,和魏国同属三晋,他用得度量衡单位应该是中原标准。战国时期的中原标准是一尺23.1厘米,六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这个标准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承认,商鞅为了和中原地区进行经济往来,也让秦国采取了中原的度量衡,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一尺才变成了27厘米。战国时期的一里地是415米,魏武卒要在半个白天也就是四到5个小时内负重行军一个马拉松,这并没有超过现代士兵太多。关于这一点,顾炎武早就发现了,他根据实地测量,认为战国时期的一里地只有明清时期的70%。

我军的急行军标准是每小时十公里,负重标准是20公斤左右,合格的野战军士兵也能满足魏武卒的行军标准。魏武卒的负重也经常被人高估,他们穿得铠甲其实是皮甲,重量远比西汉十几公斤的铁甲要轻。他们的兵器重量也远不是很多人臆想的20多斤,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戈头是200多克,一把剑的重量在800克左右(越王勾践的宝剑不过重875克)。秦汉时期一个战士或者重体力劳动者一个月的口粮标准都是90斤左右,睡虎地秦简上明说“小城旦”(筑城),“舂”等重体力劳动者每月要吃“一石半石”的粮食,汉朝也有“食,人月一石半 ”的算法,西汉的一大石粮是60斤,普通士兵一个月的正常消耗量是90斤左右的粮食,三天粮食也就是10斤左右。综合计算下来,魏国武卒的负重不会超过我军太多。

魏武卒另一个被人误解的训练标准是“操十二石之弩”,认为它远超后世的士兵训练。战国时期度量衡混乱,但基本上三晋的一斤都是250多克,和三晋经济往来密切的秦国也采取了同样的标准,这是战国时期的大两标准。战国时期还有小两标准,那就是一两10.53克,一斤168.53克。

战国时期的一石和两宋时期的一石相差巨大,北宋的沈括就发现了这一点,他认为战国时期的度量和北宋相比,差别是“秤,三斤当今十三两”(这是计算小两的结果),北宋和战国度量之比是3.7:1。这么一算下来,魏武卒拉弩的力量就变成了241公斤左右,魏武卒的这个标准还比北宋班直略低一些。北宋班直的选拔标准是三石五斗的拉弩力量,折合宋朝的斤两计算,是在250公斤左右。如果按照战国时期的大两计算,魏武卒的开弩力量则达到了360公斤。这个成绩很出色,但绝不是最顶级的,两宋时期的绝顶高手岳飞能拉动8石(大约607.68公斤)的弩,放在魏武卒里也算是最强悍的战士。

魏国武卒人数数万,北宋班直人数在3600人左右,先秦时期的人们战斗力还是要强于两宋不少。魏武卒个人战力强悍,但还真没达到超人的地步,秦汉军中也有大量使用“九石弩”(大约是267.84公斤)的战士。更重要的是魏武卒的成本很高,不但“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还大规模实习免税优惠。魏国有数万武卒,但只有百万户左右的人口,这等于一下子减免全国5%左右的税收,造成了“地虽大,其税必寡”的结果,论战斗持久性不如秦国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