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6-08 15:47

6月8日上午,2023年全国高考文综考试结束。今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有何特点?对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获得了权威专家对高考文综全国甲卷和新课标卷的评析。

专家表示,2024年高考思想政治学科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彰显学科育人功能;强化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考查,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全面发展。

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等要求融入试题,优化试卷设计,突出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注重教考衔接,引导中学课堂提质增效。试卷风格、结构、题型题量保持稳定,推动考试内容改革稳步前行。

2024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甲卷、新课标卷在整体风格、题型结构上与2023年保持基本稳定,给学生以熟悉感。试题情境真实,设问新颖,重点考查地理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以下为专家对理综各科试题的具体解析:

【思想政治: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突出科学思维考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思想之基

高考思想政治卷命题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加强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筑牢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之基。

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立足学科知识,结合重大时代主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试题,强化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

文综全国甲卷第23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党的理论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论述为题材,要求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和价值的主体的道理,引导学生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选取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文化的功能、辩证思维的特征等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将美育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思想政治学科命题也紧扣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学生领会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

文综全国甲卷第40题,以某市坚持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案例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系统优化等知识的掌握水平,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问题的能力。试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引领,反映新质生产力同创新、科技、人才、教育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立志献身科技强国事业,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思想政治卷试题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综全国甲卷第39题素材源于我国西部某自治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建设“石榴籽家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要求学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提炼该州经验。试题呈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民族团结的当代主题与时代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此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加强全社会法治教育,尤其要引导青年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决捍卫者。新课标卷第41题,以邻居之间的纠纷创设情境,将相邻关系、权利行使界限、侵权责任等多个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考查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权利行使有边界、损害他人利益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则意识,进而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聚焦科学思维品质提升

科学思维方法是深度学习、科学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思想政治学科命题坚持内容改革方向,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对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科学思维的考查,引导学生培育提升思维品质。

思想政治学科试题增强设问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文综新课标卷第38题,让考生以市人大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就“终止经开区申报省级化工园区”决定作出说明。通过开放性设问,要求学生在理解人大行使决定权的过程、要求和法律依据的基础上,以新角色新视角阐释行为原因,引导学生创新作答;文综全国甲卷第39题,要求学生围绕某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成功实践概括提炼经验。为与开放性任务匹配,该题设计分项分等评分量表,对作答提出内容和能力两个维度的要求,同时强调了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着眼于引导学生培育创新思维。

逻辑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体现“科学精神 ”的学科素养要求。

文综新课标卷第23题,以地铁客流与票价之间的关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现实问题的系统性、条件性,考查学生对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后间逻辑关系的掌握情况,进而提升学生正确使用假言判断和有效进行演绎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是探索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以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设置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分析辩证思维的整体性特征和动态性特征在美学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用变化发展、矛盾运动的观点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试题更开放、灵活,考查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能力】

坚持立德树人有机融入,培养有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2024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引导传承爱国主义红色基因,深化“五史”考查,通过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历史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文综全国甲卷第30题以1943年陕甘宁边区佳县城关区各阶层公粮负担情况创设情境,展现中国共产党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调动社会各阶层支持抗日的坚强决心和不懈努力,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培育爱国精神。文综新课标卷第44题以新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展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奋斗历程,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间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考历史试题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文综全国甲卷第45题以北魏时期冯太后的教育改革为背景,呈现了冯太后作为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尊崇华夏制度文化、推行儒学、设立郡学、编写《劝诫歌》向鲜卑人传播中原文化等举措,再现了鲜卑与中原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考查学生对鲜卑民族华夏文化认同形成意义的认识,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引导学生领悟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大一统传统,启发他们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高考历史试题也注重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文综全国甲卷第26题立足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依托明代中期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以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广泛参与日用类书编纂的现象创设情境,展现士人以守正不守旧的创新精神,回应民众对日用知识的急迫需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动力。

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考查要求设计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强试题的开放性、综合性,灵活设计设问方式,考查学生调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文综全国甲卷第42题通过呈现学者关于20世纪世界城市发展变迁的示意图,构建多视角、多层面的问题任务,涉及的必备知识较为丰富,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又要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合理阐释的综合能力。

同时,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加试题情境的生动性、真实性,强调对独立思考、深度分析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文综全国甲卷第27题以清代小说的刊印传播和被禁为素材,通过创设生动且对比强烈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清朝统治者在借鉴和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不断加强文化控制的历史史实;文综新课标卷第28题围绕清代农业租佃关系创设情境,借佃户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情境贴近生活实际,生动鲜活。学生需从封建制度、土地生产方式、赋税制度变革等多个维度,理解中国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强化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长时段思考。

