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4-06-19 18:40

进入2024年,云计算行业的价格战,似乎比以往来的更加猛烈一些。而且随着大模型的集体降价,这场席卷行业的降价潮流,变得愈加汹涌。

如今从价格到大模型再到算力,能够拉升行业渗透率的领域,基本上都成了巨头们“拼杀”的战场。剧烈拼杀之下,巨头们逐渐将触角伸向了海外。

国内市场卷不动了

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专属云服务市场(2023下半年)跟踪》报告显示,2023年下半年,专属云服务市场同比增长18%,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了194.9亿元人民币。其中专属托管云服务市场,同比增长17.5%,规模达到了190.8亿元人民币;专属云服务市场同比增长45.6%,规模达到了4.1亿人民币,仅占据2.1%的市场份额,而这些只是专属云部分。在数字化浪潮下,国内云市场已经成为科技巨头,竞相角逐的热门领域,从互联网领军企业到电信巨头,各方都在不遗余力地,在这片“云端”战场中谋求一席之地。

首先,非公有云市场竞争激烈,由于行业客户自身的原因,参与的云厂商普遍面临较大的运营压力。比如,在政企市场,尤其是很多国有大中型集团公司,会更加强调云服务的定制化,很多客户倾向于推动云的专有化,因此定制化程度较高,很难规模化推广,加上较长的回款周期,导致很多厂商必须冒着 “回款不力、现金流吃紧”的风险,来维持业务运转。

另外,业内除了传统的政企云服务商如新华三、中兴、华为等之外,如今还有移动云、联通云和天翼云的参与,行业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即便强大如阿里云,在巨大的盈利压力之下,也不得不“忍痛”优化了整个定制化项目团队,将业务聚焦于更加标准化的产品之上。

其次,面向潜力较大的公有云市场,各路头部厂商则为了抢占市场、扩大规模,大打价格战。以阿里云为例,在确定了整体战略为“AI驱动、公共云优先”之后,阿里云很快打响了2024年公共云赛道价格战的第一枪。2024年2月29日,阿里云宣布,全线下调云产品官网价格,平均降价幅度超20%,最高降价幅度达55%,这次降价号称“史上最大力度降价”。

阿里云用“两个最、一个首次”总结这次降价:历史上参与产品范围最大——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受益群体最广——数百万新老用户都能参与;首次让利给存量订单未履约的部分。后面4月8日,阿里云继续宣布,海外市场全线降价,覆盖全球13个地域节点部署的核心云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平均降幅23%,最高降幅59%。

京东云在阿里云宣布降价当晚迅速跟进,宣布“买贵就赔”即刻生效,全系核心产品继续参与全网比价,包含计算、存储、网络等产品,可满足客户上云、用云全链条服务需求。实际上,这早已经不是行业第一次降价了。早在2023年5月,阿里云、腾讯云、移动云等头部云计算厂商,就已经掀起一轮“价格战”,推动旗下产品降价。相比上次,这一轮云服务的降价,显然更加的宽泛、力度也更大。

阿里云、腾讯云按下出海加速键

在国内市场越来越卷的情况下,很多云服务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比如,此前阿里云新增的数据中心区域,就有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墨西哥等国家。除了阿里云之外,BATH等巨头,也陆续在海外推动云业务发展。与之前的“被动出海”不同,如今国内云服务厂商的出海,主动性更强。

一方面,云巨头不断新增的海外云服务基础设施,使其本地化服务能力得到了不断增强。数据显示,腾讯云在海外有16个数据中心和数据节点,覆盖全球五大洲,不久前才刚刚在泰国曼谷、德国法兰克福和日本东京投产数据中心。华为云则于去年9月,刚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建立了全球第30个海外数据中心。百度CTO王海峰此前也对外透露,百度已在全球十余个地区,建立了大规模数据中心。

与之相比较,截止目前,阿里云在全球30个地域运营89个可用区;新一轮投入之后,将增加到31个区域和95个可用区。随着越来越多云基础设施的建立,云服务出海将变得更为便捷。毕竟,全球范围内更多的数据中心,意味着更强的服务能力和更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另一方面,在出海过程中,巨头们充分借助其本身的经验、客户优势以及技术实力,在海外站稳脚跟。以阿里云为例,其拥有让人艳羡的飞天操作系统,并借此赢得外界对其技术实力的信任;另外,在项目背书方面,其曾多次作为奥运会云服务提供商,这样的实力很容易打动海外客户。

在具体策略方面,阿里云强调本地化打法,并结合不同市场采用不同的打法。比如,针对相对封闭的市场,阿里云就选择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建立合资公司,阿里云负责技术和产品,本地化团队负责市场。比如,在印尼阿里云选择与当地的10多家本地高校合作;在沙特阿拉伯,阿里云与中东最大电信公司沙特电信成立了合资公司,并在当地运营两座数据中心。

