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5-17 13:08

美国股市的K线图是绿涨红跌,A股刚好相反。当《信任》带着原汁原味的封面进入中国,我脑中闪过这样一幅画面:如果某位读者是冲着金融、资本等关键词而来,拆开快递看到整页绿意,会不会感到当头一棒?毕竟残酷的记忆还没有离去太远。

如果这位读者忍着这份不适坚持读下去,没多久就会发现,中文语境里的这一抹绿竟与小说自带的某种讽刺气息颇为契合。等所有颜色消失退散,大Boss从迷雾里迎面走来,TA或许就会忘掉自己所预设的一切,正如最后一句所说:一根针从黑布下钻出又消失,没有穿线。速通完大亨的人生,我等散户的得失在历史洪流里还能算什么?

《信任》封面

试想一个点处于一个圆中,在外面随手画一个圆,再画一个,再画一个,这个点会分别处于这些圆的什么位置。如果这些圆不是叠套,而是彼此独立的,这个点又处于什么位置?四重文体及其叙事构成了这些圆的相对位置,或远离,或交错,或根本不在同一维度。但这个点始终存在。《信任》是一个关于“她是谁”的游戏,小说中的人物/玩家有的拼命想知道,有的借助想象知道,有的直接拒绝知道。几轮下来,即使当这个点成为真正的参照中心,它也不再具备绝对的真实了,声音构成叙事,而叙事肢解了真实。

在活动现场,作者埃尔南·迪亚兹一上来把这个四个圆的轮廓简单描了一遍,这让我暗中祈祷在场的人已经读过了,尽管事实是,他们中的大部分才刚拿到书。怀疑一旦成了已知的前提,这本书很可能就变成另外一本书了。(但仔细想想,谁也不能说这本书非得是什么样子,不是吗?)类似的干扰,包括接下来我要展开的信息,读者们大可选择忽略不计。

第一个圆是在火车上如痴如醉读完的。平铺直叙,优美的长难句,配上神秘的财富背景板,浓浓的通俗小说气息扑面而来。故事颇具古典风味地从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家族讲起,到双方自然而然的相遇,联姻,同时又以高冷的姿态阻止了感性的泛滥,再到后半程前往欧洲治病,所谓扣人心弦、欲罢不能,至此全部集齐了。即使两位主人公在篇幅上各占半壁江山,你依然能感受《纽带》的作者哈罗德·范纳对女主角海伦的偏爱,以及无法停止流露的尊重和仰慕。最后,海伦去世,丈夫拉斯克的财富神话不再,火车也到站了。谁知道第二部分会发生什么。由于二人没有子嗣,我想故事总不能像《沙丘》那样,从下一代人里选一位另起炉灶。事先没读任何简介的我对后续的转位一无所知,只是沉浸在流畅又隐秘的大亨传奇当中,带着满头晕眩走向站台。

笔锋一转,第二个圆毫无预兆地跳入一部大亨自传,并让人快速意识到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自传,其中既有已打磨干净的部分,也随时可撞见几幅潦草画下的大饼。你不懂这是为什么,但明显感受到了,作为上一部分的主人公原型,安德鲁·贝维尔这位男性叙述者拥有一份毫不掩饰的自信,或许,是后天加成的自信。好在这部分很短,忍忍就过去了。

第三个圆来自一位全新登场的女性,她将自己的声音放置在两个不同的时空内,一是当下,一位老年女性作家参观一座由大亨故居改建的公共博物馆,二是由这个空间所引发的半个世纪前的回忆。两重声音的交叠,串起了艾达与贝维尔及《纽带》之间的隐秘联系。这个圆是篇幅最长、也毫无疑问是最精彩的,它如同侦探小说一样处处是惊险,处处有余地。年轻的艾达意外通过一份代写自传的工作接触到贝维尔。在漫长的书写工程中,她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从记录口述到模仿,直至创造出一个成功男性的声音,并从中获得对虚构的初始领悟。当然,这重声音也是她的甲方最希望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像加了一层光芒滤镜,让强大的男人看起来更强大,同时淡化强大的原因以保持某种权威和传奇。读者在第二部分见识到的男性叙述者,正是艾达通读图书馆里所有美国男性伟人传后所提纯的声音,也是所谓的,历史的声音。然而故事远不止这么简单,当艾达被陌生人威胁时,她急中生智,决定用已知的边角料去虚构另一个版本的自传得以脱身。自此,贝维尔的形象仿佛与他的实体无关了,他在无穷的文本中被分裂,再生,也包括那本早已被他亲手埋葬的流行小说,《纽带》。

