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虎嗅网 ( ) • 2024-06-24 09:4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eBeyond(ID:BeBeyondG),作者:BeBeyond,原文标题:《放弃讨厌的税务专业,我靠体育闯进曼哈顿|100种留学人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讲述了作者放弃讨厌的税务专业,通过体育闯入纽约曼哈顿的经历和成长。

• 💪 作者靠体育闯进曼哈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 📸 作者对摄影有浓厚兴趣,在纽约展开了新的摄影探索

• 🏙️ 纽约的经历让作者变得更为成熟,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过去的十一年里,我一直被笼罩在“学历”的阴影下。初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让我去到了慈溪很好的学校,但“成绩没那么好的”班长身份却压得我喘不过气,也让我经历了被边缘化的过程。

在拿到NYU Sports Business offer的当天,我哭了一整个晚上。我想说:我能靠体育走进中学,我就能靠体育走到曼哈顿。所以这个纽约我是一定要来的,在踏入真正的社会前,把一切都清空,给自己一个毫无负担的开始。

纽约又脏又乱,但我还是喜欢上了这个城市

算算日子,我来到纽约已经快一年了。在纽约的日子很惬意,NYU的课程不多,除去Final的时期比较痛苦外,我有大把的时间去和这个城市、以及和自己相处。

我很喜欢我住的地方,是我心中纽约的“世外桃源”。我住在长岛的河边,一河之隔就是曼哈顿,楼下的公园干净又安静。记得刚搬来时碰上露天电影放映活动,以曼哈顿的高楼和天际线作为背景,伴随着夏天的风和人群的喧闹。果然,最好的风景在对岸。

我不是一个极简主义的人,我喜欢买些小物件把我的房间填满。冰箱上拍立得的照片和房间架子上的相机,都让我感受到一种名为“家”的安心感。我的相机设备不少,一个富士的微单,一个理光卡片机,一个运动相机,一个拍立得,一个胶卷相机,最近还新入手了大疆的Pocket3。

我对摄影的兴趣从初中就开始了,我特别喜欢取景器定格画面的快门声。起初,我钟情于静物和风景的拍摄,很少捕捉人像。摄影有许多技巧可学,但我不喜欢模版化的东西,我更爱随心探索,拧动按钮,在随机参数中寻觅灵感。

不过来到纽约后我拍人像也变多了,和朋友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是在这个时间和地点发生的,我下意识觉得这些时光以后不会再有了,所以我就本能的想要多记录一些关于“人”的画面。

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孤身一人拖着行李箱来到纽约。

我对纽约的初印象其实并不好。街边随处可见的流浪汉,空气中弥漫的大麻味儿,再加上频频发生的枪击事件,都让我感到不安。

我还记得那天在地铁站闻到难以忍受的臭味,又在回家路上不巧撞见有人在路边上厕所,“纽约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共厕所”这句话不受控制地从我的脑海里生成了。

纽约地铁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存在。夏暖冬凉,蟑螂老鼠蹦迪,晚点、停运、改线随心所欲,车厢内占一排座位睡觉的流浪汉臭气熏天。尽管如此,不难偶遇的艺术家们常常是我在赶路途中的慰藉。有时是音乐,有时是舞蹈。

这就是纽约地铁,它又脏又乱,但又让人们无法拒绝它的高效便捷,又能为各种各样的人们提供表演的舞台。是啊,正如纽约这座城市。

与自己的青春和解

留学的想法其实早在大一大二就开始萌芽了。我本科读的是税务专业,当初选这个专业是因为我考上的是财税学院,同时学点有关稅的知识也对我未来从商有帮助。但我学了之后发现,我是真的很讨厌这个专业。

税法本身还在不断更新完善的路上,且对各种各样税率和条款的记忆像把一张完整的纸撕得烂碎撒在地上让我捡。我知道自己更喜欢确定的,界限分明的事物,同时我又讨厌枯燥,无聊又乏味的事。

其实我认为选本科专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很荒谬的一点就是在国内,大部分人很难选,或者说根本都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

因为从小探索自己兴趣特长的机会就不多,而且大家对各种行业也没有真实的认知,就只是根据自己的高考分以及对专业的想象和家人的意见选专业,这简直就是盲婚哑嫁,选到自己喜欢并擅长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而国内的考研并不适合我,我是个坐不住板凳的人,所以,留学就成了我最好的选择。

拿到NYU offer的当天,我哭了一整个晚上,并不只是为我这一年申请所付出的努力,而是对于我整个青春期自卑的释怀。

小学的时候我学业成绩和体育成绩都很好,老师和同学都喜欢我。初高中我是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去的,去了慈溪当地很好的学校。

