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虎嗅网 ( ) • 2024-06-17 17:5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李翔李翔(ID:gh_b19aab226944),作者:叫我以实玛利,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从WeWork故事出发,探讨了泡沫、创新与周期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公司从创立到衰落的过程。

• 💡 WeWork在经济下行期创新共享办公模式,成功满足了未被开发过的用户需求

• 📈 初期WeWork以小规模可行性模型赚钱,但随后变为泡沫,并在周期变化中出现问题

• 💰 各方玩家入场导致WeWork估值不断被抬高,最终面临破产保护的境地

之前读过写WeWork的精彩非虚构作品《亿万负翁》(英文叫Billion Dollar Loser),也看了拍WeWork的美剧We Crashed,非常精彩,从媒体叙事的角度,是一个泡沫故事的完美案例。

上周末又看了一本同题作品《泡沫边界》,同样精彩,而且还有很多信息增量。尤其是在写到孙正义和软银愿景基金的部分,作者拿到了更多的料。这篇文章倒不是想再重复一遍这个故事,而是重新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第一个感受是,共享办公这个模式创新其实是出现在经济下行期,有点像现在。‍‍‍‍‍‍‍‍

WeWork开始诞生的时候,正处在上一个经济周期的低点。WeWork以及两位创始人之前的一家类似公司,创办的时间和地点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纽约。因为房地产泡沫破灭,包括金融在内很多行业受到冲击,纽约商业地产空置率提高。但是WeWork的创始人发现了一个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那些在星巴克或者在家办公的自由职业者,可能也愿意到写字楼里办公,只不过没有合适的供给。

他们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叫“绿色办公桌”。《泡沫边界》里面这样写:“神奇的是,即使周遭的经济屡屡崩溃,绿色办公桌的业务仍能继续蓬勃发展。次贷危机引发了国家金融系统历史性的重大崩溃,而纽约正处于震中。经济体系的每个角落似乎都受到了冲击。然而,不知何故,小企业主们仍然想要布鲁克林的办公空间。也许是为了灵活性,也许是因为曾经的银行家们也加入了自主创业。不管是因为聪颖还是运气,诺依曼和麦凯威显然发掘出了这个未被开发过需求的产品,还是个能赚钱的产品。”

2009年年中,绿色办公桌被卖掉,当时三个合伙人每人拿到了50万美元。其中的两人,诺依曼和麦凯威拿着这笔钱,创办了后来WeWork。

第二,WeWork的模式在开始的时候其实是跑出了最小可行性模型的。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赚钱的,而不是像后来那样变成了一个大坑。

书里面有一个数据,2011年WeWork比2010年收入增长了接近四倍,在这么高增速的情况下,WeWork也仅亏损了5万美元。2012年公司预见可以盈利。

硅谷知名基金Benchmark决定投资WeWork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公司的财务数据不错,“他们对WeWork强劲的财务状况十分满意,WeWork通过楼房获取的利润在扣除其他开销前,与一些软件公司的利润相当。”

当然,Benchmark的疑虑是,WeWork很难像互联网和软件公司那样,规模增长但边际成本却不会同比增长,毕竟WeWork本质上做的还是房地产。但创始人诺伊斯认为他可以找到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后来诺伊斯给WeWork的概念是:一个实体Facebook。

因为投资了eBay、Uber这样的公司而大名鼎鼎的Benchmark,投了WeWork1500万美元,给了这家公司1亿美元的估值。这笔投资相当于为WeWork的科技属性和高增长潜力做了一个背书,因为Benchmark专投这样的公司。

迄今为止一切都很好。如果创始人没有那么贪婪地想要获得超高速的增长,如果接下来市场上没有那么多钱,那么WeWork可能会成为一家盈利状况还不错的十亿美元甚至几十亿美元的公司。

接下来,周期开始发挥作用。周期改变了这场游戏里的玩家,也改变了可以投入到这场游戏中的筹码。

WeWork的估值在后面不断被抬高,这里面当然有创始人非常善于讲故事、非常有野心的成分,但跟另外三个跟周期有关的玩家入场有更大关系。

首先出场的玩家是原来只投二级市场的大基金,比如富达、普信,这样的基金开始投科技创业公司。金融行业原先的传统是,风险投资投初创企业,上市后,风投机构卖出股票退出,而富达、普信这样的大基金开始在公开市场上买入。

但这个传统开始改变。亚马逊1997年上市时才4.4亿美元,之后市值的增长主要是在二级市场上完成的。但是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上市时估值就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越来越多创业公司在上市之前就已经释放了非常多的增长。

结果是,原来只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的大基金,也开始投资还没有上市的创业公司。他们用来做风险投资的钱,只占他们管的钱的一小部分,但对风险投资行业而言已经非常大了。比如2015年,这些基金用于风险投资的钱是80亿美元,当时风险投资行业一年的募资额也就是380亿美元左右。(富达一家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大概是7000亿美元左右)

两支大型基金,普信把WeWork的估值抬到了50亿美元;半年后富达把估值抬高到了100亿美元。

然后,第二个玩家登场:来自中国的基金弘毅投资。弘毅2015年的一笔投资把WeWork的估值抬高到了超过150亿美元。市场上充裕的钱,再加上中国玩家想要融入全球的努力,让包括WeWork在内的明星创业公司有了更充沛的资金来源。不止是WeWork,2014年的时候,Uber也进入了中国。能够投资这些全球明星创业公司,也是中国基金加入全球顶级基金行列的入场券。

第三个玩家是软银的孙正义。WeWork的最高估值470亿美元是孙正义给的。愿景基金投在WeWork上的钱超过了100亿美元。孙正义对WeWork的期待是,它会是比阿里巴巴更大的成功,它能够通过改变房地产市场让自己在2028年达到万亿美元的市值。

孙正义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个人性格和追求,孙正义这样的大亨,追求的是颠覆和改变,让自己成为科技界比肩贝佐斯、盖茨的大人物。他找到的方法是成立单支基金规模达到千亿美元级的愿景基金。另一方面,还是市场上钱太多了,以及来自美国之外的钱,尤其是来自中东的主权财富基金对于获取全球科技影响力的渴望。

宏观环境加上新玩家手持大量筹码入场,让泡沫越吹越大。

诺依曼为WeWork设定的愿景是,这家公司会是包括共享办公、房地产开发和服务三块业务的行业巨头,其中每一块业务都会价值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WeWork会是一家价值三万亿美元的公司。

当然,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上市受挫,创始人出局,软银把这家公司私有化,然后在2021年时以80亿美元市值上市,但是之后市值就一路下滑到4500万美元左右,2023年11月时,WeWork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不过,一个有趣的对比是,在同期也被诟病的优步,如今市值已经达到了1500亿美元左右。所以,如果WeWork能够得到好的管理,如果没有之后发生的疫情,这家公司能不能证明它可以扛过周期,在泡沫破灭后保持一个合理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李翔李翔(ID:gh_b19aab226944),作者:叫我以实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