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6-17 13:49

上海,是中国早期电影的中心,见证了1930年代左翼电影的现实主义光辉,也催生了抗战后的史诗与辣讽。然而,上海除了早期电影的黄金时代,建国后上影厂的公私合营,加上1980-1990年代新浪潮转型,还有世纪之交的国际电影节,所以《神女》《乌鸦与麻雀》这两部上述时期的代表作都在今年第26届上海电影节隆重再映。经典之外,必有创新。这体现在上影节一步一个脚印的“亚洲新人奖”环节(2004-2024)。

如果说金爵奖主竞赛是每年上影节的饕餮大餐,那亚新单元则是为影迷们精心准备的开胃小菜,它必不可缺,时而清新,经常生猛,给人各种惊喜。也许亚新的作品并不完美,但就像最早入围亚新奖的宁浩在20年后重温亚新的视频说所言,“一个行业一定要有最新鲜的血液,最年轻的怪兽,最肆无忌惮的那些创作者”,这就是亚新的精髓,也是价值所在。

2004年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评委黄蜀芹和佐藤忠男为最佳导演获奖者朱文颁奖

亚新奖全称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诞生于2004年的第7届上影节。当年那个从电影节产业论坛下属板块慢慢成长起来的“小奖”,到今年2024年也迎来了它的20周年。第一届评委会仅有黄蜀芹、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日本电影学者佐藤忠男等三位评委的“小班子”;之后评委会逐渐壮大,青春锐意的电影人为亚新评选带来了更多青年视角,体现了包容、多元和进取。这同样体现在奖项的增设上:2015年,亚新奖增加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编剧和摄影等,对“新人”的肯定越来越丰富,表现出亚新奖对电影创作各重要环节的关注。去年第25届上影节上,亚新奖最佳男演员被颁发给年仅十岁的岳昊,也体现了亚新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关怀。

从亚新奖走出的影人、影片和影史

2023年,亚洲新人奖升级为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地位进一步提升。2024年5月,亚新奖公布评委名单,00后青年演员易烊千玺赫然在列,当时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也体现了亚新奖对00后这一批未来的电影新力量的重视。20年走来,亚新奖已经成为上影节“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走出的影人、影片,很多逐渐成为经典,成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影史的一部分。

宁浩,《绿草地》中黑色幽默的影子

宁浩

2005年,宁浩导演并参与编剧的儿童影片《绿草地》入围第8届上影节亚洲新人奖最受欢迎影片。故事讲述了内蒙古孩子毕力格捡到了一个白色乒乓球,一开始奶奶告诉他是夜明珠,后来通过听电视知道这是“国球”,于是想要将它上交给国家。然而,对于他而言珍贵的乒乓球,在警察的眼中却不以为意。“绿草地”之外,乒乓球只是俗世中再常见不过的小东西。在这个童真又略显荒诞的作品中,我们仿佛看见宁浩“疯狂的”影子。他随后受到刘德华的注意,加入到“亚洲超星导”计划,成为中国内地导演唯一入选。在此加持下,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从此星光坦途。

曹保平,《光荣的愤怒》接地气的罪案题材

曹保平

2006年,曹保平凭借《光荣的愤怒》获得亚新评委会特别奖,这部影片可谓是他完整意义上的处女作。在片中,他设计了一个看似懦弱实则心系正义的村支书形象,并讲述了他智取“四熊”,铲除村中恶霸熊家四兄弟的故事。

纵观曹保平的全部作品,罪案元素贯穿始终。《狗十三》以外,罪案元素几乎都有出现,如《李米的猜想》中的贩毒案、《烈日灼心》中的灭门案、《追凶者也》中的劫杀案、《涉过愤怒的海》中的自杀案。罪案并不是曹保平电影中的终极追求,而是影片氛围、基调、情绪的来源,这些构成了曹保平电影面向底层的人文关怀。当年的《光荣的愤怒》,就是这种价值的起始。

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开启藏地新浪

万玛才旦

同样在2006年,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会将最佳导演奖颁给了万玛才旦,他自导自演的首部剧情长片《静静的嘛呢石》随后在国内外获得了诸多奖项。

与前两位导演不同,万玛才旦电影的商业属性并不鲜明。《静静的嘛呢石》这部影片就如同它的题目一样,静静的,只讲述大年三十傍晚到大年初三下午这三天时间里小喇嘛与电视的一段故事,它没有剧作上的剧烈冲突,却真实、自然地记录着镜头前的故事,关注喇嘛在世俗和宗教之间的生活。

作为藏地导演,他始终立足于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藏人的视角进行电影创作,之后的《老狗》《五彩神箭》《撞死了一只羊》《气球》乃至今年上映的《雪豹》无不如此。亚新奖幸运地扶持了“以藏为书”的创作思路,并加以发扬光大,才有万玛才旦领衔的藏地新浪潮。

张猛,《耳朵大有福》凸显东北风格

张猛

2008年,张猛以处女作《耳朵大有福》获得了第11届亚洲新人奖评委会特别奖。作为演艺家庭出身的孩子,难免受到父辈的影响,其作品风格与他父亲张惠中的创作风格有所类似——现实主义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张猛的作品大多都是将视角放在他生长的黑土地——东北。《耳朵大有福》讲述了东北退休工人王大耳朵的一天生活,侧面反映出时代变迁下东北的世相变迁。这种对于东北故事的关注进一步延续到他之后的作品《钢的琴》《胜利》等影片中,也带动了学界对于东北题材影视作品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近年来东北背景的影视作品创作。

