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机核 GCORES ( ) • 2024-05-12 00:16

简介

兰佩娅斯人在太空战舰上的激进思想并未延续到陆地载具上。装甲单位整体上的设计思路还停留在千年前的旧世纪。即打穿防住,高通用性及高环境适应性。
主体由两个独立车体相互连接组成,两个舱室都拥有独立动力源,并可以分离。行走机构为六个履带式动力单元。侧重火力与防护,特别是人员防护,但在总体布局上还是遵循了机动-火力-防护平衡的设计思想。
“先祖堤丰”在祸殃战争前,就已经服役了,主要配置给地面防卫部队,与强袭伞兵部队。而与祸殃的战争开始后,武器的研发重心则完全偏移到了新世代太空战舰上,对于地面部队的武器装备,则是够用就行。“先祖堤丰”也是修修改改用了将近一百多年。(强袭伞兵:没事,我还能再用两百年。)
(注:兰佩娅斯人的平均寿命在400-500年不等)
拆除第二车体的“先祖堤丰” 拆除第二车体的“先祖堤丰” 基础型“先祖堤丰” 基础型“先祖堤丰”

生产信息

  • 工程代号:第279号工程项目-第六代外星作战-重装甲空降战斗车辆
  • 武器代号:279F-T0079B-04MOD5现代化
  • (第279号F系工程项目,0079号通用底盘B型,4号战斗车辆第五代现代化改型)
  • 制造商:埃特纳联合设计局,翠水晶第六星区拖拉机工程厂
  • 级别:T2级中型主战单位
  • 定位:反装甲,反工事,重装甲,重火力
  • 所属阵营:兰佩娅斯联合帝国

技术规格

人员需求

  • 常规型——三人车组,无人炮塔
  • 指挥型——五人车组,双人炮塔
  • (成员呈倒三点式,布置在车体内乘员装甲盒内。)
  • 乘员舱为全周天屏幕,成员位有独立的显示系统与瞄准系统,车组成员分别为,车长,炮手,驾驶员,指挥型则增加战车小队指挥官与合成人副官。(五人都可独立驾驶战车,但负担较重。后期安装精神感应系统,减轻了不少负担,但最佳成员配置依然为三人。)
车体三人乘员舱 (1/2) 车体三人乘员舱 炮塔双人乘员舱 (2/2) 炮塔双人乘员舱

体积参数

  • 全长:36.43m ,全宽:14.7m,附加履带:20.7m,全高:8.47m,炮塔高:2.81m,
  • 重量:132吨

动力及能源系统

  • 供能——小型冷核聚变反应堆,出力:150Mw
小型冷聚变反应堆 (1/4) 小型冷聚变反应堆 主发动机与炮塔传动系统 (2/4) 主发动机与炮塔传动系统 第二车体辅助发动机 (3/4) 第二车体辅助发动机 前部辅助发动机 (4/4) 前部辅助发动机
  • 动力布局——后置前中后驱,
  • 传动——手自一体式变速箱,前进挡-10,倒车挡-5,电传动+机械传动
  • 行走机构——履带-3对,履带宽3m,自适应液压+辅助可调悬挂
  • 布局——车体前部4对大号负重轮,中部后部5对负重轮,折叠式双关节式步行机械-5对
  • 最大越野速度:履带-200km/h,无限速器,八足-95km/h

