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帖 - 雪球 ( ) • 2024-05-17 12:38

从4月下旬开始,恒生指数迎来了一波陡峭的上涨,尤其在五一期间,港股市场成为全球最靓的仔。

与此同时,A股也保持了上扬的态势,但与港股涨幅相比,仍然自愧不如。

中国股市的这一波上涨,本质上是:在全球股市估值已高、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背景下,对中国资产进行的重估。

01

港股成为“中国资产”带头大哥

4月份以来,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等外资巨头纷纷唱多中国市场,并给予“超配”评级,就体现得很明显了。

比如,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Kinger Lau认为,A股和港股估值现阶段都具备吸引力,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情绪和风险偏好已有所改善。

比说,4月19日-5月14日短短半个月,恒生指数就上涨了16.40%,恒生医药ETF(159892)上涨了17.28%。与此同时,A股的沪深300指数涨幅为2.44%,医药指数涨幅为9.22%。

相形之下,资金似乎更偏爱去港股扫货。

不是A股买不起,而是港股更有性价比。

之前,港股经历了3年的调整,冷清得连蚊子都不上门,恒生指数的估值是全球最低的(次低的则是难兄难弟沪深300指数)。这样低的估值,在历史上都是少见的,已经计价了各类不确定性和风险,换而言之就是跌无可跌。

只要股市不关门,否极就会泰来。这时,启明星出现了。

02

四重利好夯实了港股的大底

1)政策方面可以看到,陆续出台的房地产、互联网经济、医药等政策,都是非常友好的,政策导向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2)经济方面,GDP、PMI等数据回暖,包括五一消费数据也相当不错,市场反馈来看,经济复苏程度比预期的还要乐观一些。

3)市场层面也是利好不断。4月19日发布的《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5月9日热传的“减免内地个人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中国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息红利税”的消息,都显示出监管层对港股的重视。

4)海外方面,美、欧、日、印的股市估值已经很高了,汇率波动加大(比如日元加速贬值),就业数据的意外疲软促使美联储提前降息……环顾全球,港股的估值水平更低,基本面又出现了积极变化,那么海外机构的全球再配置,港股顺理成章成为了首选目的地。

国际金融协会(IIF)报告显示,2024年3月、4月中国股市分别吸纳了96亿/17亿美元的资金,港股成为全球投资者高低切换的避风港。

从形态看,港股已经进入了技术性牛市。

请务必注意,港股是一个动量市场,跌起来猛,涨起来也很猛。既然进入了牛市,就不要轻易言顶。

虽然近期涨得多积累了不少获利盘,阶段性的调整在所难免,但并不是顶部的信号。

中长期来看,沉寂3年,港股还只在山脚下,可不要刚吃了凉菜就下桌了。

03

被忽视的医药板块

医药板块,正在不声不响地发育。

盘点港股涨得好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数字经济和国企红利三大赛道,医药的反弹其实滞后一些。

有人觉得,少赚就是亏,医药股涨得慢,相当于踏空了行情。

其实不然,一轮牛市里,最终各行业的涨幅会差不多,只是节奏上先后不一罢了。

随着港股行情的全面扩散,以及风险偏好的提升,医药板块的性价比更显得高了,机构会来做补涨。

我了解的一些投资经理,近期开始加入了涨幅不大的医药股,理由是:根据轮番表现的特点,医药板块的一波行情可能就快来了。

5月14日,港股医药股集体放量拉升,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大资金建仓信号。

为什么可以对港股医药板块抱有信心?

估值低是一方面,更核心的逻辑则来自于基本面。

1)医药产业政策正在优化,比如前阵子的医保谈判,很多药都没有过度砍价,有些药甚至还涨价了,对集采降价的担心可能收一收了。

4月7日,北京公布了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稿。北京作为全国政策方向的标杆,将引导创新药械产业链的全面雄起。

2)医药股自身的基本面也足够硬气。

西南证券统计,149家港股医药上市公司,2023年收入总额17550.8亿元(+9.22%),扣非归母净利润458.4亿元(+170%),收入向上突破的很犀利。从临床管线的进度推演,2024-2025年预计有更多的商业化突破。

最近都在说“出海”,中国药企才是出海的大赢家。今年1-4月,我国license out交易数量为33项(同比增13.8%),交易总额98.1亿美元(同比增0.9%)。

以恒生医药ETF(159892)的第一大成分股百济神州为例,2023年业绩创历史新高,总收入达174.23亿元,同比增长82.1%。两大核心自研药物(泽布替尼、百泽安)“双百出海”,创造了药物商业化的奇迹。该公司凭借产品优势+管线布局+全价值链能力,成为全球肿瘤领域的领先企业只是时间问题,未来的收入和利润将会是非线性增长。

该ETF的第二大成分股石药集团,2023的营收高达314.5亿元,该公司不仅是成药和原料药龙头,未来5年还将有50款创新药申报上市,业绩正在进入放量期。

总的来说,恒生医药ETF重仓的个股以创新药居多,逻辑都比较类似:正进入商业化放量和出海收获阶段,这几年会有大幅的业绩增厚,市销率其实非常低了。

04

熊市思维应该变一变了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虽然最近医药的表现非常强势,但市场始终有分歧,有兑现的冲动。从机构一季报也能看出,医药行业持仓仍处于低配状态,估值也在历史底部区间。

这也难怪,医药连跌了3年,很多人养成了熊市思维,不希望刚到手的利润又还回去。

熊市行情中港股,机构的投资范围其实很窄,几乎只局限于国企类、资源类以及少数像腾讯、泡泡玛特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医药股面临着超出想象的折价。

而今,当反转性的行情到来、风险偏好大幅提高后,机构的覆盖范围开始扩散至更多行业,“超跌+基本面改善”的医药迎来了一场泼天的富贵。近半个月恒生医药ETF的涨幅超过恒生指数,预示着港股医药投资已迅速脱离了熊市思维。

总之,医药股最悲观的时候已经过去,应该转换成牛市视角了。那么,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买入,应该能吃到一波很舒服的行情。及早认识到这个变化,就能更好享受“早鸟”的红利。

•END•

个人观点,仅作参考,不作推荐。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恒生医药ETF(SZ159892)$ $百济神州(06160)$ $信达生物(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