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4-06-01 13:54

健身,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健身房的种类和样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从铁馆到瑜伽馆、空中瑜伽、有氧操、动感单车,健身的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然而,近日一则关于高端网红健身房Space倒闭的消息,却给健身行业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曾被誉为健身行业的新星,由前索尼音乐台湾及内地创始人Matthew Allison创办,以音乐+健身的结合为特色的Space,吸引了众多明星投资人,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知名企业参与投资。但不幸的是,Space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冲击后,尽管尝试了多种解决方案,最终还是无法克服运营上的重重困难,不得不宣布闭店。 

Space的倒闭不仅让会员们感到震惊和失望,也引发了对健身行业运营模式的深刻反思。 

长期以来,健身行业普遍采用的年卡、终身卡等预付费模式,虽然能够短期内为健身房带来大量现金流,但同时也增加了会员的负担,降低了他们的消费黏性。随着疫情的爆发,这种模式的弊端愈发明显,许多健身房开始转向次付、月付等更为灵活的付费方式,以减轻会员的经济压力,同时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以吸引和留住顾客。 

Space的案例也暴露了健身行业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如高昂的运营成本、租赁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等。此外,健身行业的高度分散性、教练流动性大以及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也给健身房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了挑战。 

01被“断崖分手”的学员

网红健身房Space,忽然宣布闭店。 

近日,高端健身房Space发布了一封给全体会员的信件,表示从4月30日开始Space将无法继续运营。 

信中表示“多年来,我们始终全力致力于打造领先的业务,并且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已竭尽一切可能进行恢复。在过去的数月里,为了使业务恢复并克服种种挑战,我们制定并实施了多个解决方案,一直坚持努力到最后一刻。Space 走到今天这一步,也是极其无奈的选择,尽管采取了多种手段依然难以为继,相信大家都不愿意看到这个结局。Space 将依法解决公司遗留的债务问题,尽最大限保障债权人利益。” 

消息一出,最先坐不住的就是会员。大众点评上,北京Space国贸商城馆的评论已经有收到消息的会员的身影。 

有的表示“一直以来都是在Space健身的,这家健身房设施齐全,虽然后期管理有一些混乱,但是整体体验很好”;有的则是开始抱怨Space管理混乱,甚至会有人在自己洗澡的时候打开门问自己什么时候能洗好;有的则非常简单直接地表示,“有没有维权群,拉一下。” 

大众点评上,Space次卡为258元,5次卡为1050元,40次卡则为6200元。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称,闭店声明当晚会员自发组织的“维权群”很快建立起来,还有会员制作了excel表格收集大家的基本信息以及损失情况。以北京为例,大概有1000多人填写了损失的具体数额,少则几百,多则上万。莉莉是Space的五年会员,她的卡每个月自动扣款,就在前几天刚刚扣了下个月的,仅仅上了两节课。损失最惨重的莫过于那种刚刚预付了年卡且还没有开卡使用的会员。 

Space成立于2015年,由前索尼音乐台湾及内地创始人Matthew Allison(马修)创办。2016年9月,Space在大陆的首家门店在北京三里屯开业。Space主打的是音乐+健身的结合,以动感单车为其代表的明星课程。最开始进入大陆市场的时候,马修表示计划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地开近百家店面,不过事与愿违,即使在鼎盛时期,Space在大陆的店面也不过只有八家,地区也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杭州。 

对于Space健身房的倒闭,一位北京的健身房创始人就评价道,“现在很多老板想把健身房做成健身+的概念,比如健身+社交、健身+轻食、健身+养生,试图让健身房除了健身之外有其他的功能,或者把健身房打造成一个第三空间。这样做的概念或许很好,但是想要实现是非常难的。首先,能接受这种概念基本就只有超一线城市,而如果想在超一线城市做一个空间,那么房租、水电、人工这些成本就会非常高。而这个设计其中最违反第一原则的是,会员不坚持健身并不是因为健身房不够大、不够精装修、没有提供浴室和饮食,单纯就是因为运动很难坚持。所以即使装修的很好,也未必会保证黏性,反而增加运营费用,长久之后就会入不敷出。” 

常年健身的沙拉(化名)对此深以为然,“我从2017年开始健身,到现在7年的时间,中途也几次放弃,其中有段时间我在深圳生活,为了寻找坚持健身的动力也花了一年一万多元的会员费办理了一个瑜伽课程,当时也是当地一个网红瑜伽馆,场地很大、设施齐全,还有空中瑜伽等等花样玩法,提供体测、私教等等服务。然而,我还是很难坚持。去年开始我又重新开始回到力量训练,找了家楼下一家纯铁馆,除了器械什么也没有,我现在一周三-四次训练。所以,你不想坚持健身,才会找一堆外在条件的借口,想要健身的人,只要干净、器械全就行了。” 

齐鲁壹点也在报道中提起Space运营成本大的问题,报道称Space定位高端健身房,运营成本高,前几年大概率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如果后续会员续费率和买课率难以支撑其运营成本,出现目前这个局面并不意外。此外,Space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租赁成本,并且场地面积大也意味着基础设施耗费多;其次是人力成本,前台、保洁等岗位保障了其颇受好评的服务和卫生条件,“明星”教练的课时费也居于行业前列。 

