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Q 推荐 ( ) • 2024-06-13 19:03

能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系统,而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进一步放大了其复杂性。施耐德电气通过数字化与低碳化的双向赋能,依托智能配电实力与丰富实践,近日推出了一站式能源管理软件解决方案“融平台”。

“融平台”通过云技术连接云端和场景,整合了施耐德电气过去的设备级、场站级、企业级软件产品,促进企业和产业链在智能配电、数字能源领域的全面升级,提升全生命周期能源效率,满足能耗和碳排放需求。

施耐德电气数字能效业务智能配电和电能管理市场部负责人陆瑨在接受InfoQ采访时表示,传统的管理系统往往需要用户切换多个子系统,导致效率低下。而“融平台”则通过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数据和业务流程,提供一站式管理体验,简化操作,提高效率。

陆瑨进一步解释,“‘融平台’系列解决方案包括设备级、场站系统级和企业级的不同产品,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们提供菜单式选择,确保客户以最适合自身需求的方式获得数字化能力,同时这些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扩展性,能够满足用户不断发展的管理需求。”

面对复杂系统,如何实施

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客户在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施耐德电气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据陆瑨介绍,一方面,当客户面对一个涵盖多个站点、需要跨越不同专业维度的协调和配合的系统时,他们首要关心的是能否顺利实施并落地这些价值点,确保系统的各个价值点切实落地并发挥实际效用。

另一方面,在日常运营中客户最关心的是业务的连续性。因为复杂的改造实施方案可能会导致运营中断,增加运营成本和风险。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施耐德电气设计了一套高度标准化的实施流程。比如,通过标准化的预制连接方案,施耐德电气可以在零售连锁门店的电气设备数字化改造中,在不停电的情况下,仅用两个小时完成改造。并且这一过程由原有的配电施工方工程商即可完成。

 

陆瑨还提到,在决策过程中,客户非常关心投入和产出的对比。施耐德电气通过精益的计算过程,帮助用户评估投资收益,提供明确的反馈。这种透明且精确的计算过程,让用户在决策时也更有信心。

互联互通,持续开放

此外,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选择平台化产品时最大的担忧之一是其可能形成封闭系统,限制了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对此,陆瑨表示,施耐德电气在互联互通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是多个开放基金会的发起单位。例如,在工控领域,施耐德电气推出了开放自动化(EAE开放自动化)理念,通过采用统一标准进行数据通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施耐德电气在众多产品上都提供较大的开放性。比如其企业级能源管理系统:能效管理及数字化运维平台EMS+支持兼容第三方应用的集成和管理,提供标准化接入规范,确保不管是成熟的第三方应用,还是系统集成商定制开发的应用,都能够很好地集成到施耐德电气的框架中。

 

值得一提的是,施耐德电气的“融平台”系列产品是中国研发团队根据本地客户需求开发而来。秉承C for C(China for China)的理念,施耐德电气在中国建立了数字配电中国研发中心,专注于开发贴合中国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他表示:“融平台系列的所有软件交互界面和动态交互过程都是根据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设计的。我们通过本地化研发,确保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实现高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