武器参数

炮手武器系统

190mm60倍径磁力束能多用途炮-1,动能&粒子模式切换时间:6.2s,充能速度:4.2s
  • 动能弹模式,动能弹装填时间:最慢6.5s,最快2.3s,
  • 动能弹备弹96发(聚能穿甲弹-32发,炮弹初速6880m/s,多用途-串联破甲榴弹-64发,炮弹初速4280m/s)
  • 190mm多用途轨道炮使“先祖堤丰”拥有较为强大的泛用火力。既可以发射动能炮弹,也同样可以发射高能粒子束。平均3.5秒的动能弹与4.2秒的能量弹装填速度,使其拥有比较高的射速与突击火力。
190mm磁力加速-粒子束动能两用炮,炮管后部为粒子存储舱,上方带炮盾,黄绿色为冷却液输送管,深绿色为炮管耳轴与高低机 190mm磁力加速-粒子束动能两用炮,炮管后部为粒子存储舱,上方带炮盾,黄绿色为冷却液输送管,深绿色为炮管耳轴与高低机 炮管俯仰角度+57.8°~-7.9° (1/4) 炮管俯仰角度+57.8°~-7.9° 转盘式储弹架24发,外侧为冷却液储罐与抑爆装置 (2/4) 转盘式储弹架24发,外侧为冷却液储罐与抑爆装置 炮弹大小由左向右分别是:无人侦察机,智能破甲榴弹,多用途穿甲弹,多用途运载导弹 (3/4) 炮弹大小由左向右分别是:无人侦察机,智能破甲榴弹,多用途穿甲弹,多用途运载导弹 动能弹装弹结构 (4/4) 动能弹装弹结构
由于多用途炮的能量充能系统与动能弹自动装弹机占用的空间较大,连带导致“先祖堤丰”的备弹量不足——动能弹只能携带96发。
双联装45mm光束机炮-2,射速:800发/min
炮塔参数:正负仰角:+57.8°~-7.9°,水平方向360°,方向机:55°/S,高低机:26°/S,炮镜放大倍率:X1-X60
辅助设备:独立双稳系统,生物探测器,具备超清热成像,压制保护系统,自动弹道计算机等设备,精神操控模块,炮瞄火控雷达,扫描雷达。
驾驶员目控武器站兼辅助观瞄塔
双联装23mm光束机枪-1,射速:1200发/min
炮塔参数:正负仰角+75~-15°,水平方向360°,方向机:80°/s,高低机:40°/s,炮镜放大倍率:X1-X24
辅助设备:独立双稳系统,具备热成像,红外夜视仪功能,为驾驶员提供额外270°的视野范围。
车长遥控武器站兼观瞄塔
四联装45mm光束机炮-射速:600发/min能量武器
80mm多用途发射器-射速:30发/min,备弹量800发
炮塔参数:正负仰角+80~-15°,水平方向360°,方向机:80°/s,高低机:60°/s,炮镜放大倍率:X1-X80
辅助设备:独立双稳系统,具备超清热成像,压制保护系统,可越级操纵主炮或是引导炮手指向目标,辅助扫描雷达
辅助设备
多用途抛射器-8基,6联装,可发射:箔条热烟弹,反激光/粒子气溶胶弹,一次性偏转力场装置抛射器
可再装填,多角度扇面发射 可再装填,多角度扇面发射
外挂式查打一体巡飞弹发射器,备弹12发
炮塔后部的无人侦察机发射架,需手动安装 炮塔后部的无人侦察机发射架,需手动安装 携带有破甲战斗部的侦查无人机,最大巡航速度340km/h,续航时间120h 携带有破甲战斗部的侦查无人机,最大巡航速度340km/h,续航时间120h
自爆微型四轮探测车收纳盒-2基,备弹-8
载员舱/导弹舱
载员舱:自然人/合成人——13人(装备动力装甲),战斗机械——96台(驱逐型)/48台(重装型) 载员舱:自然人/合成人——13人(装备动力装甲),战斗机械——96台(驱逐型)/48台(重装型)
注:一般只有指挥型会携带自然人/合成人士兵,常规型只携带战斗机械
导弹舱:多用途导弹——72发 导弹舱:多用途导弹——72发

装甲防护

主动防御——计算机/人工控制
  • 定向能防空/主动光束防御炮台-10,
  • 正负仰角:+100°~-10°,水平方向:270°,方向机:105°/s,高低机:60°/s
(1/1)
被动防御——装甲,多层特级构造体装甲,耐热涂层-导热装甲板
构造体装甲:兰佩娅斯帝国的工程师与科学家通过对变异构造体的硬化外壳的逆向研究,所培育出的硬度超高且质量很轻的类生物复合装甲。可以通过吞食其它金属以进行分裂复制,且可以随注入能量的等级,改变硬度(无法反向逆转)。在存储状态下,构造体装甲呈银白色液态(类似液态汞),在注入总和不超过50%的能量的情况下,各项数值最为平均,一般作用于地面载具,飞行器等小型的外装甲。
装甲参数——炮塔
  • l 炮塔正面防护:抗穿:3000m,抗破:9000m
  • l 炮塔侧面防护:抗穿:2500m,抗破:9000m
  • l 炮塔后部防护:抗穿:1000m,抗破:6000m
装甲参数——车体
  • l 车体正面:抗穿:9000m,抗破:35000m
  • l 车体侧面:抗穿:6500m,抗破:35000m
  • l 载员舱顶部防护:1000m,抗破:5000m
  • l 车体后面:抗穿:1000m,抗破:5000m
附加防护
  • l 正面&侧面能量护盾发生器,偏转力场发生器,
  • l 车体全方位——外挂光学迷彩热屏蔽瓦块,外挂重型爆炸反应装甲,
  • l 车体后方——外挂栅格装甲
大部分车组成员会将没什么用的栅格装甲,替换成防弹瓦块或爆炸反应装甲(甚至还会影响尾部力场护盾的强度) 大部分车组成员会将没什么用的栅格装甲,替换成防弹瓦块或爆炸反应装甲(甚至还会影响尾部力场护盾的强度)

内部结构

车体内部结构 车体内部结构 (1/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