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虎嗅网 ( ) • 2024-06-17 11:1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B姬(ID:bibiji300),作者:星彡P,原文标题:《地铁开放“投屏整活”以后,我开始担心打工牛马们的精神状态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地铁开放“投屏整活”,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空间和广告的思考。

• 💡 地铁允许个人投放广告,带来了一波“E人屏”投屏整活。

• 🚇 公共空间变成了“同好间默契对暗号碰头”的地方,展现了一种温情的互动。

• 🌐 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地铁的投屏广告呈现出另类的友好态度,引发对广告形式的思考。

不知道读者里有多少广东粤佬?

事情是这样的,早先BB姬写过一篇有关“二次元内鬼快要占领广东的电视台了”的文章,提到广东民生节目《DV现场》点歌环节有很多二次元乐子人团建。

当时我随手关注了光头主持人卢俊宇。这两天上网冲浪的时候,又给我推送了一条“广东地铁允许个人投放广告,结果被人玩坏了”的事情,也挺乐子的。

据说最开始是4月份有个程序员大哥投放简历,给自己找工作,给广州地铁出了一波圈。

接着这几个月陆陆续续有人模仿恶搞,像是什么相亲信息、生日祝福、偶像应援、职场吐槽之类。

风骚的投屏整活一个接一个地来,狠狠给广东地铁刷了一波存在感,坊间称之为“E人屏”

有人觉得挺好,城市突然就有烟火气了,早上死气沉沉去上班,注意到这种投放全身一震。

网上的帖子很多。有人呼吁北上广不能掉队,魔都帝都的地铁也快点跟进,看到路上好多广告牌都空着;也有人觉得本质是没有商家投放广告,这才允许个人投放。这新闻就是高情商了一波。

不管如何,BB姬还是有点佩服粤佬们的松弛心态。自从上班以后,我发现自己的感官似乎麻木了。

每天都吃着一样的肯德基麦当劳、不重样的外卖,可是感受不到多少滋味,都是相同的味道。

每天都在手机上翻阅海量的信息,然而屏幕一黑,过去的时间仿佛印出的脸一般,都是同样的枯燥。

这让我想起之前网上很火的厦门树洞——就是厦门地铁车厢的屏幕底下,不断滚动播放的树洞语录。这个树洞所有人都可以投稿,充满了早八人的疯言疯语。

精神稳定的打工牛马们,硬生生在地铁车厢里开起脱口秀大会,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神金”。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画风:

有段时间崩铁社区做过活动,内容大概就是玩家表白一个叫“银枝”的帅哥角色。一时间厦门树洞被枝门信徒占领,简直是大型土味情话批发现场。

地铁跟有钱人八字不合,往来的都是像BB姬这样的打工牛马,被人玩坏也就这几年的事情。

记得2018年《创造101》选秀风靡全国,捧红了杨超越、孟美岐等一众“火箭少女”。当时节目有个投票活动,奖品有些特别——整条地铁线的广告位。

换言之,谁家idol在截止日期前稳坐魁首,就能接受地铁里人山人海的观摩景仰。可能还有人记得当时网上疯狂的拉票场景,各种骚操作不断。

地铁是线下实体,在粉丝们看来它能“出圈”,让所有不知道自家idol的路人都能看见她,想想就很燃吧,而且如果看着自家idol的海报挤早高峰也更有劲吧。

结果没几年时间,个人向的地铁投放已经快要普及了。

BB姬翻了翻这次出圈的广东地铁“E人屏”报价,300~600块就可以包一个灯箱好几天,甚至还有专门的粉丝应援分类,说明已经很成熟了。

(个人向、粉丝应援向的投放报价)

(作为对比,商业向的媒体报价,位置更好)

当然,这里并不是怂恿大家去给地铁传媒送钱。只是突然想感慨一下,公共空间竟然变成了一种“同好间默契对暗号碰头”的地方。

你们发现没有:

