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6-22 21:14
盐选成长计划的回答

21 世纪的生存法则,不是进工厂,也不是当白领,更不是进体制内。
普通人如果想逆袭:
千万千万要抛弃「白领视角」,要学会用「老板视角」看问题。

失业和铁饭碗

失业现象

公元 1380 年,洪武十三年,大明朝的宰相们发现自己「失业」了。

就在这一年,朱元璋下了一道圣旨,废除了持续 2000 多年的宰相制度。

从此以后,朱元璋将直接面对六部百官,再也没有中间人赚差价。

大明朝的宰相们有没有惴惴不安?有没有抱怨连天?好像并没有。

没有了宰相们的预审,朱元璋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到了朱棣,勉强还撑了一撑;到了第三代就不行了,于是宰相制度又偷偷恢复了,只不过不叫「丞相」了,叫「内阁大学士」,权力还比以前更大了。

宰相制度不能废除,是因为让皇帝每天工作 14 小时,他根本承受不了,必须有一个助理。

换言之,宰相存在的土壤是文牍繁重,只要土壤存在,就一定要有宰相。

草原

在中华文明 2000 多年的历史当中,很多时间都是在和草原游牧民族搏斗。

匈奴、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室韦、女真……中原王朝取得了无数胜利,燕然勒石、亡胭脂山都好几回,可是始终无法将游牧民族根除。

因为中原/草原的势力分界线,地理上就是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也是农耕区与牧区的分界线。

出了张家口就是草原,无法耕作,养不活农民,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自然习惯骑马生活。

生产力得不到改善,中原王朝是不会对草原有野心的。

后来的故事就简单了,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工业革命。

有了铁路科技后,铁路可以一直通到库伦(乌兰巴托旧称)了。

有了铁路做经纬网,游牧民族再也没有威胁,因为时代变了,草原轻骑兵的土壤不复存在。

清朝后期,还有一股势力大得吓死人,足足有几十万人,而且素质优良,组织严密,它就是漕帮。

当时的清政府也对漕帮极为忌惮,几次三番想要予以瓦解或控制,却一点效果都没有。

漕帮还是那么多人,而且自发围绕着几个「龙头」形成了紧密堂口。

可到了清朝晚期,不等清政府动手,漕帮居然烟消云散了。

因为技术发展,大轮船出现了。

从江南到北京,走海运更省钱,京杭大运河一经荒废,便不能复起,运河都没了,漕帮自然也就散了。

司空

世人对于力量,往往缺乏真正的了解,分不清虚名和实利,自然也就分不清宰相头衔和构成宰相的力量。

宰相无非一个虚衔,封谁做宰相仅仅是皇帝的一句话。

有时候,一些很高的职位却一点权力都没有,比如太傅、太师、司空。

有些时候,宰相又有可能是非常强势的。

曾国藩只身入北京,功高而不震主,61 岁善终,这背后不是慈禧的心慈手软,而是他背后有整个湘军。

湘军既然没解散,谁敢动曾国藩半根毫毛?所以,当宰相背后的力量是他身后的势力时,则宰相就是无敌的。

台面上的人物可以换,但土壤是永恒的,树大根深。

真正的铁饭碗

这篇文章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讲历史,前面的内容只是铺垫,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是职场和情感。

什么是铁饭碗?很多人把铁饭碗理解为文凭和职位,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比如说,你家里年迈的父母,对你人生的期待肯定是:读个好大学,拿个不错的文凭;找一家承认你文凭的公司,找一个好工作;公司里混个头衔,社会有面子;在公司里拉帮结伙,尽量把根扎下去。

如果把你的父母作为原型,观察他们的人生轨迹的话,你会发现,他们这一代的办公室政治已经到了十分可怕的地步,一个眼神、一个语速都可以研究十七八次。

可能你父母在单位里可谓是树大根深,没人能把他们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剔除出去,然后有一天,企业倒闭了,他们扎根宿主一辈子的寄生虫囊——整间工厂,被人一锅端了,他们下岗了。

你的父母之所以结局这么惨,是因为他们混淆了一个概念。

他们追求的是「宰相的名头」,而不是「宰相背后的力量」,于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他们费尽心机,花一辈子追求的那些职务,其实是最没有力量的。

当然,他们也踏空了房价。

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竞争无所不在,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竞争就没有停过。

因为竞争,所以所有的系统都要竭尽全力削减成本,增加产出,激发创新。

整条供应链上面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打磨,打磨,再打磨。

对效率的追求使得链条上每一个臃肿的环节都不能够忍受。

20 世纪 90 年代,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搞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40 岁裁员」,让当时的国人颇为震惊。

辛辛苦苦熬了十几年,好不容易凭资历混到了中级经理,却在 40 岁的时候收到一纸裁员令,让你到人才市场另找工作。这一切皆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