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5-09 16:13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至今仍有不少报导。仔细观察这些报导,会发现与以往食安事件不同,后续新闻在事件发展的时序中,多未偏离事实。然而其中耸动、骇人听闻的内容也不少。联合报系资料照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至今仍有不少报导。仔细观察这些报导,会发现与以往食安事件不同,后续新闻在事件发展的时序中,多未偏离事实。然而其中耸动、骇人听闻的内容也不少。联合报系资料照

今年3月下旬发生的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至今仍有不少报导。仔细观察这些报导,会发现与以往食安事件不同,后续新闻在事件发展的时序中,多未偏离事实。然而其中耸动、骇人听闻的内容也不少。

首先回顾一下相关报导。台北市卫生局在3月26日发布新闻稿表示收到通报:台北市某间百货公司里的宝林茶室餐厅,传出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当时还未验出致病原因,但因为一星期内已通报六例,且一人死亡,媒体热度持续升温,卫生局第一时间派员接受采访并说明案件。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27日卫生局召开记者会,表示累计两例死亡,患者总数增至八例,且送医后发现重症患者都出现器官衰竭和败血性休克等症状,这些患者都曾到宝林茶室用餐、都点了炒粿条和河粉;卫生局说明这次事件很不寻常,因为检验患者体内多项常引发食物中毒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困难肠梭菌等,结果都是阴性。

28日,台北市政府先召开记者会说明案件处理进度,呼吁民众若有类似症状,应积极就医。同天晚间,卫生福利部召开记者会,确认致病物质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其后担心译名有误导之嫌,统一改为「邦克列酸」。28日后,媒体报导中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呼吁民众不要恐慌。这些新闻因为有相关当局和专家即刻说明,内容中肯切实,为民众即时提供必要的资讯。

但若换个方向搜寻新闻,会发现有不少媒体也是引述专家说法,却误称「台湾过去在凤梨果核、腐败杏鲍菇中发现米酵菌酸」,更有媒体描述它是「呼吸毒」,或强调「比砒霜还毒」,助长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甚至新闻直接引用专家的自媒体影片,指出「砧板上产毒的可能性最大」。关于邦克列酸的已知科学证据究竟是什么?

邦克列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产生,在台湾,研究这类细菌的科学家很多,但大多专精蝴蝶兰的检测。台湾科技媒体中心(SMC)生医专案主任邹砚芳,于29日找到台湾专门研究唐菖蒲伯克氏菌代谢物的中兴大学生物科技学研究所教授孟孟孝,接著于4月1日发布相关说明。

唐菖蒲伯克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能够与各种动植物共生,可能保护或危害宿主。这类细菌的特点是基因组庞大,能够合成多种代谢物质,例如抗生素和毒素,但只有约15%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有能力合成邦克列酸。

这类细菌在环境中并不罕见,但只要食物保存得宜,即使吃到少量细菌而非毒素,并不会罹病。关键是如何抑制细菌合成毒素的能力。孟孟孝提到,低温、高盐度以及醋酸环境都能有效抑制毒素生成;保存食物的方式,干式优于湿式、低温优于常温。避免让该菌生存在最适合产生毒素的条件下,除此之外,不需过度担忧。

尽管十多家媒体报导了孟孟孝的说明,但这些专业资讯仍容易淹没在每日数百则相关新闻的汪洋中。若非细密分析关于事件的每一则报导,大众可能仅接触到单日或单则新闻,而当新闻品质良莠不齐,若未慎选来源,大众了解事件的角度可能全凭运气。

突发事件中,记者与科学家要能即时合作,才能为大众提供当下最适合的资讯。科学家与记者有一个最大共通点,就是探究真实。只是两者的方法、目的、时间感、使用的语言以及面对的受众都不相同,这些不同之处几乎掩盖了这两种专业所望向的目标其实是相同的。于是观察并理解媒体、学著与其合作是SMC最核心的工作之一。

媒体速度快、内容多元,养成新闻专业绝非一朝一夕。但媒体报导科学时,最常遭指责危言耸听、夸大、过度简化或错误解读。虽然常有人说「小时不读书、长大做记者」,但这几年SMC密切与记者合作发现,实事求是的记者所在多有,虽然承受极大的时间压力,也不愿传递不正确的资讯。

新闻必定要在第一时间提供大众资讯,身为阅听者,也许先别对新闻媒体失去信心,请尝试鉴别报导中引用科学证据的质与量,并支持那些坚守专业的新闻工作者。

(本文出自2024.05.01《科学人》网站,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