这一部分以精密、复杂的结构揭示了虚构的本质,关于文本的形成,叙述和声音的关系。有一幕很有意思,艾达喜欢在吃饭时给父亲讲自己读到的侦探小说,让父亲猜凶手,这个细节,当她不知道该怎么对从未接触过的贝维尔太太米尔德丽德进行“血肉构筑”时,悄悄塞了进去。之后不久,当艾达在餐桌上询问贝维尔关于夫妇的相处趣事,以进行补充书写时,她亲耳听到面前这个人无比自然地向她讲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事实成为一种叙事,叙事再度被转化成事实,这个生产过程恰好印证了贝维尔对艾达说过的一句话:我需要的是扭曲和调整现实。无论自知或不自知,恭喜他,他在生意之外的领域也成功做到了。最好笑的是,尽管有真假之分,贝维尔“添油加醋”的后续恰好和艾达记忆中父亲的反应不约而同:“假装不知道罪犯是谁,并居高临下地指责一个明显错误的嫌疑人”——不放过任何一次能从中攫取优越感的小小操纵,也许这就是男人的通性。

痴迷于这份工作的艾达逐渐发现,在不断寻找令甲方满意的声音之外,真正吸引着自己的是这位无迹可寻的过世女性的声音,海伦在通俗小说里神秘无缺,米尔德丽德在大亨自传里则任由丈夫和丈夫的代写者打扮成绝大多数贵妇应有的模样。艾达为此感到好奇,又感到羞愧。这个声音,穿过半个世纪,终于在第三部分的尾声呼之欲出。

呼之欲出并不是一种稳妥的方式。读完第三个圆,我带着害怕的心情翻开下一章。我害怕如同前面一点一滴所暗示的那样,当这位女性得以用日记的形式亲自走到我面前时,我将毫无怀疑地看到一个天才,一个真正的幕后黑手——就像统治着这本书的封面所展示的那样,一座摩天大楼,被牢固地罩在玻璃瓶之下。我看到她在病中日记里过分完整、工整地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以及与丈夫的关系。非得是一个超凡女性才能让故事成立吗?如果她仅仅是出于内向而不愿踏足上流社交圈,仅仅是喜欢音乐和数学但没到天赋异禀的地步,仅仅是给了丈夫一些小小的不自知的启发和帮助,这四个圆还能找到完美的连结方式吗?但这些假设都只是假设而已,停留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个聪明绝顶的背后狠角,一个具有颠覆意义的男人背后的女人,她以不存在的方式掌控和改变了二十世纪初所有财富的形状。

《信任》就像一台高精度的仪器,每一步都走出了无比准确的痕迹,因此每个元素也可以被解码,并找到其稳固的对应。比如真相的颠倒与艾达父亲所说的铅字排版机的原理。比如每一章开端的概念,纽带、信任、未来,对应着不同的金融产品(债券、信托、期货)。比如最后一部分透露的乐理和数字/财富的内在关联。结构上看,每一部分都扮演着其他部分的注脚和评论。人物的并置也严丝合缝,艾达和米尔德丽德高度接近的精神内核;她们各自父亲的偏执性格和教育模式;贝维尔和一切成功男性的对应等等。譬如磁粉可以散入沙砾,也可以随时被吸出来。这种特质让我不得不期待正在制作中的HBO改编剧,它好像赐给了我一个重来一遍的机会。如果,如果在全部已知的情况下,我该如何重新认识这四个圆,并重新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许心里那个 “非得是天才女性不可吗”的疑问,也将在那时得到新的思路和解答。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部分的艾达父亲,尽管他始终游离于主线情节之外。也许正因如此,他给人的感觉是轻的,似乎可以在所有被规定好的命运轨迹之外随意移动。这个兼具热血和无能两种特质的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在艾达的叙述中显示出强烈的生命能量,这些能量覆盖了他的梦想、他的缺陷,以及他作用于艾达的带着缺陷的爱。他可以从小给艾达印刷充满鼓励意义的海报,也可以从废纸篓里偷艾达的文稿,他可以满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金钱为丑恶,也可以长期蹭女儿的薪水维持房租。他热爱劳动者,也可以在妻子缺位后让艾达替补成为一切家务的劳动者。即使是艾达自己,也并不清楚他的父亲到底有没有真正参加过故土的革命,他的仇恨到底有没有携带创伤,他的创伤到底有多少虚张声势的成分。这个角色身上飘着一股新鲜出炉的“臭气”,同时又具有某种模糊性,让人愿意相信,关于任何人的多重叙述都可以构成“TA是谁”的游戏,只是大部分人的圆圈画得再密,也没有留下一丝可供事后捕捉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