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推荐 ( ) • 2024-06-04 10:15
西北航道位于北极圈以北800公里,距北极点不到1930公里,全长14000公里,每年仅通航两三个月,是世界上最险峻的航线之一。因纽特人与西北航道每一段航路的打通都息息相关。

每个中国女性乘客都收到了因纽特妇女送的串珠饰品,我在义乌商贸城见过大批即将出口的彩珠,这微妙的巧合让我怀疑她们的饰品也是用义乌货制作——2万年后,同一批祖先分散两地的后裔以全球化为契机,相遇、相连。

责任编辑:杨嘉敏

两个14岁的女孩坐在吧台边聊天,我从她们身边经过时并没在意。休息室挤满了人,这天,邮轮停靠在格陵兰岛西北海岸的Kullorsuaq村旁,这是少数几个还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因纽特村之一。此时乘客正抓紧村民离船前的空闲,与他们热切交谈。

“你好、你好!”一句轻声说出的中文飘来,我回头一看,两个女孩笑嘻嘻地瞧着我,大胆打探的目光扫过我的脸庞,笑容却带着几分羞涩。

“你好,你们怎么会说这句?”如果在欧洲大陆,任何一个人用“你好”向我搭讪,我都不会有丝毫惊讶,欧陆的中国游客实在太多了。但这是少有中国游人踏足的格陵兰岛,尤其是在岛上也算得上偏远的Kullorsuaq村,不通公路、出行靠船,我的手机在这里完全没有信号。

“我们从中国电视剧里学的,看了好多剧。”女孩们咯咯笑着,扬起手机。

“都看了什么剧?”

“呃,都是谈恋爱的剧啦……”她俩突然不好意思起来,不肯告诉我剧名。

这一刻我既惊讶又倍感安慰,即便是在地球最遥远的角落、最传统的原住民社区之一,人们依然拥有了解外部世界的各种途径;世界没有完全封闭之地,世界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像我正在穿越的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越过冰山漂浮的北极冰海,进入太平洋,将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外来者与因纽特人连接。

400年探险史上的因纽特人

登上邮轮的第二天,我才后知后觉,西北航道与因纽特人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船停在格陵兰岛西南海岸的西西缪特,彩色的小房子组成了岛上最北的不冻港。小镇的博物馆开在几栋老房子里,旧物件和老照片展示了渔港的历史,还有原住民因纽特人的生活与文化。

西西缪特小镇  摄影 黎瑾

西西缪特小镇  摄影 黎瑾

入夜邮轮继续北行,西西缪特手工艺中心里摆着一些因纽特人的小摊,一位大叔展示了他亲手用鹿角雕刻成北极熊模样的手串,但这是他珍爱的非卖品。船上的探险队已经开始轮番自我介绍,动物学家、鸟类学家、艺术家、考古学家……最后登上舞台的是一位身材矮小但神采奕奕的因纽特老太太Gwen Angulalik,她将作为翻译与我们同行。

这时我才回想起,在艰辛、惨烈的西北航道探险史中,从来不乏因纽特人的参与。甚至,正因为有这些北极原住民,对西北航道长达400年的艰难探索才能一步步推进,并最终取得成功。

所谓西北,是从欧洲的角度来看:从大西洋北上,在巴芬湾进入北冰洋,向西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的36500多座岛屿,成千上万座高达九十多米的巨大冰山漂浮在这片海域,最后经过汇集着大批浮冰的白令海峡,进入太平洋。西北航道位于北极圈以北800公里,距北极点不到1930公里,全长14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险峻的航线之一。

西北航道路线图,左下角是法语”西北航道-以罗尔德• 阿蒙森之名“。  供图 庞洛邮轮

西北航道路线图,左下角是法语“西北航道-以罗尔德• 阿蒙森之名”。  供图 庞洛邮轮

因为气候变化导致近一个世纪以来北极海冰与冰山大量融化,航行在今日湛蓝的北冰洋,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许多海湾与海峡直到1960年代依然全年浮冰拥塞,无法通航。当16世纪中期,英国的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提出西北航道的设想——向西北航行,从美洲北部绕过这片大陆,穿越极地冰海,去往东方的中国——北极的冰更是要比现在多得多。

寂静荒芜的冰海周边,是因纽特人的家园。公元11到13世纪,图勒人逐渐从阿拉斯加扩散到加拿大北极地区,再到格陵兰岛,他们即是现代因纽特人的祖先。因此,1576年,英国人马丁·弗罗比舍第一次发起对西北航道的探索,船抵达巴芬岛后遇见了一群因纽特猎人,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不过当时的英国船员是第一次与北极原住民接触,交流的结局并不愉快:1个因纽特人被带上船做人质和向导,很快死去;5个船员被俘虏,和因纽特人一起生活了几年后,驾了艘小船出海,消失不见。

从此,对西北航道的探索,在充斥着无数探险家的渴望与绝望的同时,也写满了因纽特人的贡献与牺牲。

1825-1827年,英国人约翰·富兰克林和约翰·理查森在陆地探险中带了两位因纽特翻译。其中,欧里格巴克协助理查森探索北冰洋沿岸,绘制了此行70%的地图;而达丹努克在劫掠角和当地人的交涉,则拯救了富兰克林一行人的性命。由此20年后,富兰克林才有机会带领两艘船再去寻找西北航道——之后富兰克林探险队的失踪,是西北航道探险史上最广为人知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