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4-06-08 17:01

  新华社内罗毕6月8日电 “中国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放在优先地位”——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官员卡瓦略

  新华社记者林晶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海洋与淡水部门负责人莱蒂西娅·卡瓦略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不仅在国内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放在优先地位,而且积极参与全球和地区层面的海洋生态系统治理,这对于海洋生态发展和保护至关重要。

  卡瓦略说,中国政府几个月前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包括河口、海湾和沿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在内的海洋生态系统列为生态系统恢复的重点。

  “中国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放在优先地位,这对海洋的整体稳定至关重要”。卡瓦略表示,中国在省市两级采取措施改善废弃物管理和减少污染源,比如海南省实施的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等措施,可以看到中国为尽量减少废弃物进入海洋环境所做的努力。

  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共同编制、发布的《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3年中国共有涉海自然保护地352个,保护海域面积933万公顷。2023年监测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有7处呈健康状态,17处呈亚健康状态,无不健康状态。

  卡瓦略特别提到中国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她说,这是中国生态保护红线政策的一部分,旨在确定和保护关键的生态区域。与此同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还提出,到2030年,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

  卡瓦略认为,中国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做法中,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例子是“蓝色循环”模式。去年10月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授予“蓝色循环”,表彰这一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对近岸海域塑料污染治理作出的杰出贡献。

  “蓝色循环”模式于2020年开始在中国浙江探索,由沿海民众、渔民、船舶及多家企业共同参与。通过吸纳沿海民众加入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联合塑料应用企业,并设立“蓝色联盟共富基金”进行价值二次分配,惠及一线收集群体,达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

  卡瓦略表示,中国在各个国际机构中的参与对于全球和地区层面的海洋生态系统发展和保护至关重要。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主席国,中国成功引领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是一个对于人类和自然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文件。中国也是东亚海协作体(COBSEA)的9个参与国之一,该协作体聚焦东亚地区海洋环境和沿海生态系统的发展和保护。

  中国也积极参与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该计划致力于保护、管理和开发该地区的海洋和沿海环境,来自中国各地研究和应用机构的科学家和从业人员为该计划的活动作出了宝贵贡献,包括编写区域概览和海洋环境状况报告等,卡瓦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