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6-09 08:13

在北京,端午节可没有南方那么热闹,除了吃粽子,我最大的“节日感”来自隔着屏幕羡慕南方热火朝天的龙舟比赛。

新闻里说,在南方,一些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到了这个时候,要赶回来参赛。因为从小到大,赛龙舟都是关系到地方荣誉的大事,到了他们这一代,自然也义不容辞。去年,我贵州一处偏僻山区采访,那里的人们多是明朝屯军的后裔,十里八乡都保留着端午赛龙舟的传统,他们也把这看成是一件大事,村里的年轻人会早早地为这天的比赛做好准备。

2024年6月8日,上海,青浦区举办端午节龙舟赛,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加油助威。 视觉中国 图

据说,赛龙舟的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几千年的习俗至今仍然活在人们的生活里,这是岁月的选择,也是时代的传承,更是非遗最好的存在方式。

每年6月的第二个周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8日,正好在端午节小长假之中。各省(区、市)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将举办包括划龙舟在内的12614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其中线下活动9642项。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共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同时,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此外,我国还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这些年来,国家从制度和执行层面都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中央财政更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予以补助。从2022年开始,对传承活动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了5000元补助经费。

虽然不少非遗项目仍然像赛龙舟一样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但也有不少非遗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导致那些曾经在历史烟火中生机勃勃的项目面临着断档、甚至被历史烟尘埋没的危险。

非遗魅力源于悠久历史,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在烟火中延续,是让他们永葆活力的“源动力”。

90后姑娘李孟远2019年留学回来后,和另外两个90后小伙伴一起创立了一家以传统服饰制作为主的公司。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他们通过深入非遗项目所在地,拜访云锦、苏绣、蜀绣、羌绣传承人,邀请材料和纺织学专家协助参与非遗工艺创新研发,将传统工艺和传统服饰结合,主打的“马面裙”踩中了年轻消费者的时尚节拍,大受欢迎。

非遗产生自历史上先民火热的生活中,与我们的文化基因能够同频共振,一旦找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一定可以再次焕发光彩。这些年来,从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到利用非遗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再到建设非遗特色景区,一个又一个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焕发生机。

非遗在烟火中,历史上如此,当下更当如此。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遗工艺品借助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当非遗美食制作技艺成为年轻人热捧的下厨参考,当非遗戏曲融合流行音乐获得更多人的青睐,非遗里那些厚重的文化资源将滋养当下人们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