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5-16 14:04
高价彩礼也衍生了不少社会乱象。示意图。(取材自微博)高价彩礼也衍生了不少社会乱象。示意图。(取材自微博)

中国农村的高价彩礼现象,是在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社会习俗,很难通过单一政策改变。在中国经济大环境不佳的今天,唯有挥出多面向的组合拳,由点而面解决,才能立竿见影。

近年来,高价彩礼问题频频引发关注,尽管多地展开劝导仍效果不彰。官媒调查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包含彩礼在内的婚姻综合成本持续上涨,甚至还出现彩礼「竞价」、「截胡」等商业味,有男方为结婚花费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约13.8万美元),陷入「一人结婚,全家举债」困境。高彩礼带来的家庭破碎、婚姻焦虑等现象,已为社会带来多重危害,亟需加大整治力道。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江西曾出现68.8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彩礼。(取材自微信)江西曾出现68.8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彩礼。(取材自微信)

★既怕儿不婚 又怕娶不起

新华社旗下「半月谈」杂志在「部分农村婚姻失衡调查」中引用了这样的例子。32岁的刘辉(化名)因为彩礼「没谈拢」去年刚告别一段感情,他掰著手指算了笔帐:彩礼15万元,县里的房子和车首付还得30万元,女方还想和他一起置办个铺面,这对他来说实在有些困难。

在刘辉的家乡辽宁鞍山市台安县,10年间结婚彩礼从5万至8万元涨到了15万元左右。刘辉说,现在村里娶媳妇的标配是一套房子、一辆车还有四金(金戒指、金耳环、金手链、金项链)。「有人家为娶媳妇欠了饥荒,一人结婚,全家举债。」刘辉说。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历时一年,调研全国14省份33个县的一手案例发现,全国彩礼出现了持续十余年的上涨,2021年彩礼平均数约为14万元。

狂飙的彩礼只是农村结婚成本的其中一项。除彩礼外,一些地区的男方家庭还需面对约五到十项的婚俗支出。在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除彩礼18.8万元外,还须支付改口费、盖头费、三金、酒席、拍婚纱照等。如果加上城区的房子和汽车,一些男方家庭婚姻成本往往超过100万元。

课题组研究员、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说,一些地区还出现男方家庭愈穷负担愈重的现象。一些女方家庭看到男方家庭条件不好,会要求更高的彩礼,作为婚后夫妻经营生活的成本,以此保持婚姻的稳定性。

结婚高成本给不少普通农村家庭带来压力。在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三合村,产业少土地贫瘠,人均年收入在1.5万元上下。54岁的陈大姐养了10余头猪还磨豆腐,一年收入3万多元。「能挣一点是一点,儿子也快奔30了,现在既怕儿子不结婚,又怕结婚娶不起。」陈大姐说。

高价彩礼致部分农村出现「一人结婚,全家举债」现象,失去了婚姻原本的意义。示意图。(中新社)高价彩礼致部分农村出现「一人结婚,全家举债」现象,失去了婚姻原本的意义。示意图。(中新社)

★新建小家庭 想一步到位

报导指出,城镇化、攀比心理、男女比例失衡,是高彩礼形成的三大原因。伴随著县域城镇化的持续推进,社会心理的复杂化、部分地区男女比例失衡加剧,治理高彩礼的难度也在加大。

调研组发现,新一代农村青年生活预期普遍在城市而非乡村,新建小家庭想要过上体面的城市生活,一个最为快捷的方法,就是通过索要足额彩礼「一步到位」。

出生在河南某县的小凯说,原本女方不要彩礼,临结婚前又提出增加20万元的彩礼,「因为我家全款在郑州买房未加女方名字,她的父母怕女儿吃亏」。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齐心表示,许多农民一面苦于高价彩礼的沉重负担,另一面又乐于遵循传统,把索要或给付彩礼当成一种人生任务。

在江西、福建、浙江和江苏等地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年轻女性资源大幅度向发达地区聚集,村子里只剩下一批光棍,也导致彩礼水涨船高。在江西省鹰潭市,2021年还出现一位出价28.8万元彩礼的男性被另一位出价38.8万元彩礼的男性截胡,最终相亲失败的事件。

高价彩礼引发的离婚及家庭破碎等现象,正冲击著中国社会。示意图。(本报系资料照片)高价彩礼引发的离婚及家庭破碎等现象,正冲击著中国社会。示意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埋婚姻隐患 离婚年轻化

高彩礼也为婚后家庭矛盾埋下隐患。与结婚时水涨船高的彩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农村婚姻的「保鲜率」愈来愈低:在一些农村地区,夫妻离婚从「丢人现眼」到「见惯不怪」,离婚群体也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部某省一农业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一位负责人说,以前离婚,人们觉得丢人败兴,现在不稀奇了。

辽宁省台安县是一个拥有30万人口的小城。在台安县民政中心「知心大姐」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仅今年3月,就已调解了160余对闹离婚的夫妻;调解员王钼说,现在离婚夫妻数量逐渐增加,工作日平均要调解八对夫妻左右。吕梁山区某县2020年到2022年离婚登记数原受离婚冷静期和疫情影响下降至604对,2023年又回升至836对。