加强教考衔接,确保考试内容改革平稳实施

高考历史试题坚持依标施考、以考促教,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查。

文综新课标卷第27题考查史料实证,学生需在对宋金关系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辨析题目中的多种类型史料,选取可信的史料重现历史真实,引导学生培养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的实证能力;第29题以清末编练新军为背景,呈现新军军官的来源构成在地域、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需结合清末新政、新军、辛亥革命等相关知识作答,落实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考查。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构成历史学科主体框架和本质内核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增强高考基础性导向,引导教学回归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文综新课标卷第31题描述了16、17世纪多条海上航线的开辟活动,涉及美洲、亚洲、菲律宾群岛、荷兰、太平洋等多地区,学生需熟练掌握“地圆说”、新航路开辟、世界殖民体系等基本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及影响;第34题通过呈现十月革命前俄国主要城市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地位的变化,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这一基本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联系。

同时,新课标卷历史试题注重呈现高中课标新要求,强化核心素养考查,关注新增教学内容。

文综新课标卷第24题考查新增知识点“早期中华文明”,学生需熟练掌握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文明的主要特征,从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特定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共性等角度作答;第30题以早期波斯帝国的经济现象为切入点,选取地租征收的真实史料,要求学生结合早期西亚北非文明、波斯帝国等相关知识作答。

【地理:注重地理原理考查,着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突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年来,全球性的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地理学科试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树立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的观念。

全国甲卷第44题,以某研究小组在“以水定绿”思想指导下探索合理的人工防风阻沙方式为情境,要求学生结合区域背景条件设计实验方案,探索水资源约束下具有最佳阻沙效果的灌草种植方式。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设计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安全观。新课标卷9~11题,围绕一个以提高降水-土壤水转化效率为目标的人工降雨实验,加深学生对地表径流产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促使考生思索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甲卷4~5题,以我国三江平原农垦系统某农场为案例,在国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具体区域的特点,引导学生以动态的视角,辩证看待生态环境保护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地理试题注重展现时代新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全国甲卷第43题,以旅游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所给信息,选择某一世界文化遗产地,设计一个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文化旅游产品。试题聚焦新发展理念,体现在核心价值引领下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

传统村落是特定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新课标卷1~3题,以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为案例,展现我国少数民族典型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体现勤劳淳朴的土家人热爱自然、崇尚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聪明才智。

聚焦思维品质,服务创新人才选拔培养

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的角度,重点考查地理事象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着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全国甲卷第37题,以洞庭湖历史时期的形成和演化为素材,探究自然地理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影响。全国甲卷9~11题,以青藏高原东缘为背景,以沉积剖面中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多种地理要素与过程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全球变化等科学问题的探索兴趣。

认知区域优势,并能进行科学的逻辑推导,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区域优势只有和其他区域相比较方能显现,同时,区域优势只有通过与外部区域相互作用与联系,才能发挥其优势的价值。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地理联系考查,着力培养逻辑思维。

全国甲卷第36题,以厄瓜多尔托奎拉草帽产业的形成、发展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客观地认知与评价区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新课标卷6~8题,以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发现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传统上被认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区为何能发育出雨林”“被普遍认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为贫瘠的喀斯特地区为何能长出参天大树”,实现对喀斯特地区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地理系统的综合考查。

用理论回答并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注重挖掘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涵,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全国甲卷6~8题,以阿拉斯加某冰川上生长的“冰川老鼠”为案例,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岩屑、矿物和矿物质的关系以及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差异,调用物质循环、温室效应等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苔藓球在极端严寒和营养贫乏的冰面上生存并营造出独立生态系统的过程,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

深化考教衔接,引导教学回归教育本源

地理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建立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地理试题遵循课程标准,体现融会贯通。

全国甲卷1~3题,以苏州工业园区中的中新合作区为案例,聚焦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布局规划,重点考查学生对功能分区与布局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新课标卷4~5题,以工业园区规划的各功能分区容积率差异为背景,通过文字信息与示意图的呈现,考查学生迁移所学内容,运用新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卷第36题,以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为案例,反映不同时期城市功能疏解与再集聚的矛盾,考查学生对服务业区位因素的理解,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同时,2024年高考地理试题通过设置多样的情境类型和灵活的设问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情境和任务为基础考查素养的评价要求。

新课标卷第37题,将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凝练成五个典型的地理问题,将自然地理主要内容融入一个情境,涵盖生物、水文、气候、土壤、地貌等地理要素,深化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试题情境和任务高度统一,科学问题和分层设问有机结合,既保证了考查的深度,又适度降低了解决问题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