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4-05-17 10:10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 题:世界高血压日:这些建议助你远离困扰

  新华社记者田晓航、彭韵佳、帅才

  高血压,最常见慢病之一,人们再熟悉不过。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估计超过2亿。但是,在认识和防治高血压方面大众仍存在不少误区。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希望这些来自业内专家的建议能帮助你远离高血压的困扰。

  哪些人容易患上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提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并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

  “血压的个体差异受个人体质、疾病、精神心理状态等因素影响,一些遗传基因也可能使某些人更易患上高血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副主任马文君说。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高血压患者中不乏年轻人甚至儿童青少年的身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往往是致病元凶。

  “老年人高血压多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等生理变化相关;而年轻人高血压多表现为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或单纯舒张压升高,这主要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工作压力有关。”马文君说。

  专家表示,长期处于高强度或高精神压力工作环境中的人群,或是长期偏好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熬夜、过度饮酒吸烟的人群,都相对容易患高血压。超重、肥胖和遗传等因素则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患高血压的风险。

  马文君提醒,年轻人最好定期检查血压。如果出现持续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视力模糊或下降,鼻出血等症状,表明可能患上了高血压,应当及时就医。

  得了高血压就离不开降压药吗?

  有人认为,一旦确诊高血压,就再也无法摆脱降压药,其实也不尽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刘龙飞介绍,90%以上患者患的是原发性高血压,其病因不明,尚难根治,但大部分能被控制;其余是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查出其原发病灶便可针对性治疗,令血压得到控制或回到正常范围。

  专家普遍认为,生活方式干预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一科副主任医师郭明说,血压值在150/100mmHg以下的轻度高血压患者相对容易摆脱药物,“部分患者在吃药的同时坚持低盐饮食、控制体重等良好生活习惯,血压会越来越好,甚至最后不吃药血压也能恢复正常。”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曹宇说,新发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若血压未超过160/100mmHg,且无明显症状、未合并任何心脑肾疾病,其高血压主要由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可能使血压回归正常。

  《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年版)》建议,成人高血压患者要增加富钾食物摄入,清淡饮食,少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蔬果;摄入适量的谷类、薯类;适当补充蛋白质,可多选择奶类、鱼类、大豆及其制品作为蛋白质来源。

  此外,专家还建议,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要坚持运动,维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定期监测血压,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这么多降压药,你用对了吗?

  据介绍,降压药种类繁多,临床上会根据患者的病因、血压升高程度、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合并症等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类别的降压药物。

  专家表示,长期控制血压建议使用长效降压药,以避免血压波动;对于血压急剧升高的患者,有时需要临时使用短效降压药,以便更快、更强力地控制血压;而复方制剂是通过不同类型的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使用简便,能够增强患者依从性。

  马文君提醒,血压波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同的降压药物作用时间不一,如果患者擅自减量或停药,可能导致血压再次升高,出现波动,反复如此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郭明表示,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上各有优势,可以根据患者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比如,病程较长、血管硬化较重、血压较高、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应在心血管医生指导下坚持服用西药降压,同时可服用中药辅助降压,中西医优势互补。

  此外,对于芹菜、大蒜、山楂等坊间流传的天然“降压药”,专家表示,这些食物确实含有降压成分,研究也表明这些成分在实验动物身上会产生一定的降压效果,但高血压患者要想降压,不能仅凭这些所谓的“餐桌上的降压药”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