林书宇,《九降风》下的青春书写

2008年6月20日,电影《九降风》获得亚洲新人奖大奖,导演林书宇上台领奖。视觉中国 图

同样是2008年,中国台湾导演林书宇的处女作《九降风》斩获亚新最佳影片奖,这也是第一次有中国台湾导演获得亚新奖的相关奖项。这部颇具台湾青春片类型特征的影片,展现了1990年代台湾电影的“怀旧”意味,将个体成长、群体青春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容纳在九个青少年爱恨成长的故事当中。这种对青春成长的书写和对个体生命、心灵的探索也贯穿在其后来的《星空》和《百日告别》等影片中。

姜炯哲,《非常主播》成就商业喜剧类型

姜炯哲

2009年,韩国导演姜炯哲在第12届上影节获得亚新最佳影片奖,他的处女作《非常主播》随后刷新了韩国电影史上喜剧片的票房纪录,并让姜炯哲同时斩获第30届韩国青龙电影奖新人导演奖。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36岁的男人突然见到自己22岁的女儿以及6岁的孙子之后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其贡献的经典的“少父长女”的故事模型也广为其他影片借鉴,改编自这部影片的中国电影《外公芳龄38》也在2016年上映。姜炯哲之后的《阳光姐妹淘》《老千2:神之手》《摇摆狂潮》等影片都是具有明显商业元素的影片,这些都与他在处女作当中的表现密不可分。

亚新奖除了有新人新作,还有“旧人新作”,那些影坛成名演员、后期以及原创作者都会在这个舞台上一显身手。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如此,由台湾广告导演邓勇星跨界完成的《到阜阳六百里》如此,来自日本以作家身份出道的安藤桃子的银幕处女作《0.5毫米》如此,由编剧转而成为导演的台湾影人陈宇诘的首作《再见女儿》亦是如此。

蒋雯丽导演、编剧的《我们天上见》获得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

除了这些新人故旧之外,还有许多亚洲导演在亚新奖上取得过不错的成绩,如马来西亚导演陈胜吉(作品《分贝人生》),伊朗导演哈桑·叶塔潘拿(作品《有话未讲完》)、日本导演清原惟(作品《我们的家》)以及演而优则导的斋藤工(作品《空白的13年》)、韩国导演鲁德(作品《恋爱的温度》)等,他们的早期长片作品都登上过亚新奖的舞台,也相信亚新奖的经历会帮助奠定他们在之后持续创作优秀电影作品的信心。

从传统强国到“一带一路”,对标亚洲其他新人单元

而在未来,金爵奖亚洲新人单元也将以更重的分量,为亚洲电影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如今,亚新二十年发展稳健,但也有成长的阵痛:疫情期间中断过,也有宣布入围未能评奖的尴尬;同时,知名度、孵化能力、辐射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都需要上一个台阶。所以在二十周年的时候,对标亚洲范围内其他的新人单元,才是我们亟待要做的功课之一。

除了上影节亚新奖,亚洲范围还有许多其他的电影节也有一些面向新人的奖项设置,如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新秀电影竞赛、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亚洲未来”单元、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新人导演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注目未来”单元等。

香港国际电影节本就是一个针对新人新作的非竞赛型电影节,入围的影片有许多都是导演的首部或第二部电影。其新秀电影竞赛最早并没有单设华语单元,到2019年开始才单独设立了新秀电影竞赛(华语)这一单元,体现出香港电影节在面向世界的同时,也逐渐担负起对于华语电影的责任感。相比于上影节,香港电影节不仅是面向亚洲,更多的是关注世界,其新片片单囊括世界各地。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设立于2013年,它以“从亚洲向世界,从亚洲向未来”为座右铭,为执导影片不超过3部的亚洲新锐导演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和通过竞赛获得认同的渠道。釜山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同样也是面向亚洲导演的第一部或第二部电影。所以,东京和釜山这两个电影节的“新人奖”设置比较类似。

相比于上影节亚新奖,香港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釜山电影节的新浪潮奖对于电影创作的层面的关注较小,只设置了针对影片的最佳电影奖。相比于上影节涵盖导演、演员、编剧、摄影各岗位的奖项设置,这些电影节“新人奖”的视野,还是有所欠缺。

而后起之秀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注目未来”单元则与上影节类似。此单元包括“最受注目影片”、“最受注目导演”、“最受注目编剧”、“最受注目女演员”、“最受注目男演员”、“最受注目艺术贡献”、“评审团特别提及影片”这7个奖项,同样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关注到电影的各层面。北影节“注目未来”单元同样也是面向导演的首部或第二部影片,与上影节仅对亚洲的关注不同,北影节更强调世界性,面向全球各国征集作品。

近些年来,上影节与其他国家电影节的联系逐渐加强。亚新奖与东京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达成了合作,互推新人新作。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上影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节的合作也逐渐加强。2018年,上影节建立了“一带一路”巡展机制,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一带一路”国家影片逐步进入到亚新的视野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去年获得亚新奖最佳影片的《星期日》(乌兹别克斯坦)和最佳导演之一的哈萨克斯坦的艾苏丹·塞特(作品《奔逝》);而今年入围亚新除了传统的电影强国日本、伊朗、印度之外,还有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意大利三国合拍的电影《燕子》。相信随着中国电影“引进来、走出去”的步履越走越坚定,上影节的亚新奖也会很快迎来自己第二个璀璨二十年。

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星期日》(乌兹别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