02明星投资人的参与

Sapce走向倒闭之所以令人关注,除了其网红健身房的属性,还因为其背后的明星投资人。 

据企查查显示,2018年以及之前Space就完成了两轮融资,虽然没有披露天使轮投资人的具体身份,不过多家媒体曾报道明星参与Space投资的消息。界面新闻报道称品牌背后投资人包括双语主持人Alex,以及李咏娴,百度百科显示李咏娴为台湾艺人,是Alex的妻子,所以可以理解成是夫妻共同的投资;除此之外,界面新闻也报道称吴彦祖个人也参与了Sapce的投资。 

图片来源:企查查 

2018年,Space完成了B轮融资,其投资机构更是大名鼎鼎的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对Space投资的主体是阿里巴巴台湾创业者基金,从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的官网上可以看到,除了Space,该基金在台湾地区还投资了LYDIA.AI、MAMIBUY等人工智能、消费等创新领域的项目。 

图片来源: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官网 

除了台湾地区,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还在香港参与了日日煮、有光科技、大湾生物等项目的投资。根据IT桔子数据阿里巴巴创业者基金的投资方向主要包括金融、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和电商零售领域,尤其在2019-2020年出手密集。 

图片来源:IT桔子 

“2018年健身房也算是投资圈的一个香饽饽,”一位娱乐消费领域投资人这样说道,“当年Keep已经融到D轮,并且有腾讯、高盛、纪源资本这种明星机构参与其中。整个健身的价值也从强身健体上升到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圈,而Space既有明星作为个人投资者,创始人又是娱乐圈中人,还自带音乐+的创新属性,所以被看中也情有可原。这是随着疫情黑天鹅事件的降临,越来越多的健身房开始做减法,让健身回归健身本身,以精装修、高年费的运营模式反而不吃香了。” 

实际上,后疫情时代,健身房确实有付费时间缩短的趋势,以前动辄是年卡、终身卡的运营模式现在逐渐向次付、月付靠拢。 

乐刻和超级猩猩就是代表。据企查查信息显示,乐刻已经完成了7轮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高瓴、IDG、腾讯、普华等明星机构;超级猩猩则完成了E轮融资,更是有中金资本、东方证券参与投资。 

次付、月付这样缩短卡次购买时间的一方面减轻了会员的付款压力,另一方面也相当考验健身房的硬件条件,比如器械的质量、教练的专业度等等。毕竟次付的学员是没有任何黏性的,所以也有业界人士表示,健身教练才是超级猩猩这样的健身房真正有价值的“资产”。 

03网红健身房为何倒闭?

Space并不是近年来第一家倒闭的网红健身房。 

2023年网红健身房一兆韦德忽然被爆跑路,据澎湃新闻报道继续在原址经营的“瑞竑健身”对原一兆韦德会员入场“门槛”逐步抬高:一开始是倒闭的单店卡会员禁止进入,其他会员(通卡、瑞竑承接的单店卡)正常使用;然后出台预约制,全天均有时段但限制名额,没有预约成功就不能进店;2024年元旦后,预约时段仅限上午,健身人员拥挤,更多会员因工作时间冲突不能健身。 

一兆韦德之外,梵音瑜伽、威尔仕纷纷暴雷。 

健身房倒闭首当其冲的就是维权艰难的会员,“我之前在一个拳击俱乐部办卡,没上几节课老板就委婉表达健身房不开了,说是接手的人可以按照一定百分比继续抵扣我剩余会员费,我后来也是纠缠了很久才要回我的钱,遇到健身房跑路这种事情真的很无奈。”一位亲身经历者这样说道。 

其次连累的就是正在用心经营的其他健身房,“我们现在都不怎么敢和学员推销年卡了,一推销人家就觉得你要黄。”一位北京的健身房老板苦笑道。 

健身这个行业,市场空间很大。易观千帆数据就显示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5万亿元。另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披露的数据,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5亿。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健身市场规模达7866亿人民币,其中线上健身市场占比47%。同时据预计,2022年线上健身市场占比将超过线下健身市场,至2026年线上健身市场将占比超过60%。 

但是市场空间大,却不代表这个行业容易做。线下健身房是个非常讲究选址的行业,不论健身房多么精美,投入多少硬装、设计的资金,请来多少明星和老师能够覆盖的用户范围也就方圆几里。 

不需要教练的健身房依赖场地和地址,需要教练的健身房还依赖教练,很多健身教练教得好又会维护关系,没几年就带着自己的会员跑去其他地方开了个健身馆。因为健身这件事情开始的门槛低、且存在严重的信息不透明,由于其场地限制性,整个行业难以集中,不论任何品牌,除了明星老师、精美装修,也很难打通更高的品牌价值。所以,即使行业是一片蓝海,这个行业的投融资活动并不是很多。2021年中国健身房行业全年投融资金额达62.3亿人民币,投融资数量只有17起。 

根据三体运动数据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健身场馆排名TOP5的省份中,只有浙江省的健身场馆数量在增长,其他省份都呈现下降趋势。并且主流城市中,不论是健身房还是工作室都在面临负的净增长(倒闭率大于增长率)。 

图片来源:三体云动 

在整个市场逐渐饱和的环境下,健身品牌想要打通更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就需要在产品、价格、渠道、教练等各个方面提升自身素质。产品策略上,健身房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开发符合本地文化特点的健身项目,摆脱同质化竞争;价格方面,为了避免无下限的卷低价,健身房品牌可以更加注重客户体验,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自主研发健身课程,强化内容属性,构建差异化竞争壁垒并且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客户的行为习惯、消费偏好以及对健身房的需求加强营销手段的运营,提升品牌知名度。 

Space的倒下,无疑给所有网红健身房蒙上一层阴影,但运动这片蓝海,仍值得被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吕敬之,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