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6-12 16:18

(中央社台北12日电)美国之音11日报导,近期中国「国企造假」风波扩大,21家中国国企因违规行为及财务造假等遭罚。对此,专家分析,近年中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大,若国企风波牵动政府和市场救市功能失灵,恐酿金融风暴。

据美国之音11日报导,近日,中国「国企造假」风波扩大,随著「倒查10年财务数据」等强制措施的逐步落实,越来越多有规模和国资背景的企业被查出存在财务造假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共有21家中国国企因此遭罚。

综合中国媒体报导,至少有6家中国国企股票被标记为「特别处理」股票(Special Treatment,ST股),显示这些公司因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受到交易所特别关注,包括辽宁省的锦州港公司、深圳国企特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

此外,福建平潭国企海峡创新、河北邯郸国企汇金股份、浙江国企国瑞科技和新疆国企中泰化学等都接连遭监管。

过去北京当局频频喊话要「做大做强国企」,包括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4日于全国政协常委会上表示,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但如今中国国企接连传出财务造假丑闻,使得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

中国财经部落客「股市东方红」表示,基本面表现良好的公司也不能保证是真实业绩,企业暴雷依然有概率且随机性,就连国企也不算免死金牌。

台湾智库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瑟致则表示,习近平近年大推「国进民退」路线,让国企承接更多中央任务,使高干趁机晋升政治高位或累积影响力,同时也导致绩效灌水偏风行之有年。

他进一步解释此次风波北京当局难以解决的困境。他说明,近年中国中央及地方的债务压力大,国企风波可能进一步牵动政府调节力量失灵,亦即没有政府的积极救治作为,再加上市场没有调整空间,可能将衍生出系统性的金融风暴。

中华经济研究院助研究员王国臣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模式主要以美化「存货和应收帐款」数据为主,以规避帐面负债,借此吸引股民投资改善内部财务问题,同时有著良好绩效的国企高阶干部可以转往中央任职,又能以此达成国务院订出的国企资产负债「3年降2%」的目标。

美国圣汤玛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Thomas)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分析,中国国企采去中心化的财报系统,易操弄数据,中共高层也深知财务漏洞,但通常会选择遮羞、不公开化,以免打击股民对国企的投资信心、国企内部士气,并波及中共执政团队的信赖度。

叶耀元进一步探讨「国企造假」风暴的可能引爆点,他表示,一是国企高干内斗,刻意吹哨情报打压异己,像是发「白色黑函」打击中央人马; 二是国企财务捅的篓子比想像大,中央想借此风暴将全体国企高干全体「换血」。(编辑:谢怡璇/张淑伶)11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