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6-23 19:34
贝蒙斯坦的回答

这个提问的角度就错了。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马谡自荆州担任从事追随刘备,入益州后担任绵竹令,成都令,越巂太守,直到刘备去世前,已经追随刘备小十年了好吧。

现在你是领导,一个追随你小十年,被你不断提拔的下属,难道还需要某个特殊事件你才知道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日常的接触,交流,工作早就把对方的脾性摸透了好吧。

从读者角度出发,希望有某件事早就证明刘备所言非虚。

从论者角度出发,多半要夸张马谡在刘备时期的某个事迹,证明刘备之言其实早有印证。

这个回路就是错的,它彻底脱离现实,落入写小说的模式。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这番话,其实说明马谡这个人在日常工作中是没问题的。否则的话,他言过其实的属性早就因为实干不给力而暴露无遗,哪里还会瞒得过诸葛亮,哪里还需要刘备特意叮嘱呢?正因马谡日常表现是没问题的,所以诸葛亮对刘备的这番话不以为然。

君臣二人不会把马谡特意挑出来说,大概率是对蜀汉集团人物都有议论,由此决定哪些人可以重点培养任用。而诸葛亮器重马谡,自然推荐,刘备赶紧给出意见……

言过其实,就是说得比做得好。

不可大用,就是关键位置不能用。

因为说得好听,对马谡能力的判断会高于他的实际能力。

因为说得好听,马谡对自己的能力也会高估。

这个人不是不能用,而是要降低预期,保守的用。

马谡这类人的通病是什么?

是他们本身就很优秀。

正因如此,他们超乎自身能力的理论与表达才会无往而不利。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

迷惑他人的同时,也迷惑了自己。

你觉得他说得有一百二十分,保守给他一百分。

他觉得自己说得有一百二十分,怎么也能做到一百一十分。

日常工作可能只有七十分,但他实际能力有八十分。

不遇到八十分以上的重要任务,你都没法让他现出原形。

倘若把马谡放在参谋这个位置上,那是非常优秀的。

但他这么优秀,实干也没问题,除非你看穿马谡的本质,否则的话,这种人早晚会担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