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6-08 11:06
新生的南方澳大桥与新建成的第一拍卖鱼市场,象征著百岁渔港踏出转型的第一步。记者陈敬丰/摄影新生的南方澳大桥与新建成的第一拍卖鱼市场,象征著百岁渔港踏出转型的第一步。记者陈敬丰/摄影

宜兰南方澳渔港是全台三大渔港之一,1980年代达到顶峰,港内船只超过千艘;盛极同时走向衰落,大型围网的引进成为兴衰关键,加上渔业资源枯竭,今天的南方澳还剩6、700艘渔船,讨海的渔民也从台湾人变成陆籍渔工,到现在清一色东南亚移工,地方也逐渐朝观光渔港转型。

南方澳建港于1923年,设有鱼市场、制冰厂、灯塔等,一开始仅有65户,到1930年代已有超过400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方澳数次遭美军轰炸,最严重的一次有超过4分之3的渔船被毁。民国之后,南方澳渐渐复苏,随著第二、第三渔港扩建,巾著网等新渔法的引入,1980年代达到鼎盛。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苏澳区渔会总干事陈春生说,1980年代港内巾著网就有200多组,渔船超过千艘,大量人口涌入渔村,造成「一屋难求」的状况,不少渔户一家5、6口挤在3平方公尺的空间内;娱乐产业随之发展,电影院就有3间,包含南方澳大戏院、东南戏院与神州戏院。

漫步今日的南方澳,仍能捕捉到40年前热闹渔村的蛛丝马迹:稠密的住宅、屋舍间狭窄的街道,见证此地曾经人满为患、寸土寸金;以南天宫、进天宫为首,十数座佛、道庙宇,加上教会与教堂,也证明讨海人香火之盛;各种铁工厂、杂货店乃至戏院的旧址,更仿佛能见到穿梭其中的渔民。

南方澳的荣景却也在极盛时衰落。1976年政府从日本引入大型围网,大型围网船多属外来资本投资,地方耆老回忆,近海鲭鱼都被「大组的」捉走,短短数年内就有4000名渔民失业,大部分远走他乡,渔村逐渐萧条,加上渔业资源枯竭,即使2011年大型围网走入历史,南方澳再难重回盛景,如今港内渔船约有6、700艘。

本地渔民离开,外籍渔工补上了空缺的人力。地方人士吴小姐说,大约30年前开始引进陆籍渔工,由于国家政策,陆籍人士不能上岸,许多移工住在船上,不过随著两岸关系紧张,近20年来逐渐被东南亚籍取代,目前以菲律宾、印尼籍为主,他们可以自由上岸,一些专卖东南亚商品的杂货店也随之出现。

现在的南方澳已不是人声鼎沸的渔村,却展现出更多元的样貌,本地渔民、外籍渔工,以及越来越多的观光客;土生土长的南方澳人李先生大学时离家,2000年左右返乡时,很意外和少时萧条的景象完全不同,「路上的观光客变多了」。

渔业资源枯竭的今天,渔港转型势在必行,近年的南方澳从妈祖文化节、鲭鱼季等大型活动,新的跨港大桥与鱼市场修建,到南方澳文化产业协会各类组织的成立,地方正在努力打造作为观光渔港的南方澳,也许10年后的今天,又将看到截然不同的面貌。

南方澳狭窄的巷道与密集的屋舍,说明数十年前曾经是人声鼎沸的渔村,如今平时的街上已见不到什么人影。记者陈敬丰/摄影南方澳狭窄的巷道与密集的屋舍,说明数十年前曾经是人声鼎沸的渔村,如今平时的街上已见不到什么人影。记者陈敬丰/摄影今日的南方澳港内约有680艘渔船,1980年代全盛时期,港内船只超过1400艘。记者陈敬丰/摄影今日的南方澳港内约有680艘渔船,1980年代全盛时期,港内船只超过1400艘。记者陈敬丰/摄影南方澳前的渔工以外籍移工为主,印尼占大宗,菲律宾排第二,还有少数的越南人。记者陈敬丰/摄影南方澳前的渔工以外籍移工为主,印尼占大宗,菲律宾排第二,还有少数的越南人。记者陈敬丰/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