多地民政部门表示,当前农村离婚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某县民政局婚姻登记股股长张强(化名)说,过去来离婚的多是四、五十岁,现在多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25岁到35岁的大约可以占到离婚人群的六、七成。受访人士表示,现在年轻人冲动离婚不少,一次异性转帐、不打扫家务都有可能引发离婚。

中部某县法院民事庭负责人说,在离婚案件中,有一半涉及婚外情,其中网路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各种社交软件、「找附近」、「摇一摇」等功能,给出轨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手机上的出轨痕迹更易被发现,往往成为离婚的导火索。

持续攀高的离婚率,受害最大的就是农村里的单亲留守儿童。示意图。(新华社)持续攀高的离婚率,受害最大的就是农村里的单亲留守儿童。示意图。(新华社)

★单亲留守童 恐成长受困

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承担著重要功能,持续攀高的离婚率所引发的家庭破碎现象,往往带来多重危害。

一个危害是单亲留守儿童成长受困。不少农村年轻夫妻离婚后,一方出走,一方外出打工或再娶。年幼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其身心成长相较于正常家庭儿童,往往面临更大的困境。

曾在河南省汝州市一个农村进行暑期支教的马莹说,所教班上20多个孩子中超三分之一来自离异家庭,「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心理健康问题」。且单亲留守儿童出现不良行为和被侵害的比率更高。

另一个危害是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当前农村结婚负担较重,即便是再婚,彩礼也需要七、八万元,原本已经倾尽全力为儿子成家的父母,不得不在抚养孙辈的同时,再度承担起为儿子成家的重担。北方某山区县一位村支书说,现在一些老人「管了儿子又要管孙子」,即使孙子已20多岁了,老人在种地之余,四处打零工的情况屡见不鲜,就为了给孙子成家多攒点钱。

还有一个危害是极端事件风险升高。基层法院一位负责人表示,近些年压力最大的就是防止离婚案件「民转刑」。之前发生过一起夫妻闹离婚,男方冲动之下开车撞人,造成人员身亡。而类似案件近年已发生多起。

参加「不要彩礼要幸福」集体婚礼的新人。(取材自中新网)参加「不要彩礼要幸福」集体婚礼的新人。(取材自中新网)

●彩礼纳村规、画红线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基层法院受访者表示,近年来离婚案件增加,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强化保护家庭的「第一道防线」前期预防不足,农村社区对家庭的介入乏力,等到矛盾激化了就「法院见」。「以前村里有村委会干部、妇女主任上门调解,大家也愿意听,比来法院效果好,深话浅话都能说。现在没有人做调解的工作,一闹架就让去法院,其实第一道防线上解决是最好的。」

一位县妇联主席说,现在妇联队伍是「队伍庞大、力量薄弱」,许多基层妇联干部身上兼著各种工作,能用在妇女家庭工作上的精力有限;同时,不少基层妇联干部比较年轻,在调解家庭矛盾方面能力不足、意愿不强,发挥的作用有限。

多位基层民政干部表示,一些夫妻在离婚时推卸养育孩子责任,甚至表示「孩子跟谁生不是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年轻人在婚姻家庭方面的责任感欠缺。

报导引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等专家建议,持续加强婚前教育和婚姻指导,提高农村年轻夫妻的婚姻责任感和建造维护幸福家庭的能力。此外,进一步完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注重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乡贤」的作用,妥善处理夫妻矛盾,促进家庭和睦。

针对单亲留守儿童的成长困境,相关部门应落实好帮扶保障政策,积极探索介入帮助的方式方法,尽可能减少父母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地区发动志愿者、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困境儿童,以「一对一」形式常态化开展亲情电话、功课辅导、心理疏导等活动,取得积极效果。

当前多地将彩礼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并广泛推广,但取得实效尚需时日。辽宁省昌图县河信子村党支部书记赵国友说,许多家庭的彩礼是私下商议,村委会很难掌握,即便了解也很难有合适的身分去干预,只能进行宣传和引导。

近年一些地方尝试给彩礼设置红线,比如山东巨野县出台文件移风易俗,提倡彩礼不超6万元。受访基层干部表示,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彩礼攀比的风气。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婚俗名目繁多,一些农民即便遵守政府制定的彩礼金额,也可能通过增加改口费等婚俗索要金钱,婚姻综合成本并没有降低。

高价彩礼屡屡触动社会神经,折射出社会的婚姻成本焦虑。要想遏制不断上涨的婚俗成本,专家建议,治理办法还需进一步丰富。

「关于彩礼的新风尚,各地舆论宣传引导效果不够理想。」齐心说,一提到彩礼,许多家庭常常避而不谈。应该加大对低彩礼、无彩礼地区婚俗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并适时开展全国性的婚俗新风宣教活动,集中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强大舆论氛围。

长期在农村解决矛盾纠纷的赵国友表示,高彩礼常常给婚后家庭矛盾埋下隐患,许多家庭在离婚时因为彩礼问题闹上法庭。赵国友建议多宣传这种反面案例,提供负面警示。

王德福表示,当前遏制高价彩礼的政策还是呈点状分布,应该将一些地区良好的政策和经验进行总结,因地制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些重点省份还应该专项开展高价彩礼整治等省域婚俗改革工作,将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负面清单,增强各级党委政府治理责任,形成多层次跨区域的协同治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