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 - 首页 ( ) • 2024-05-17 08:25

带领我们重新回到一个又一个现场,探讨在一个转型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学会与过去相处、如何面对历史的内爆与偶然,如何探索与思考一个可能的世界


《可能的世界》,杨潇 著

  [前记:《可能的世界》记录了杨潇2010—2019十年间前往美国、埃及、肯尼亚、缅甸、德国等12个国家旅行、访学、短居的足迹,是一个拥抱世界的青年去现场,探寻可能性(并且认识不可能性)的历程。2010—2019这十年,是中国人与中国护照真正拥抱世界的十年,回过头看,这更像是历史的一段特殊恩惠,几乎不可避免地被乡愁化地对待。作者带领我们重新回到一个又一个现场,让今日的目光照进当时当刻的记录,从时事、人文、历史、地理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在一个转型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学会与过去相处、如何面对历史的内爆与偶然,如何探索与思考一个可能的世界。]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出版后,我和朋友复盘各自的写作。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于“四个现代化”氛围浓厚的改革开放早期,每个人的梦想都是长大当科学家,从小学就开始鼓捣“小发明”“小创造”,还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家家都有两本地图册,红色塑料皮是中国的,深绿色塑料皮是世界的——并阅读大量科普作品。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以降的那些博物学家、冒险家、记者、作家(他们往往一人容纳这所有身份)就是从那时开始,借“中国重新拥抱世界”这一路径源源不断进入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视野,可能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终结。于是,哪怕今日世界已很少有未被探索的角落,但这一代中的不少人因为曾经在纸上凫水于大航海时代,知识结构殊为驳杂,所以他们的潜意识里(容我大胆假设)仍然住着一个博物学家。当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开始写作时,就总忍不住想要写万事万物。不要误会,他们并非要撰著百科全书,而是不甘于特定专业、领域或者文体的限制(在这一点上,你也可以说他们是“业余者”),总希望占有不同时空的素材,铺排,穿插,交织,跳跃——有时摔到地上,但智识的乐趣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