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 news ( ) • 2024-05-16 20:38

  体育“饭圈化”乱象由来已久。5月15日,在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表示,将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相关话题也随之冲上热搜。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以及多名运动员都明确表示拒绝体育“饭圈化”。微博也在4月23日宣布开展为期3个月“体育饭圈生态治理”专项行动。

  不少知名运动员深受其扰

  “饭圈”现象起源于娱乐圈,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爱豆”必须无往而不利。一旦“爱豆”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一些人就会认为,必有“黑幕”,一些非理性的声音会瞬间甚嚣尘上。“饭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则是侵扰他人隐私。

  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及优秀运动员受到观众和粉丝的追捧,但部分非理性追星行为也借此滋生,使体育出现“饭圈化”倾向。

  图源:樊振东微博

  就在今年3月份,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在他的微博账号发文,说他本人的身份证号,被不法分子恶意传播造谣,甚至有人查到了他名下的手机号,开始进行骚扰谩骂。

  此前,樊振东也曾数次发文,呼吁球迷远离饭圈陋习。2021年10月17日,樊振东谈及“跟拍代拍”“接送机”“收礼物”等有争议的问题,称反对通过特殊手段获取他人的行程信息、跟机、代拍等严重侵犯隐私的“饭圈”不良风气;2022年正月初一,樊振东呼吁,请大家尊重每一位领导、教练、队友,不引战不参战;2022年11月15日,针对“追拍偷拍”问题,樊振东表示:对于某些不理智的人,我也要再次恳请尊重,请理解我每次被侵犯隐私被追拍偷拍时的深度不适感,不要把饭圈陋习带进竞技体育。

  发生在樊振东身上的“饭圈”乱象,不是个例。王楚钦、陈雨菲和杨舒予等知名运动员曾公开呼吁抵制体育“饭圈化”现象。跳水奥运冠军何冲也曾批驳“全红婵被压分”的说法,表示“饭圈化的思维和言行十分可怕”。

  体育“饭圈化”背后存猫腻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感觉近来体育“饭圈化”现象变严重了。

  一方面,优秀运动员在控评、接机、跟拍、打榜应援、入侵房间等行为的围追堵截之下,难言个人隐私,心理压力山大。另一方面,在“流量至上”“泛娱乐化”“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引导下,粉丝不再关注赛事本身,而致力于为偶像博C位,无所不用其极。

  究竟是谁在推动竞技体育“饭圈化”?记者调查发现,逐步向体育领域蔓延的“饭圈”陋习背后,有门槛有分工,且以“代拍”运动员、卖“周边”产品等形式牟利。“饭圈”背后往往是围绕曝光量为导向,一些网站平台、社交媒体也在持续推流话题,让不良连锁反应向着不可收拾的地步发展。

  一名行业人士介绍,“饭圈”是新的明星制度、新的明星文化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形态。无论哪种“饭圈”,其运作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一切围绕曝光量。其分工也是以曝光量为导向的分工。比如,机场接机、剧组或运动场探班等可看作是直接曝光;而衍生的“周边”产品包括“卡牌”、签名照等,则可看作是间接曝光。

  体坛非饭圈 追星需理智

  体育“饭圈化”有百害而无一利。除了让公众的关注点发生偏移,给当事运动员以及相关人员造成困扰,更深层次的危害则是打击了我国蓬勃发展的体育事业,社会各界努力打造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及“道德、风格、干净”的赛事环境被视而不见。

  应该看到,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发展,完全没有“饭圈”是不现实的。体育项目具备一定的文化性、娱乐性,球迷、粉丝的关注可以让体育项目更有市场,有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要抵制“饭圈化”向体育领域的渗透。

  首先要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价值观引导。比如,有关部门应对一系列新的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监管,如粉丝追星的组织团体等。同时,也要逐步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论评价体系,及时引领相关追星组织团体的价值观。让体育明星与粉丝之间建立正向联系和健康互动,活跃产业经济,推广相关项目,带动群众体育,恐怕才是“追星”应有的价值所在。

  对个人来说,支持喜欢的运动员,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赛场边、看台上、屏幕前,为他们加油鼓劲,此举足矣。

  (海报新闻编辑 刘旋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