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6-09 16:14

(中央社记者邱祖胤台北9日电)味道是想念的源头,足以抚慰孤寂心灵,作家郑如晴记忆中的端午节滋味,是外婆在高雄永清浴室时期的俐落身手,郑如晴包粽子手艺也是跟外婆学的,新书「往日食光」记录这段难忘回忆。

郑如晴在书中回忆小时候是抢著帮外婆包粽子,外婆给她用两片竹叶叠好的叶杯,她就学大人舀一匙炒到半熟的糯米压在杯底,再依序加入各项食材,外婆怕她手中的竹叶松开,赶紧接手包紧、绑上麻绳,一颗粽子就大功告成。

可惜某个忙碌的端午节过后没几天,外婆突然脑溢血过事,那年外婆59岁,郑如晴8岁。郑如晴说:「失去外婆的庇护,连那些令人怀念的年节也跟著消失了。」

郑如晴近期出版饮食散文集「往日食光」,以30味料理、30个故事,还原往日的亲切与多情。郑如晴在书中写道,「在记忆的空间里,有最真的想念和被时间筛饰过的美好,而这些美好经常附著了食物的形影。」

郑如晴表示,「文学意象是虚幻的,但人事物是真实的,借由食物,我们一起悲喜和感知,原来桌上的那些菜肴都不曾消失,一直都在。」

书中郑如晴将自己的童年分为台南「庙口时期」、高雄「永清浴室时期」及台中「安由戏院时期」,永清浴室时期更是她的美食启蒙时期,郑如晴的外婆除了是永清浴室的创立者,桌菜手艺更是精湛。

书中每一道菜都有背后的人情及故事,郑如晴写年过70的大姊谈「沙茶牛肉」、忆及思念的人,总是两眼发光,好似电影「铁达尼号」里的老萝丝;写在台北泰顺街的「水晶公寓」,研究猪皮能否变成桌上如水晶般的佳肴。

「五柳枝鱼的华丽与哀愁」则写没有抽水马桶的年代,「担屎伯」的女儿及外婆家的交情;「一个陌生女人的十全」写小学4年级暑假的台风天,一名女子闯入家中的点点滴滴。

郑如晴为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硕士,曾任世新大学教授、台艺大讲师、「国语日报」副刊主编、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执行长、「中华文化双周报」副总编辑,曾获中国文艺协会小说创作奖及艺文报导奖、文建会台湾文学奖、九歌现代少儿文学奖、海峡两岸散文奖等奖项。(编辑:张雅净)11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