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5-15 14:09
职场上许多行为,其实不是主管不知道,而是在隔山观虎斗、默许下发生的。职场示意图/ingimage职场上许多行为,其实不是主管不知道,而是在隔山观虎斗、默许下发生的。职场示意图/ingimage

职场很多「不小心」的过界,通常是同事有意为之、主管默许。

说到踩线,最常发生在媒体界。

哪位记者负责消费产业、高科技领域,谁专责跑社会新闻、政治领域,都有基本的划分,各自专注在自己的领域泾渭分明。不过,因为某类型新闻点阅率高,或是某些产业油水多,就会有人故意涉足不归管辖的领域。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不只媒体圈如此,在一般公司行号,只要涉及油水,不论这油水是名还是利,就会有人故意踩线、捞过界,而靖瑶就是同事喜欢踩线的受害者。

靖瑶在专门进口法国勃根地产区美酒的葡萄酒商担任通路行销,主要负责专案规划,协助同仁拓展通路,达成业绩目标。

他近期主要任务为推广公司进口的某知名中价位红白酒品牌,透过消费者促销计划和异国料理餐厅进货专案拉抬业绩。活动内容为消费者在餐厅开一瓶指定品牌红酒、白酒或气泡酒,即可获得一只水晶高脚杯,以激发消费者的点酒意愿。

水晶高脚杯由靖瑶的公司赞助,经由餐厅转赠给点酒开瓶的消费者。餐厅举办推广活动,来客量、点酒量预计皆会增加,需要充分备货以因应需求,因而可以达到红白酒销量的提升。

然而,业务拿著企划案与业者洽谈后,反应不如预期的回响热烈。一些知名异国料理餐厅的回馈是,他们愿意参与红白酒开瓶赠送水晶高脚杯的活动,却不愿意搭配红白酒进货,理由是目前库存量充足。

「不可能啊,这些餐厅自从去年最后一季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货了,怎么可能现在还有足够的库存应付促销活动。」靖瑶查了公司的出货纪录,觉得不可思议。

请业务同仁私下打听怎么回事,才了解先前公司品牌行销部门与这些餐厅举办侍酒师foodpairing餐酒搭活动时,免费赞助为数不少的红白酒,也难怪这些餐厅还有库存。

「这些餐厅后续也没打算签订年约了。听说品牌行销部给了蛮多赞助用酒,今年度他们有这些赠酒就够了,也没有进货的必要。可能日后如果缺资源跟缺酒,再向品牌行销部申请赞助就好了,也没有业务部的事了!」靖瑶冷冷地说。

「餐厅业者是公司的客户,品牌行销部跟客户打交道没事先知会业务部门,这样做不太好吧。况且,这样大手笔地提供资源,可能会对业务部门的业绩造成影响。」我轻轻地吐槽了一番,同时也观察到这次靖瑶除了冷嘲热讽,没有太多气愤的情绪,我忍不住问道:「你以前不是会气噗噗,现在怎么这么平静?」

「反正这已经不是品牌行销部为了经营关系第一次踩线,我现在没那么在意了,更不打算多嘴说些什么。毕竟,他们一再踩线,高层却都没说话,就表示公司体制默许这样的行为。我只不过是个小职员,有什么好死守城河的呢?」这大概就是哀莫大于心死。

靖瑶更表示,虽然他隶属业务部门,但通路行销是领固定薪水的,依靠业绩奖金维持生计的业务跟业务主管都不吭声,高层看在眼里也不出手处理,他没有必要身先士卒去冲撞这不合理的现象。

「可是品牌行销部跳过业务部与你,直接跟餐厅客户商谈合作,不是会让你在这个公司没有角色,这样好吗?」我好奇追问。

「当然不好,所以必要时我会采取某些手段,彰显自己的功能。」

靖瑶采取的策略是清楚表明立场,商请品牌行销部提前通知对外合作案的目的,不是要阻拦或是抢著做,而是欲扮演桥梁的角色,让相关业务同仁也了解这些合作动向,提供需要的协助。

此外,在跨部门会议上,他会就合作案与品牌行销部分享自己的专业建议,在同仁面前展现他的素养与价值。

如果其他部门的越界行为严重影响业务部运作,靖瑶会以「出发点虽然无恶意,却有了坏影响」的角度给予善意提醒,向对方解释相关作为对业务部门的影响层面,可能导致谈判筹码的削弱、进货方案推广的不彰,更甚者是造成业绩落后等问题,针对可能的负面冲击提出评估与预警。「我就是做到应该做的事情,至于后续是否有人遏止,那是我层级权限范围之外的事,我就不多纠结了。」

.......................................................................

因为有时候,这些踩线是主管默许的。就像我一位记者朋友所说的,他的主管在为记者分派采访任务时,仅区分大类而不细分路线。主管的想法是,让记者们彼此竞争,看谁能拿出最多的人脉跟资源。

有的时候,主管不插手处理越界行为,纯粹事不关己、己不劳心。反正没有牵连到自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职场上的很多冲突,需要依靠个人智取。因为比起扮演正义使者或调停者的角色,更多的高阶主管其实更倾向采取「隔山观虎斗」。

有些高阶主管最擅长的作为,就是不作为。

那些擅长在组织争斗的人,打得多是太极,而非刀光剑影。

(本文摘自时报出版《职场百妖志》,作者:菲女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