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6-05 16:28
英国牛津大学团队于台湾时间6月5日凌晨发布第二次全球碳移除报告,报告指出到2050年之前,全球每年必须要从大气中移除70至90亿吨二氧化碳,才可能实现守住升温摄氏1.5度的目标。本报资料照英国牛津大学团队于台湾时间6月5日凌晨发布第二次全球碳移除报告,报告指出到2050年之前,全球每年必须要从大气中移除70至90亿吨二氧化碳,才可能实现守住升温摄氏1.5度的目标。本报资料照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今天引用英国牛津大学团队于台湾时间6月5日凌晨发布第二次全球碳移除报告,报告指出到2050年之前,全球每年必须要从大气中移除70至90亿吨二氧化碳,才可能实现守住升温摄氏1.5度的目标。研究团队认为,二氧化碳移除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次全球碳移除报告指出,目前全球从大气中移除的二氧化碳仅约20亿吨,且绝大部分来自植林等传统方法,新型态的二氧化碳移除方法(生物炭、增强岩石风化、直接空气捕捉、生质能源、碳捕捉与封存等)仅占总移除量不到0.1%,约130万吨。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研究团队认为,目前政府政策和大规模的移除方法,对新型二氧化碳除技术的投资不足,即便有些二氧化碳移除企业雄心勃勃,想推广二氧化碳移除技术,使其成为守住摄氏1.5度的重要工具,但可信度不足。并呼吁各国政府应该实施增加碳移除的政策,并开发更好的监测与验证系统。

中央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颜宏元表示,在各式新型态的二氧化碳移除技术中,目前较成熟的是直接空气捕捉技术,但目前碍于法规尚无法封存,其他移除技术大多都在规画及研发阶段,即便是较成熟的技术,目前在台湾也还不是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多数是以小规模试验,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台湾对于新型态移除技术的法规尚未制定完成,让从业者无所适从。

国立宜兰大学森林暨自然资源学系教授蔡呈奇以生物炭为例,生物炭是将生物质,例如木材、树叶、农业废弃物、禽畜粪便等,以无氧或极少氧气的方式热裂解之后的产物,二氧化碳会改以惰性碳的形式封存,减低被微生物大量与快速分解的机会,但台湾目前没有立法规范生物炭的制程方法,以及不同成分生物炭的施用安全性。而在土壤中添加生物炭的目的,应该著重在提升土壤的品质与作物生长的面向,其次才是碳储存,否则恐造成良田退化,严重影响作物品质与产量,甚至影响食品安全。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副教授王珮玲表示,新型态二氧化碳移除技术在台湾大多还处于小型的实验规模,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有较强的政府投资力道,推动各种新型态二氧化碳移除技术的发展运用,并已逐步迈入展示技术成果的阶段,趋近商业化的规模。而在各项新型态二氧化碳移除技术中,生质能源碳捕捉与地质封存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容易引进国际技术与经验,台湾亦有潜在合适的碳封存场域,但在台湾地质碳封存仍有疑虑,需要精密的地下地质调查,才能精算可储存量和厘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