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虎嗅网 ( ) • 2024-05-16 10:1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ID:gh_2940d9f17005),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讨论了摩托车寿命短和被嫌弃的现状,以及摩托车在某些情况下受人喜爱的故事。

• 😢 摩托车寿命短,被强制报废,遭人嫌弃

• 😎 摩托车文化深远,激发激情与自由

• ❤️ 摩托车骑士们参与志愿活动,成为社会守护神

5月,又到了鹰飞的季节,路上遇到的摩托车又多了起来。

近期开展的摩托车专项整治

而我眼中的摩托车,分为“动物”和“静物”两个分类。

“动物摩托车”,会在路上野蛮穿梭,会在夜深人静时发出狼嗥。

但当我看到“静物摩托车”的时候,又会觉得这件工业产品是真XX的帅啊,每个线条都表达着速度与激情。

人见人动心:

 作者供图

一、寿命只有13年的摩托车,谁嫌弃,谁喜欢?

不管是被嫌弃还是被喜欢,摩托车的寿命都不长。

对不起,我是说真的:

在2002年10月国家颁布的《摩托车报废标准暂行规定》当中表明,使用年限达到8 ~10年的摩托车应当报废,如果符合国家检验标准,可延长使用年限,但最长不超过3年。这样一来,摩托车的寿命就卡死在了13年。

这种强制嘎的规定,是不是因为摩托车被嫌弃而出台,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骑士们对此是苦水满满。

摩托车13年报废,是个什么概念呢,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勉强对比一下国家2013年的小客车报废标准:

9座(含9座)以下非营运载客汽车(包括轿车、含越野型)使用15年。达到报废标准后要求继续使用的,不需要审批,经检验合格后可延长使用年限,每年定期检验2次,超过20年的,从第21年起每年定期检验4次。

不难看出,对于小客车的规定:

一个是新:2013年 VS 2002年;

一个是基础年限长:15年;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不强制报废”,而是逐步增加年检的次数。到第21年的时候,每个季度都要去检验,消费者自己就会做出衡量与判断。

摩托车看似大大的委屈:

第一,现在摩托车的质量比以前提升了不少,老旧程度的判断和以前不同。

第二,一部分摩托车不是通勤工具,娱乐功能更强,使用频率不高。到13年年限时,有的摩托车仍然像新的一样,骑行的公里数也不多。

第三,在很多城市有各种限制摩托车上路的规定,支持交通安全当然责无旁贷,但能骑车的时间和范围又进一步缩小,再次印证了上面的问题。

第四,如果强制报废还能继续使用的摩托车,造成环境污染、个人及社会经济上的浪费。

不断有人呼吁摩托车报废规定能否从年限一刀切改为按里程来判定。

但,即便是在这短短的13年当中,也并不是所有的骑士都能陪伴自己的爱车走完全程。

二、女车手沛沛眼中的车友圈

沛沛骑车是为了通勤方便。

@仙女骑帅不骑快 作者供图

进入车友圈,她感受到团结互助,更感受到激情澎湃。

在几年前某街道全面禁摩的禁令实施前,车友们自发组织在街上最后一次骑行,作为一个驾驶者,去感受在祖国最宽敞街道上驰骋的幸福。

众人百感交集、深情道别。

现在,还能搜到与此有关的视频与视频里不太友好的弹幕。

而车友群发得最多的竟然是各种摩托车事故照片视频。

这让我十分意外,我也曾看到过一些触目惊心的事故,这些 “劝退视频”,为什么车友还发得最多?

“刺激呗,骑车的肯定都喜欢刺激——一个意思是提醒大家要注意安全,另一个也多少带些菜是原罪的鄙夷。”

沛沛继续给我讲了一个车友的故事,第一次见面,这位车友斗志满满说终于实现了梦想,下午就提杜卡迪!而再见面时,这位朋友身上有疤,体内有钢钉,嘴上说的是这辈子再也不摸车了。

和机动车比起来,摩托车13年的寿命已经很短,但各方面因素加起来,这个使用年头也许会更短。甚至“人”的年头也会变短。

但“使用年限”,通常不是购买摩托车的人最先考虑的点。

在社交平台上,与摩托车有关的内容总能吸引大量的拥趸,帅气的骑手+机车,引来无数艳羡的目光。再加上其本身的交通功能,它使人交到更多的朋友,打开更为广阔的世界。

摘掉网络滤镜以后,街头巷尾的摩托车却因为噪音巨大、不守交通规则、事故频发等负面影响而被嫌弃,这些真实的感受与数据,导致摩托车节节败退,失去了江山,更缩短了寿命。

三、都是什么人在骑摩托车

都是什么人在骑摩托车?

