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5-18 06:55

上海博物馆东馆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上海有众多博物馆,是“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以上海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为代表的博物馆,如何更好地赋能城市文化建设,赢得新一轮城市文化软实力竞逐发展的新赛道,是关乎上海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上海的博物馆不仅数量多,门类全,而且藏品丰富,设施先进,是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宝。截至2023年5月,上海拥有已备案博物馆162座,国有博物馆121座(其中文物类馆51家、行业类馆70家),非国有馆41座。

在上海,约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水平;约39平方公里拥有一座馆,在长三角区域排名第一。在每百万人口、每平方千米拥有的顶级博物馆、一级馆数量上,上海皆高居长三角首位。

上海完全有实力,有能力,也有责任早日建成“世界博物馆之都”,形成全球性、区域性文化辐射力。那么,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博物馆该如何精准发力? 

一、要加快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经济加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激发了公众对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也为博物馆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加快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当下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更新,更是对博物馆功能、服务方式以及与公众互动模式的全面革新,最终实现博物馆可持续发展。

如数字藏品管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展览,在线访问与教育,社交媒体与互动参与,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服务,跨界合作与创新等。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要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深化文物领域各项改革,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国际博物馆协会指出,数字化与可及性创新是博物馆变革的重要力量,使博物馆成为创新的乐园,新技术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数字化创新使博物馆更容易接近和参与,释放更大的潜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上海众多博物馆率先实施数字化战略,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数字化正赋予博物馆新的文化内涵和呈现样貌。从感官到体验,从内涵到外延,从文物到文创,一系列新科技、新应用赋能博物馆创新发展,让数字技术渗透到博物馆运营的方方面面,甚至在文化传承领域都提供了新质路径,从而使上海丰厚的文化积淀有了数字化的“新表达”。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沪上高校和企业投身文物数字化技术研究,基本形成覆盖文物保护工作全链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不断创新核心技术与设备,已经形成了通用技术与国际并驾齐驱、特色技术引领国际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促进博物馆“智能化升级”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博物馆的展览形式、文物活化模式、传播渠道格局、观众观展方式以至消费业态都在升级重构。

智能票务、危险行为分析、智能调度等技术,提升了博物馆智慧化运行的水平;沉浸式展示、3D打印、互动体验、知识图谱、网络展示等技术,提升了展示的形式和效果。数字化采集、建模、存储、分析等,实现了对文物的全方位、多维度、动态化的记录和监测,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这些前沿数字技术的应用,让博物馆智能化升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博物馆管理模式,让博物馆从传统物理空间延展至创新型、体验型、虚拟型和交互型空间,开创了云游馆、云看展、12k沉浸式展厅等极具吸引力的新业态。

博物馆插上数智技术的翅膀,在市场定位,策划营销、文化创意,赋彩生活等方面会更加智能、更加高效。

当下,叠加了数字扫描建模、云游戏、PCG(过程化内容生成)自动化生成等多种游戏技术,诸多国宝文物实现了最大规模毫米级高精度、高交互数字还原,让国宝焕彩新生。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的数字版《清明上河图》,如利用AI人机协同进行甲骨文识读、文物修复,如已应用于殷墟遗址考古和三星堆考古实践等。前不久,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运用古DNA捕获的探针,成功还原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头像,惊艳了世界。

可以预见,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最新数字技术将重构博物馆版图,使博物馆的价值从功能、性能拓展到情感、精神,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未来,上海的博物馆,也将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科技与人文相交织,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时代新画卷,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新质生产力,助力上海文博事业实现真正高质量发展。 

三、开展博物馆“场景化应用”

博物馆场景化应用是通过创造具有代入感的历史场景、文化环境或故事背景,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加沉浸式和情感化的体验。博物馆将AR、VR、MR、全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同博物馆及文物遗产活化利用相融合,让观众实现空间与时间的穿越,身临其境地感受上海的城市景观、人文历史和文化魅力,对于上海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博物馆场景化应用的核心是故事性。博物馆围绕展品或展览主题设计有吸引力的叙事方式,通过故事来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或文化背景。引入互动展项,如触摸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观众参与到故事情节中,增加参与感和探索乐趣。 

在特定场景中,可设置角色扮演者,与观众互动,提供更真实的体验。还可结合嗅觉、触觉等感官元素,如特定的气味等,以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在场景化的环境中,观众扫码讲解即可了解文物价值,提升教育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博物馆不断更新场景化的内容和技术,保持展览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此外,博物馆还应积极融入城市更新的大场景,变场馆展厅为城市客厅,与景点、景区联动发展,与文旅商体双向奔赴,和城市新封面、演艺新空间、人文好景观、休闲好去处形成组团式、梯度化、辐射状城市形象立体展示格局,全方位、全时空、全领域、全天候演绎永不落幕的上海精彩。 

四、实施博物馆“全球化传播”

博物馆的全球化传播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需要,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博物馆作为上海文化旅游必到必看的城市IP,吸引国内外游客到访,促进文化旅游和相关消费业态的发展。博物馆通过国际对话和合作,为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上海博物馆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全球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博物馆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机场、车站、码头、航班、城市地标形成组织化、体系化、矩阵化全球传播,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合作。

上海博物馆主办的“博物馆的力量 赋能城市未来——国际博物馆馆长对话”活动,展示了博物馆在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今年即将推出的史上最大规模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将书写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博物馆全球化传播还有助于博物馆功能的全面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万物智能互联时代,谁率先拥抱数字化,谁就将拥有更好的未来。

得益于新媒体总部平台在上海做强做大,吸引越来越多平台直播主和短视频博主集体入驻上海,他们以城市街区、公园绿地、江河湖海为场景,把镜头对准首展首秀、新品潮品、文创爆款、美食服饰、历史建筑等,进行拍照打卡、直播带货、研学社交等创新创意活动,成功为上海引流增流聚流。这无疑为上海全球化传播带来了“共振”效应和“强磁场”效应。

我们需要用博物馆的方式阐释中国价值理念,把文化中国、文明中国、和平中国传扬出去,向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给动荡的全球以信心和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上海力量。 

(作者李政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文博中心副主任) 

————

澎湃新闻“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聚焦上海命题,在细节中观察战略,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