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5-14 22:16
寻隐者不遇的回答

其实很多人被剧中的算账方式误导了,于是形成了一种五位微商会赔本的错误认知。对于这个我想说:你可以说这五位微商不懂政治,不知道这里面水有多深,不知实情接手了这么个烫手山芋。但仅从经济的角度看接手沈一石的作坊是绝对大赚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为什么徽商是赚的我们需要分两个部分来算账,即“今年的情形”以及“以后年份的情形”。

第一部分,今年接手沈一石作坊的账

今年的情况一言以蔽之:徽商以自己的库存丝绸来购买沈一石的资产。这里你要先弄明白一个点,那就是:沈一石的家产不是没了,他只是现银跟现银等价物丝绸没了,按照今天公司财务的说法说是流动资产没了导致公司流动性出了问题导致破产。但沈一石其他的固定资产可是实打实的,也就是说哪怕是破产清算公司也有大量资产可以变现出售的。

关于沈一石的固定资产情况他的管家是算的很清楚的。首先沈一石名下有六万五千亩桑田。剧中对于田价说的很清楚,丰年五十石/亩,也就是五十两白银/亩,那么沈一石名下资产中田产的价值就是三百二十五万两白银。







然后沈一石在杭州、苏州、南京、扬州繁华闹市区有绸缎庄一百零七家。每家铺面平价折算都值五千两白银,那么沈一石名下绸缎庄的价值就是五十三万五千两白银。







然后是沈一石借给淳安建德县的粮债,也就是政府债权,一百船粮食合计一百八十石,也就是白银一百八十万两。






好了,我们小结一下,沈一石的主要家产:田产价值白银三百二十五万两、绸缎庄价值白银五十三万五千两、粮债价值白银一百八十万两。一共合计白银五百五十八万五千两。

另外,为什么我说剧中算账的方式误导了观众呢?因为沈一石名下的二十五座作坊以及三千家织机可还没算钱呢。这部分在郑泌昌与何茂才在与徽商算账中并没有提及,也就等于白送。这部分的价值剧中只有海瑞在跟赵贞吉对线时说过沈一石的家产算上这些作坊是有白银上千万两的,所以反推得知沈一石的作坊跟织机折合白银应该在五百万两左右。




这里提一嘴,我并不觉得这是刘和平老师剧本上的问题,而是郑泌昌何茂才为了尽快出手沈一石资产故意漏算的,也是为了让徽商觉得有利可图赶紧签约。

所以综合来说,沈一石所有固定资产以及作坊织机平价出售可值白银一千零五十八万五千两。如果按照十两/匹的价格折算成丝绸是一百零五万八千五百匹。

那么徽商为此需要支付的对价是多少呢?剧中说的很清楚,他们每人今年需要给织造局上交丝绸十万匹,五个人也就是五十万匹。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五十万匹丝绸也不是徽商实打实需要自己掏出来的,道理很简单,沈一石的作坊原本每年就有二十万匹丝绸产能摆在那呢,五个徽商也就用从自己作坊每年掏三十万匹丝绸就行了,沈一石原本的作坊他们只需要掏采购生丝的银子即可。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综算一下,假设你是五位商人的其中一人,你今年以自有丝绸购买沈一石资产的账是这样的:

沈一石的资产清单如下:价值六十五万两白银的桑田一万三千亩➕价值十万零七千两白银的绸缎坊二十一座➕价值三十六万两白银的粮债三十六万石➕价值一百万两白银的年产四万匹丝绸的作坊五座,合计二百一十一万零七千两白银。

而对应的,你分到的沈一石的五座作坊每年产能是丝绸四万匹。考虑到现在已经是七八月份了,所以今年这五座作坊到年底可产丝绸一万三千匹。那么为了完成今年上交十万匹丝绸的你就需要从自己家里拿出丝绸八万七千匹。换而言之,你今年实际支付的对价是沈一石原本作坊一万三千匹产能需要的生丝,也就是白银两万六千两,以及自己家里拿出来的八万七千匹丝绸,按照剧中算账时按照十两/匹的价格计算,合计折合白银八十九万六千两。

备注:下面这几张图是徽商最开始估算是以剩下不到半年时间五座作坊可产丝绸一万七千匹,但在后面沈一石管家算账时给了确切的产能是今年还可以产一万三千匹,我们这里算账用的是后面管家的口径。




这里就是剧中沈一石管家算账时给的数据,可以看到他是精确到五座作坊到年底可产丝绸一万三千匹的。





此外还需要注意一点,这时候徽商是以十两银子/匹的价格估算自己的库存丝绸价值的。但我们从后面沈一石账册被抬进宫里时嘉靖与吕芳的对话中可以知道,这个时候丝绸的市价只有六两银子/匹。换而言之徽商作为购买沈一石资产付出的丝绸的价值是被高估的,如果算上这个,那么徽商今年从家里拿出的库存丝绸八万七千匹也就只值白银五十二万两千匹,再加上剩余沈一石作坊一万三千匹产能购买生丝的两万六千两银子,一个徽商今年实际支付的对价只有五十四万八千两银子。









所以你作为五位徽商的一员,今年的账就是你以五十四万八千两银子的丝绸购买了沈一石合计二百一十一万零七千两白银的资产。以不到三折的价格购买,这能谈得上亏吗?

第二部分,以后年份的账目情形

以后年份的情况也很清楚,一言以蔽之,徽商被给予半价收丝以及免税两项官商特权,可以大大增加利润,而相对应的他们只需要将所得利润中每年拿出十万匹上交宫里的即可。

剧中郑泌昌说的很清楚,除了沈一石原本的作坊,他们自己的作坊还可以并过来五座,都可以享受这些特权。这里郑泌昌作为官场老狐狸上报每位徽商增加五座作坊自然也不会限制产能,也就是说年产四万匹丝绸是五座作坊,年产四十万匹丝绸也可以是五座作坊,所以以后年份徽商纸面上肯定也是大赚的。更不要说郑泌昌还直接提出每人每年上交的丝绸减到八万匹的方案,所以五位徽商也是马上一口答应。









这里要多说一句,郑泌昌为什么有这个底气直接把五位微商每年上交的丝绸直接减去十万匹,其实剧中之前已经给了明示,那就是因为裕王妃生下小万历嘉靖一口气赏了李妃家十万匹丝绸,而这个丝绸裕王后来退了。裕王退丝绸这件事是与抄家沈一石的决议是在同一次朝会上说的,而郑泌昌此时作为浙江巡抚,自然是清楚退丝绸这件事,那么他此时为了尽快促成徽商接盘,然后赶紧完成今年改稻为桑的事。必然是打起这退回丝绸的主意。事后跟杨金水也可以说徽商不接盘,他们不得已先用这十万匹丝绸顶一下,到了明年他们再想办法让徽商把年贡增起来之类的官话。当然,就像我之前文章里说的,这两个官场的婊子当然不会还等明年了,今年改稻为桑完成了他们必然是给严世蕃送大礼赶紧远离浙江这个是非之地。至于接任者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这就不是我郑泌昌何茂才该操心的事了。

所以我们单纯从经济角度来说,五位徽商接手沈一石的作坊是肯定挣钱的,甚至可以说血赚,不存在亏的问题。当然这仅仅是从纯经济的角度,如果涉及到政治上他们需要承担的风险以及那些不可控的隐性风险,比如道长没钱了突然让他们把年贡从五十万匹增加到七十万匹,那他们的下场也不会比沈一石好到哪里去,但作为几个非局内人的普通商人,他们也不可能算的到那么许多,如果真都能算到,那也就不符合他们原本的人设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