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eta.COM - 中文业界资讯站 ( ) • 2024-06-01 09:58

2024年,随着AI产业的蓬勃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复苏势头十分明显。中美几大芯片巨头的业绩与股价纷纷上涨。其中,台积电股价创下历史新高,62%的市场份额,稳坐全球芯片代工之首;大陆“一哥”中芯国际也强势破局,首次跃升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仅次于台积电和三星;最猛的还数英伟达,动辄“一夜涨出一个麦当劳”,市值现已超过了2.8万亿美金。

有外媒预测,到2025年,“AI教父”黄仁勋有望超越马斯克,成为新的世界首富。届时,英伟达也将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就在近日,黄仁勋回到家乡台湾台湾,参加了一系列的芯片产业链活动。他说:“这里(台湾)是电子产业的核心。”


黄仁勋抵达松山机场 图源:网络

据台湾工研院的预估,2024台湾台湾全年的半导体总产值将突破5万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14万亿元),增长15%,创历史新高。

除了黄仁勋,AMD的CEO苏姿丰、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联发科创始人蔡明介和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等多位顶级芯片企业家也诞生于此。他们掌控了五家芯片龙头企业(总市值约23万亿元人民币),站在全球科技产业链的顶端,影响着科技竞争格局。

去美国

随着ChatGPT的爆火,微软、Google、Meta等美国科技巨头纷纷加大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而他们的技术实现,很大程度上都依赖英伟达生产的GPU芯片。

就如网友形容:“英伟达现在的野心并不是做淘金时代卖铲子的,而是要做电气时代的发电厂。”

2023年,黄仁勋在台湾大学演讲时说:“保持奔跑,要么为食物而奔跑,要么不被他人当作食物而跑。”这番话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那句著名的“如果你不坐在餐桌旁,就会出现在菜单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式野心”,或许来自他离奇的经历。

1963年,黄仁勋在台湾出生,父亲是化学工程师,母亲是小学老师。9岁时,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人移居泰国。后因政局动荡,他又与哥哥被送到美国亲戚家。

由于一场误会,黄仁勋进了一所问题少年学校,周围充斥不良少年。他的室友浑身刺青,甚至沾毒。为了谋生,他在放学后负责清扫男生宿舍,并时常躲起来独自看书。在回忆里,他自述“这两年上了危险的一课”。这段经历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坚强生存。

1983年,大学毕业后的黄仁勋前往硅谷,在AMD半导体公司任芯片设计工程师,接触前沿技术。1993年,他和好友在一家餐厅里讨论如何开发一款能在个人电脑上实现逼真3D图形的芯片。之后不久,英伟达诞生。


年轻时的黄仁勋 图源:网络

然而黄仁勋可能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与英伟达产生激烈竞争的AMD的领导人,居然是他的表外甥女。

是的,人称“芯片女王”“全球理工男的女神”的苏姿丰,她的外公是黄仁勋母亲的哥哥。

不过,对于亲戚关系,两人几乎都采取回避态度,也极少在公开场合同台。

这几天,苏姿丰也在台湾参加行业活动,她放出豪言:“3年内,AMD的芯片能效要提升100倍。”言语中剑指英伟达。

1969年,苏姿丰出生于台南,3岁时移民美国,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是当年最年轻的台湾台湾籍博士。之后,她加入了当时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制造商——德州仪器。

新世纪初,她又加入了IBM,并逐步被提拔为研发部门主管和CEO特助。2011年,苏姿丰加盟了与Intel激烈竞争的AMD,负责全球业务。

她领导了一系列关键项目,包括研发家用游戏主机芯片。这些芯片在Sony的PlayStation 4和Microsoft的Xbox One游戏主机中大放异彩,帮助AMD在主机市场重新赢回领导地位,为后续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4年,苏姿丰被任命为AMD的首席执行官。鉴于过去十年的成功管理经验,ADM将持续在高性能计算和AI领域投入创新研发,并与英伟达等对手展开激烈竞争。


苏姿丰

当然,“表外甥女打表舅”的精彩故事能继续上演,背后少不了多方的参与。

时间回到1995年的一个下午,在硅谷的一间办公室里,创业第三年的黄仁勋有些恼火:虽然英伟达第一代产品已经设计好了,但生产问题还没解决。该怎么办呢?

回台湾

就在同事们围着桌子激烈讨论时,电话铃声突然响了。随后,众人听到了黄仁勋的大喊:“安静,是张忠谋!”

