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6-22 17:41
Stephanie的回答

非常喜欢,完全被打动,重点推荐所有有小朋友的父母,带孩子一起去看。

电影讲了一个特别朴素的道理:接受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自己。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其实很多人都不懂,或者不愿意承认。


个人觉得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讨论情绪、讨论「你现在是什么感受」这件事被过分边缘化了。然而,承认和接纳情绪、直面和接受自己、做自己,是人生宝贵的一课,也是永远要面临的课题。

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了我们要如何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进入高中的 Riley,因为要跟好朋友分开,在面对陌生的新环境时感到孤独和不安,因此产生了「我不够好,他们不会接纳我」的恐惧。出于担心自己不合群,担心孤独,她做出了违背自己心意的选择。而这一切的根源是她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电影通过焦虑、嫉妒、无聊的情绪,非常直白地展现了自我怀疑产生的过程:因为害怕孤独,Riley 选择迎合和讨好,而逃避的恐惧只会滋养自我怀疑的种子,最终让她在一个时间点爆炸,被「我不值得」的风暴吞噬。因为人只有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需求的时候,才会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才能真的感受到快乐。

事实上不仅仅是青春期,再长大一些,进入职场、进入亲密关系,这样的场景都会反复重现。


诚然,在小时候就能够有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自信和自觉事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下长大,有一个完善的兜底系统(例,知道无论做什么父母都能接纳和包容自己,而不是「靠好成绩和听话换取爱」)是一种奢侈。

对于更广泛的人来说,都是在青春期之后,通过自我治愈和教育,学会了相信自己,学会了相信「我不需要通过证明自己来获得被爱的权利」,学会相信自己有天然被爱的资格,进而拥有爱人的能力。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其实过去三十几年,我的脑子里一直都是焦虑在做主。也是到了今年,我才稍稍学会了为快乐让一些空间,学会了跟焦虑相处 —— 给他一杯茶,让他坐下。

我也是在最近才意识到,太过注重效率,要「解决问题」,而忽视了疏解情绪,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健康的方式。屏蔽情绪,不代表它就会消失,它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严重。因为越长大,我们的包袱就更重 —— 更要面子,更怕丢脸,更多 ego,也就更难面对自己。

就像电影里的 Joy 一样,到最后才意识到,那些不愉快的经历根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它同样铸就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她反而不需要担心这些负面经历会滋养初糟糕的想法,让 Riley 成为糟糕的人。毕竟,我们总可以从错误里吸收,当智慧都酿成红酒,仍可一醉自救。反而是一味把它们藏起来,假装它们不存在,才会造成自我构筑的缺失。

(当然我也同时认为,在面对、接纳、处理情绪,以及沉溺于情绪之间是需要有明确的边界。

而认可「是的,我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再问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无论答案是什么,接受自己「这就是我」,是成长必修的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