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5-31 20:10

5月3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奋力书写‘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围绕“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作介绍。

徐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指导的城市,2017年12月视察徐州时深刻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

徐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剑锋说,六年多来,徐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围绕“强富美高”美好蓝图,坚持不懈推进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振兴转型之路,先后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王剑锋介绍,徐州通过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等方面的转型,实现了实力指数、宜居指数、绿色指数和幸福指数的持续提升。去年徐州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第22位,经济总量达到8900亿元、连续跨上了两个千亿元台阶。林木覆盖率连续五年全省第二,摘得联合国人居奖,“一城青山半城湖”这张名片可观可感。

徐州转型发展的成果充分证明,必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淮海经济区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包括徐州等十座地级市在内。其地缘区位特殊,北临京津冀,南接长三角,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黄河生态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是中原地区最近的东部出海口,以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东端起点,一直以来,在全国区域整体布局中具有“棋眼”的战略地位。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物理几何中心,在2017年国务院批复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正式明确其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同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赋予了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重任。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将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写入了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作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三大政策举措之一。

王剑锋说,把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未来,徐州将聚焦建设“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即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区域科创中心、区域教育文化中心,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建设双向开放高地。

在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方面,近年来,徐州经济总量占淮海经济区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下一步将围绕建设“343”创新产业集群,做强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发展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稳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持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提升工业和服务业量级,2025年迈入GDP万亿城市行列,持续为全省贡献更多优质增量,提高在区域经济中的分量。

在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方面,将统筹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和徐州科创圈建设,打造云龙湖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更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打响“彭聚英才·城就未来”品牌,提升创新策源、科创服务、成果转化、人才集聚能力,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建强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助推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在建设区域教育文化中心方面,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完善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放大“学在徐州”教育品牌影响力,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地合作,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围绕文化强市建设,传承保护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打响“国潮汉风”“快哉徐州”文旅品牌,构建世界级汉文化重要交流窗口和区域精神文明高地。

在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方面,将推进中心城市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高效衔接,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着力建设“米”字型高铁枢纽,与周边城市共建“1小时通勤圈”,深入推进“连徐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布局枢纽经济区,不断提高交通枢纽能级。

在建设双向开放高地方面,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中,把“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列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徐州将深度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运营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做大开放型经济,放大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作用,助力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王剑锋说,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和省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徐州四十年来矢志不渝的坚守和追求。我们将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以“头马”担当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徐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