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不分類 - 聯合新聞網 ( ) • 2024-06-22 23:28
胸腔内科人手吃紧,招募新血遇到挑战。记者叶信菉/摄影胸腔内科人手吃紧,招募新血遇到挑战。记者叶信菉/摄影

长久以来,胸腔科被医界讥为「又累、又没钱、还会被告」,SARS、H1N1、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接连出现,胸腔科医师负荷遽增,导致年轻医师不愿投入,胸腔科医师人数不足,出现雪崩式下降,20多前每年近百人报考,现在只剩下37人。

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理事长陈育民表示,目前执业胸腔科医师多在SARS前就加入,为五十岁以上的中生代医师;年轻医师看到重大疫情带来的工作负荷,加上薪资待遇不成正比,几乎不愿投入,恐在下一波疫情时,形成国安危机。

/*.innity-apps-underlay-ad {z-index: 34 !important; }*/ .innity-apps-underlay-ad ~ .header {z-index: 35;} .innity-apps-underlay-ad ~ .main-content .inline-ads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eyeDiv ~ .footer{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2;} /* sizmek_underlay 投递调整置底 z-index 权重 */ .article-content__abbr__text {display:inline-block;} /* to be remove */

学会统计,胸腔内科医师年龄四十岁(含)以下者仅202人,41至49岁有401人、50至61岁有496人、62至70岁有198人、71岁以上有80人,平均年龄为52.47岁。胸腔暨重症加护医学会秘书长周昆达表示,前述医师年龄除凸显年轻医师不愿加入,更透露医师年龄分布不均,恐造成医疗量能隐忧。

「每逢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胸腔科医师人数均会下滑,尤其新冠疫后,几乎没有医师愿意投入。」周昆达说,学会多次提出呼吁,期待看到点值改善,却一直看不到转机,全球重大传染病以每五至十年发生一次的频率接踵而至,若年轻医师人数持续低迷,未来又爆发疫情,总不能靠著「老医师」在前线奋战、插管。学会为此于本月21日赴卫福部健保署争取支持。

台大医院过去几年胸腔内科研修医师招募情况均不佳,台大医院内科部副主任何肇基表示,去年仅招收2人,今年招收到4人,已算「特例」,应招收4至6人才属正常。

何肇基说,胸腔科在所有次专科志愿内,变成倒数,只能收到成绩倒数的学生,主因就是胸腔科需处理重症患者,值班、工作压力均大,却因没有自费项目,收入比同为内科次专科的肠胃科,低了二、三倍以上,只有愿意吃苦、有理想的学生才愿意选择胸腔科。

北荣往年约有4位胸腔内科研修医师,然而现在各医院已经找不到人。周昆达以北荣为例,今年更只剩下一个,还不见得研修结束后还会留在北荣,现行情况已是危急存亡之秋,必须赶快呼救。

台大医院胸腔科主任施金元说,导致年轻医师不愿投入,在胸腔科医师人数不足情况下,遇到重大疫情只能请求跨科支援,胸腔科医师则负责守住加护病房的重症病患,势必对医疗品质有所影响。

施金元表示,盼政府透过提升健保给付点数,让自费项目极少的胸腔科医师,获得与工作量相应的报酬。再者,胸腔科医师照顾加护病房胸腔重症患者,容易出现医疗纠纷,希望设置相关补偿机制,避免医师经常面对法律诉讼,将有助提升年轻医师选择胸腔科的信心。

健保署长石崇良表示,初步讨论会朝三方向著手,一是花费心力很多但点值给付却跟其他项目差不多者,会透过「医疗服务资源耗用相对值」(RBRVS)改善计划处理;再者加护病房照顾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照顾费用将研拟调整,优先保障急重难罕症病人,同时也希望给付调高后聘用人数也要维持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