刘德华。

电影《天若有情》推动了亚洲地区的摩托车文化发展。

摩托车就是现代生活中的骏马,纵横驰骋带来的自由与激情,产生的浪漫情怀无可比拟。围绕摩托车主题的小说、电影、纪录片、音乐、服装等文化和商业蓬勃发展,摩托车成为了鲜明而独特的文化符号。

但与自由浪漫相对的,还有不受控与混乱。

对摩托车的刻板印象,通常也与武力值和攻击性相关。

屏幕上喜欢归喜欢,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还是嫌弃的。

如同我搜到的“告别骑行”视频里的弹幕所说:

“为什么会禁你们心里没点数吗?”

“你知道摩托车有多吵吗?”

不过也有这么一群骑士,用魔法打败魔法,成为了当地守护神一样的人物。

1995年成立于美国犹他州的“反霸凌机车帮”,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3000名车手的大型非营利组织,在美国、意大利、荷兰、瑞士、德国、新西兰、奥地利等9个国家设有分支。

骑摩托车的人看起来凶神恶煞还有花里胡哨的纹身,总是成群结队出现,让人联想起一些暴力组织,看起来就不好惹对吧?

不好惹就对了!

这个叫BACA的帮派(BikersAgainst Child Abuse),保护儿童免受暴力霸凌的侵害。

摩托车车队浩浩荡荡到学校门口去接被霸凌的孩子放学,骑士们目光炯炯地看向欺负他人的小霸王;

保护长期被继父虐待的小女孩,在法庭审判之前接送她上学,晚上接替在她家门外站岗,在法庭上,雄壮的肌肉纹身大叔们把旁听席坐得满满当当。

爽文都不敢这么写。

而他们只是“非暴力不合作”,只是陪同,绝不动手,不使用暴力。

当被保护的孩子们穿上同样LOGO的衣服,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兄一样看待,这时,对摩托车的“有色眼镜”,会不会向着相反的方向改变?

不说那么远的,如果大家还记得去年的重庆山火,

摩托车速度快、动力足、体积小的优点在山路崎岖、险象环生的山火现场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了守护家园,共同对抗灾害,市民自发组织起摩托车志愿者,车友群接龙报名,第一个小时内就聚齐了500多辆车,在后续的日子里,摩托车源源不断地奔赴火场,为一线战斗人员提供援助。

那时,摩托车的轰鸣声几乎从未间断。

摩托车队上山时运送物资,下山时运输换班的救援人员。

道路陡峭,泥浆混杂,几乎所有的骑士都摔倒过,但摩托车骑士们前赴后继、勇敢无畏,补给长龙甚至让消防员在火场上吃到了冰棒。

众志成城,牢牢控制住了火势。

这些志愿者,有的是摩托爱好者,也有平时靠摩托出行的打工人。现在他们已经有了自己专属的百度词条:“山城救火骑士”。

我想,在上面两个例子里,没有人会嫌弃摩托车。

四、要想车好,先得人好

当然,不管是摩托车被喜欢还是被嫌弃,情绪和管理规定之间都不该发生联系。

不可能被喜欢就管得松,被嫌弃就管得严。

缩短摩托车的寿命,压缩摩托车能行驶的空间,是解决痛点的抓手吗?

在我看来,痛点是人,而不是车。

怎样保障交通、安全出行,怎样减少噪音污染、促进理解,这些问题都比简单地设置一个13年的期限要难得多,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统筹计划安排。

在此之前,作为个人能解决的,可能还是“个人形象打造”。

在嫌弃和喜欢的天平上,不知诸位骑士要往哪边加砝码?

因为种种原因,现在沛沛也不再骑车了。

她表示,如果摩托车限行的规定能放宽一些,路上的行车环境更好一些,她肯定会回来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开水与白面包(ID:gh_2940d9f17005),作者:糖心风暴swee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