①以前投屏广告→藉此吸引不相关的线下路人。

②现在投屏广告→发到社交媒体→吸引网上的同好转发、或者线下打卡传播。

举个例子,位于南京路步行街的百联zx商城(人称“上海秋叶原”)外面的电子屏幕,总是搞些二次元浓度很高的投放,经常会有ip粉丝在外面打卡、团建。

用网游的话来打个比方。以前的人在公车站地铁站,灯箱屏幕投放的巨幅广告,好比是提前部署的猎人夹子,守株待兔等着猎物“不小心”中招。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猎人已经开始往别人脚底扔夹子,学会怎么主动触发技能。韩国泥头车的包屏服务,绕着游戏公司抗议也算是异曲同工吧。

关于这点BB姬的感受异常深刻。你们知道的,像BB姬这种ACG自媒体能苟下去,全靠观众老爷和广告金主的捧场。

公众号文章写得多了,经常遇到一些“XXX游戏登上拉斯维加斯球/纽约时代广场”的素材。

感觉跟套娃一样:我们在xxx打了个广告,然后打更多广告,为了告诉大家“我们在xxx打了个广告”。

拉斯维加斯的网红球形场馆MSG Sphere就非常典型。之前外媒爆料过,这个造价23亿美元(约166亿人民币)的演出场馆,从2023年9月底正式开业,到年底才一个季度的时间就亏损了9840万美元。

据说广告投一天45万美元,一周则是65万美元。本来是想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以及外墙屏幕的广告来回本,但是实际收入却远远低于预期。甚至有华尔街分析师称,预计以后每个季度亏损将达到1.27亿美元(摊上建造运营成本)

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定位很尴尬。本质只是一个超大的户外屏幕。直接打广告也没多少人看,后续要投入数倍的推广预算,让网上知道“MSG Sphere这里有人打广告”,反而花的钱更多。

包括纽约时代广场,一开始是纽约时报总部,逐渐变成了传媒中心。作为百年历史的美国地标,甚至有曼哈顿的法令要求那片地方每个商家必须挂广告牌,保持灯火通明。

前两年,一部分时代广场的楼盘屏幕也开始推出个人向服务,非常便宜。只要花40美元就能预约一个15秒的播片,反倒“大受欢迎”——当然,这个“大受欢迎”得打引号。

实际上我没去过时代广场,也没试过在那里投放广告。同样我没去过广州地铁、厦门地铁,都是道听途说。但这就是互联网神奇的地方了,BB姬坐在上海的办公室里,跟你一本正经讲广东的新奇玩意。

插个题外话。

小说《三体》第二部里描述罗辑来到未来世界,每个人身体都植入了一块芯片,类似身份证,路上的广告牌都是因人订制的,每个人看到内容不一样。

比如罗辑手受伤后,抽了一张餐巾纸,结果纸巾盒子被激活了,有人在盒子上面推销创可贴。现在的互联网也差不多了,入口都是智能设备。

我想目前Siri已经很烦人了,动不动在聊天的时候插话“我听着呢”。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想上网什么的,就找个平点儿的地方直接点就行了。

人人都能上网的时代,电子屏幕变成了人的眼睛、耳朵、嘴巴、手脚之外的延伸,用另一种方式深深植入现实世界,以超越距离的形式影响彼此。

就好比新家装修,我要搞点新的智能家居产品,结果发现但凡是个家电都有块屏,但凡有块屏都会放广告,于是,相当于花钱买了块灯牌回家播放。

相比之下,公交地铁广告算是相当友好了,因为我不想看可以不看,颇有一种传统电器的遗风。每天面对智能设备,反而感觉在浏览椰树画风的小黄网。

(前几年高考完网上的土味自制招生广告)

小黄网是最为洞悉人性的地方,它同样洞悉了网络的进化路线。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早早出现的就是广告,产品经理们想尽办法让广告进入你的电脑。

从网站网页、杀毒软件、输入法、到通讯工具,所有软件都学会如何从电脑右下角跳出弹窗,甚至连电信运营商都在劫持你的宽带,就为了推送广告。

从赚钱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简直就是想办法加广告的过程——考虑如何把产品精准推送给更多人,剩下的都成了粗枝末节,不重要了。

然而像地铁这样本该冰冷冷的公共空间,现在有人的干预,各种屏幕投放突然多了一丝温情味道,也是一件奇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B姬(ID:bibiji300),作者:星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