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5-17 08:16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梁春教授。

“我们科室遇到最年轻的心肌梗死患者只有二十几岁。”梁春说,“随着疾病年轻化,很多人父母五六十(岁)才得高血压,但他们突然间三四十(岁)就有了,门诊经常会碰到这类患者。”

2024年5月17日是第20个世界高血压日,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梁春教授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工作压力、生活方式、遗传等多重因素影响,如今青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值得警惕。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中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为2.45亿,在18~34岁青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超过10%,且呈上升趋势。 

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压也被称为“无声杀手”,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其他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证明,控制好血压,可减少40%-50%的脑卒中、15%-30%的心肌梗死和50%的心力衰竭发病风险。 

“高血压会带来一系列下游疾病,心肌梗死、脑梗、尿毒症等等,但许多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不痛不痒,治疗率很低,现在我们需要培养更积极的血压管理意识。”梁春说,从年轻人开始,应尽快提升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年轻人高血压治疗率低

在梁春看来,很多高血压患者无明显症状,特别是青年人,不选择主动就医,从而导致疾病不断进展,严重危害健康。 

据《杭州日报》此前报道,90后小伙子杨韬(化名)从事销售工作,常年在外打拼,体重涨到了200斤,体检中查出高血压,经医生诊断为肥胖性高血压,建议他服用降压药。但杨韬自诩年轻,没有在意,依然顶着160、170mmHg的血压上班、应酬。 

一次饭局后,第二天醒来的杨韬感觉自己走两步路就喘气、呼吸急促,但他又拖了半个月才到医院看病,一查血压爆表,达到了200/130mmHg,医生建议杨韬立即住院诊治。

到了这时候,杨韬还觉得自己没有症状,吃点药很快就能好。但检查发现,他的血肌酐值已经达到了800μmol/L,超出正常值七八倍。医生告诉杨韬,高血压导致他出现肾病,肾功能衰竭引发了尿毒症,以后的日子都要在透析中度过。

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在上海也不少。梁春说,由于工作压力、熬夜、过量饮酒、吸烟、肥胖、高钠低钾饮食、缺乏运动等原因,越来越多青年人出现高血压。高血压有遗传性,一些父母五六十岁才患病,孩子三四十岁就确诊高血压,“我们在门诊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 

更让医生担心的是,高血压患者治疗率很低。“高血压不像牙疼、头疼,有点感觉就去治疗,很多人因为没有症状,即使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也不当回事,该喝酒喝酒,该熬夜熬夜,该加班加班。”梁春说,这是导致中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的一大原因。

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控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中国高血压的“三率”水平虽不断增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第四次高血压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三率”水平分别为51.6%、45.8%和16.8%。

这与国家相关目标有不小差距。2023年,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制定《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明确到2030年30岁以上的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不低于65%、高血压患者基础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

多数患者需长期服药

梁春说,很多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没有症状不代表不用控制血压。

目前,中国将高血压诊断标准设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如果连续3次,非同日测量的血压超过这一标准,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不控制高血压会怎样?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加以控制,会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偏瘫、急性脑出血、肾衰、蛋白尿等等多种疾病。

“我国血压控制率最早不到10%,现在是15%~20%之间,仍有超过80%高血压患者没有将血压控制得当,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心脑血管病一直是‘头号死因’。”梁春表示,高血压是中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核心。

除了高血压之外,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也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梁春提及,近半数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异常,两种疾病结合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单纯高血压引起的心梗、脑梗,和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引起的心梗、脑梗,这种概率不是1+1增加一倍的概念,甚至会增加3倍到4倍,而且二者在一起是互相加速损伤血管的过程。”梁春说,如果患者再合并糖尿病或吸烟,危害还会增加更多。

确诊高血压后,应及时治疗,且不能随意减药、停药。

常见的降压药物包括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比如,ARNI类具有强效降压、作用持续时间长、血压控制达标率高的特点,还可有效保护靶器官(心脏、肾脏、血管),可使患者获益。 

“高血压的药物比较齐全,几大类药总有一款是适合患者的,或者几个药的组合。”梁春认为,高血压患者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长期稳定地控制相关指标,这样才能更持久地维持血管弹性,收获良好的生活质量。 

梁春特别提到一些治疗误区。比如,不少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治疗中相关指标稍有好转会自行减药、停药,还有一些患者想完全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控制血压。事实上,这些做法都不对。

梁春说,部分患者确实可通过加强运动、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还有部分患者病因明确,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称OSAHS)引起血压异常,进行相关治疗后血压很快恢复正常。“但是,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谨遵医嘱,长期服药。”

“一旦高血压病情恶化,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伤,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到那时再想控制,为时已晚。”他说。

积极的健康管理意识 

梁春认为,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并不难,培养更积极的健康管理意识,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获益。

两年前,梁春遇到过一对双胞胎兄弟,三十多岁。他们的父亲由于高血压导致心梗住院,在长征医院救治,兄弟俩在病房照顾。由于高血压有明显遗传倾向,梁春建议兄弟俩也做检查。

梁春说,双胞胎兄弟遗传因素一样、年龄一样,都很可能遗传高血压。哥哥是白领,平时注重健康管理、经常锻炼,多年前体检查出血压高,就开始主动服药;弟弟是出租车司机,经常熬夜、久坐,还有抽烟喝酒习惯。

“检查结果是,当出租车司机的弟弟血管有斑块,心脏增大,血脂也高,就是典型的代谢综合征,也是血管堵塞的早期冠心病症状。”梁春说,而哥哥的血管、心脏、肾脏各项指标都较好。

“原本很可能是相似的健康轨迹,但由于健康管理方式的差异,两个人健康状况截然不同。”梁春说。

控制血压的最好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

中国成人的高血压诊断界值为≥140/90mmHg。2022年11月,曾有指南探讨是否将中国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至≥130/80mmHg,引起舆论热议。 

事实上,《2017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指南》首次将普通人群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降至130/80mm Hg,打破了沿用数十年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022年,欧洲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治疗指南中,也将高血压界定为130/80mmHg以上。

在专家看来,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例如SPRINT研究、STEP研究、BPLTTC、CRHCP研究等表明,将血压控制得更低一些能够带来显著的心血管获益。

但同时,下调高血压诊断界值最直接的结果是高血压患者群体扩大,将为现有医疗资源、社会资源带来巨大挑战。 

“就好比本来60分及格的,非要定个80分,可能会让人们更焦虑。”梁春认为,目前中国将高血压诊断界值定为≥140/90mmHg,是从实际出发、符合国情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健康意识提升,他认为一些人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合并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把血压控制到130/80mmHg以下,将对个人健康带来更大获益。 

梁春谈道,高血压是一种增龄性疾病,也就是随着年纪增加,血压也会随之增加。但从青年时期开始主动管理血压,就可能延缓个人出现高血压的时间。

“如果把高血压治疗作为健康投资,这个投资几乎是稳赢的。”他说,高血压的管理、治疗,就是让患者延迟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发生的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收获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