与阿里云不同,华为云的目标始终都是成为全球云。这一方面源于华为本身的ICT背景,使其掌握了大量的政企客户资源,遍及亚欧非三大洲,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华为云有华为分级经销的手机渠道为底,可以低门槛增加代理商人数。同时,华为云还采用“云云协同”的方式,实现华为云与华为终端服务、第三方运营深度协同,实现多云部署。

而在腾讯云的出海策略中,其主攻的方向核心是三个:金融、社交娱乐和跨境电商。之所以这么选择,一方面源于腾讯云继承了腾讯的社交娱乐基因,本身的行业经验足够丰富;另一方面其具备非常强的音视频能力,这使其可以在社交娱乐等领域,发扬自身技术优势,优化合作伙伴的产品体验。

总体来看,尽管各家都在想尽办法出海,但是各家出海的具体路径却并不相同,而是因地制宜地根据自身情况,来灵活调整自己的布局和方向。

深耕亚太或成重点

虽然说巨头在海外的布局遍及各大洲,但若仔细盘点不难发现,综合优势更显著的亚太地区,才是巨头推动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据《云计算白皮书(2023年)》显示,2022年,北美洲占据了全球52.1%的公有云市场规模,排在第二、三位的是欧洲和亚洲,占比分别为23.4%和18.4%。其中,亚洲市场规模增速超过30%,将成为云计算市场竞争的下一个战场。

一是地缘政治带来的冲击,对巨头在北美、欧洲市场的布局产生了不利影响。早在2020年8月,美国商务部就将华为,在全球21个国家的38家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其主要涉及目标为华为云。之后,美国政府施压德国电信和西班牙电信等欧洲科技企业,敦促他们从所谓“保护数据安全”的角度考虑,不要与华为云等中国云计算基础设施供应商合作。随后不久,以阿里云为代表的中国云服务厂商,也陆续受到了美国的制裁。与华为云被制裁的原因类似,阿里云之所以会被制裁,主要是因为中国云服务的发展太快了,这无疑让西方感到了压力和威胁。

另外,在全球贸易政治化越发明显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利用国家安全等政治口号,一些竞争对手则利用本地优势鼓噪舆论、煽动对立,导致像tiktok这样的优秀跨国公司,时常徘徊于政治操弄与对手排挤的漩涡之中,这些因素都会大大影响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发挥自己潜力的可能。

二是亚太受文化、经贸因素影响,其本身与国内市场有着诸多的契合度,非常有利于进行市场拓展。目前来看,国内云厂商已经将重点放在了亚太市场了。毕竟,相比较准入规则相对严苛的欧美市场,中国与亚太市场地缘相近,文化、消费习惯类似,阻力相对较小,中国云厂商进入相对容易。另外,在东南亚很多国家,由于互联网发展较晚,其本身的增长势能非常强劲,这为云服务巨头们开拓东南亚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当前欧美与我经贸碰撞激烈的情况下,加快在亚太市场的布局,已经成为当下云巨头的必然选择。

“云”出海成全新增长极?

从全球来看,目前在全球排名前几的云巨头,如微软、谷歌、亚马逊等,无一不是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因此,尽管当下“云出海”存在诸多挑战,但是中国云服务企业想要持续壮大,走向海外仍是必由之路。

一方面,相比单一的国内市场而言,海外市场机会仍然很大。尽管如前文所述,欧美一些国家,对我国的云服务企业的确不够友好,但是整个欧洲也并非铁板一块。比如,同处欧洲腹地的匈牙利、塞尔维亚,就对中国比较友好,很多中国企业出海都喜欢在匈牙利建厂。除了匈牙利之外,中东、俄罗斯、巴西以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也比较友好,都是中国企业出海可以参与的市场。

从中国云服务企业自身情况来看,各家云厂商有各自的优势,也都有各自的出海策略。如前文所述,中国云服务企业在出海方面,各自结合自身的情况扬长避短,都可以在海外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另一方面,尽管海外的环境复杂、规则多,中国企业出海试错成本高,但一旦成功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增长空间。比如,面对欧美等海外市场,很多中国云服务企业,可能很难轻易说服自己的客户,将已经上传到亚马逊等云巨头上的数据,迁移到自己的平台之上。同时,海外复杂的法律环境,可能会稍不注意就引发各种处罚。

但类似的事情,对于出海企业而言,几乎是必经之路。早年的华为以及如今的tiktok,都曾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但如今它们获得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影响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面对出海的挑战,我们的企业不能一味地退缩,而是应该抓住机会、迎接挑战,趋利避害方能在海外市场闯出一片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韭菜财经APP”(ID:jiucaifin),作者:韭菜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