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6-23 22:07
Like Bear的回答

尼卡:

尼卡一词出自「尼卡起义」,是发生于东罗马帝国的一场底层暴动。

而尼卡形态在设计上,带有着的则是东方特色。首先,确实有一位神明,是会任何场合下都会哈哈大笑,以快乐示人,也就是「欢喜弥勒」。同时,也也有一位神明,是以白衣示人,象征着一尘不染的净土,谓「白衣弥勒」。于是,用东方文化的视角看,尼卡形态实际上也就是弥勒形态。

时至今日,大众往往看到的弥勒像多为「欢喜弥勒」。而这也恰是历代专制统治者的有意为之,用「欢喜弥勒」掩盖「白衣弥勒」。因为「白衣弥勒」在古代中国所代表实际意义也正是改天换日的造反。而关于此前的橡胶状态,也就有了两种解释,一个是大肚能容的适应性,另一个也即是受尽折磨的「人皮」。在忍耐与忍受间不断膨胀自己的表面,其到最后的也只有爆发。

于是,无论是尼卡的名字,还是尼卡的设定,其代表的正是人类集体意志中有关于「暴乱」的具现。当人们进入寺庙时,基本都看到一尊笑哈哈的胖和尚,但却几乎想不到他曾经的面貌也竟一位狂暴的造反者。而统治者的厉害,却也不是完全抹杀掉这一形象,而是用一位胖和尚的样子逐步替代了原先的白衣猛男。而这个故事也就是现实中的对于「消失的一百年」的抹杀。他还是他,但他已不是他。

继而,尼卡的假名“二力”,正是比喻尼卡的形象出自于对两个弥勒形象的捏合,将掩盖的一面与真实的一面混成在一起,在哈哈大笑的外表下,隐藏的则是他极致的愤怒,而他表达极致的愤怒的方式,却又是哈哈大笑。彻底的大笑,正是对于内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的一种极致的释放。在此,尼卡与乔伊波伊也就有了区别。

乔伊波伊是在这种歇斯底里地大笑中找到了真正快乐的人。而尼卡通过大笑来宣泄自己情绪的方式如果不加节制,其实也一种变相的「SMILE 果实」——不是每个尼卡最终都能够成为乔伊波伊。尼卡的另一个结局,也正是「哥谭市」中的 Joker。同为「本我」的觉醒者,Joker 与 Joy Boy 之间也只有一线之隔。暴乱和起义二者相差的距离往往也仅在毫厘。

而另一面,也只有看到了尼卡是造反的代名词,才能理解为何乔艾莉·波尼也能进入尼卡形态。因为造反是对于未来的期待,对于未来有着极致期盼的人,同样也可以进入尼卡,弥勒的另一个名字,正是「未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