由此,台积电和英伟达建立合作关系,并维持至今。

“台湾半导体教父”张忠谋,其实并非土生土长的台湾人。1931年,他生于宁波。抗日战争期间,随家人辗转大陆多地。1948年,经由香港前往哈佛大学留学。1958年,进入德州仪器,70年代末,任德州仪器三把手,管理公司6万员工里的一半人。

他之所以回台湾台湾,得益于一场著名的早餐会。1974年2月,以经济部长为首的7名政要和技术官员,聚在台北小欣欣豆浆店吃早餐,他们一边啃着油条喝着豆浆,一边规划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想搞半导体,带头人非常重要。而张忠谋,就是他们的头号目标。

可当时的张忠谋已经能在西方圈子里一呼百应,台湾的开价对他来说没有吸引力。1982年,从德州仪器离职后,张忠谋去了通用担任总裁。作为空降兵,他遭到了老员工的排挤。

2年后,台湾方面再次发出邀请,看着手里已兑现了的德州仪器股票,此时已财务自由的张忠谋终于应允。

当然,选择台湾的原因还有两个:一是大陆一直被美国技术封锁,没有创业土壤;二是彼时美国正在打压日本的经济和工业,默许台湾发展半导体,相当于对日本釜底抽薪。

1987年,台湾计划成立一家专注于半导体制造的公司,张忠谋成了董事长的不二人选,他将公司命名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积电”)。

因为资金有限,张忠谋将发展重心都放在了代工上。这就好比出版行业中的报纸编辑部和印刷厂,你们尽管发挥创意搞设计,印刷的活都交给台积电。如此明确分工,合理利用资源。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就不陌生了:台积电的芯片代工技术逐渐炉火纯青,并带动了台湾半导体产业上下游的蓬勃发展。


张忠谋在台积电的芯片厂奠基仪式

其实在台积电创立前,刚来台湾的张忠谋担任的是工研院院长。工研院,这个被誉为“台湾半导体行业的黄埔军校”的部门,走出了很多半导体人才。后来的联发科董事长,人称“IC设计教父”“山寨机芯片王”的蔡明介,便是其中之一。

蔡明介毕业于台大电机系,随后前往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攻读电机硕士。完成学业后,他看到台湾报纸上的工研院项目计划,于是在美国报名受训。原本他还想继续留美读博,结果被父亲劝说后回台,先进入了工研院,1983年入职代工厂联华电子。

1997年,他从联电拉起团队创业。从DVD芯片到转型手机SOC,短短十年间跻身全球IC设计厂商前三。

2000年,蔡明介的联发科已经是DVD芯片业的绝对霸主,全球有60%的DVD都采用他家生产的芯片。这时蔡明介却敏锐地察觉到了环境的变化,他说:“DVD已死,手机芯片是一个新市场。”话音刚落,同事们的质疑扑面而来。

当时的手机芯片市场早已成为“老玩家”们的天下。和诺基亚“绑定”的德州仪器,和LG、三星合作的英飞凌,自产自销的摩托罗拉,各个老谋深算、财大气粗。该如何破局呢?

来大陆

2004年,蔡明介率领联发科进入台湾大陆市场。他另辟蹊径,在芯片设计方向全面向“土味”靠拢,三四线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

靠着“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依托2004至2009年国内山寨机厂商的兴起,联发科“山寨机芯片之王”的形象深入人心。


联发科创始人蔡明介 图源:联发科技

有媒体计算,在那一波浪潮里,蔡明介爆赚了600亿人民币。在山寨机市场萎缩后,蔡明介又进入了智能手机和家居赛道。现在的联发科,是全球第四大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持续推动产品组合多样化。

和蔡明介一样,在新世纪初年来大陆创业的,还有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

1948年,张汝京在南京出生,1949年1月随父母迁居台湾。1970年台大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获得了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77年,张汝京入职德州仪器,并崭露头角。虽然与同在德州仪器的张忠谋有“同事”关系,但两人几乎没有交集。

有趣的是,如今两位“半导体教父”,一个长在大陆,后来成了“台湾半导体教父”,一个长在台湾省,却成了“台湾半导体教父”。命运的齿轮终究让二人结缘。

其实张汝京最初的想法就是回大陆,无奈1997年的环境,让他只能先“落脚”台湾。他创建了台湾世大积体电路公司。按照计划,前两个厂建在台湾,第三到第十个厂建在大陆。

就在世大产能达到台积电30%时,张忠谋给出了高溢价谈收购。2000年,在张汝京不同意的情况下,大股东将公司卖给了台积电。不服气的张汝京带着自己一辈子积累的人脉,100多个德州仪器工程师和300多个台湾世大工程师前往上海,创建了中芯国际。在台当局的为难下,他愤然放弃了台湾户籍。


张汝京 图源:网络

仅仅3年时间,中芯国际就在美国和香港同时上市,一跃进入全球半导体厂商前三,创造了堪称芯片制造史上的“世界纪录”。

2003年,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挂牌上市,台积电突然以“中芯国际员工盗取商业机密”为由,在美国加州提起诉讼。由于中芯国际很多工程师都出自台积电,在做项目时或有意或无意地用到了台积电的信息。

2005年,双方在庭外和解。但随后的几年,每当中芯在制造工艺上有所突破时,台积电都会祭出“侵权”杀招。

直到2009年,他们再次要求中芯国际赔钱赔股份,还要求61岁的张汝京离开,并签署3年的竞业协议。为了保护自己亲手打造的公司,张汝京忍痛辞职,结束了这场商战。

不过,在张汝京等人的努力下,台湾大陆半导体发展的种子已经埋下,如今正在奋力破土。

2017年,在一个半导体行业峰会上,张汝京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张汝京获“终身成就奖” 图源:网络

谈起台湾芯片的发展,“教父”低头思忖,转而抬眼答道:“道路艰难险阻,我辈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