初中的时候其实我的成绩已经不是顶尖了,但我还是当了班长,因为我的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很强,我总是习惯于和班里的同学打成一片。高中的时候我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去到了更好的学校,起初,大家都非常喜欢我,虽然我的成绩不够好,但我也照例充当着班长的角色,在投票的时候甚至是全票通过的。

但高压的环境总是会让人做出一些没那么有理智的行为,在成绩为重要衡量指标的学校,渐渐有不喜欢我的声音出现,班里的小团体和“成绩不太好”的班长身份压得我喘不过气。

我很迷茫,也很无助,被边缘化的经历很不好受,从三五成群到形单影只,那段阴影笼罩了我的整个青春期。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自我内核,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苏醒的。

人是不可能在很舒服的环境里面改变自己,只有当你发现这和你以前的认知有区别了,你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改变。

我逐渐意识到,只要做真实的自己,喜欢你的人自然会被吸引。如果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反而无人真正懂你,因为你将不断变换模样以迎合他人。

当时的我始终沉湎于过去取得的成绩,不敢往前看,小学时跑100m的记录,到高中结束都没有被我刷新,直到大学时我突然跑出了一个很好的成绩,远超我小学记录的成绩,我突然就对体育这事儿释怀了。

所谓对过去一直放不下,是因为我未曾突破自己攀上新的高峰。其实学习这事儿也这样,所以研究生是帮助我走出困境的机会,而我必须要做到。

靠体育走到曼哈顿

在来到BeBeyond之前,我对于学历这事还尚未释怀,也很不自信。和我同期Workshop的学员都来自交大、复旦,我在学霸面前就自然觉得低人一头,  所以我超怕自己跟不上。但开课以后,我发现他们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和他们差的并没有那么多。

包括写作业这事,我总想着我要把它写得很完美,所以我就很难开始。但Linda告诉我,先不要考虑那么多,先写。其实这和吃薯片很像,你看着有那么大一包在那,但是把那个口子撕开后,那个气也就慢慢漏出来了,但首先你得先把那个口子给撕开。

于是我就开始逼着自己写,逼着自己每次按时把作业交上。虽然它没那么完美,但是先写出来,再去更迭版本是一个更高效的方法。其实我需要做的只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要去想后面的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等困难变得具象化后再去解决和面对。

而当时的我也完全没想到自己能和体育行业链接上,  BeBeyond帮我一起回看了自己的人生,那些我本来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背后都有着“独特价值”。

于是我想起陪伴我成长的田径训练,这其中一定有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吸引着我。我意识到我对体育的喜爱,意识到我可以从一个学生运动员成长为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的传播者,意识到我可以在体育行业里做些什么。

于是我决定用实践来拓展自己对国内体育行业的认识——去UFC做赛事运营实习。

用一句话来概括,赛事运营是为运动员“唱戏”而搭建“舞台”的工作。过程中每每接触运动员,看到他们在八角笼中挥洒汗水,听到他们说自己的故事,我总会想起自己是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的。

在UFC,我第一次以非运动员的身份加入更广泛的运动范围,也真实地看到了很多的人们,正积极地做着我想做的事情。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坚定了继续攻读体育项目的决心。

最后我顺利拿到NYU体育商业管理的offer,我想说,我能靠体育走进中学,我就能靠体育走到曼哈顿。我想穿越回去对那个15岁16岁的女孩说: 这些东西都是我自己的,虽然我的成绩可能比不上别人,那体育也是我的一部分,我的综合能力就是很强。

我已经成功给了我的青春期一个答卷了,我也终于可以释怀了。所以这个纽约我是一定要来的,在踏入真正的社会前,把一切都清空,给自己一个毫无负担的开始。

纽约,让我变得更为成熟

纽约这一趟,也确实没有白来。

不论是从我对未来的规划上还是内核的形成上,纽约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我在NYU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了美国体育商业化已经有了一个成熟的体系,这是国内所欠缺的。这个项目很好,他会请体育行业的guest speaker分享行业经验,课堂上也会讨论各种体育组织,更多的是在教我怎么在美国的体育行业做合格的一份子。

但我想做的是回国后在白纸上画画的人。我找不到一条既能做体育又能赚钱的路,而且我也不知道当体育成为一个赚钱工具的时候, 我是否还能保持对体育的热爱?所以本来想着回国后在体育行业创业的计划暂时被搁浅了。

当然也不是说我就放弃了体育行业,只是目前来说在中国确实还差把火,我也很难说服自己投身进去。所以我更倾向于先从自己擅长的事做起,先进行一些原始资本的积累,赚到钱后做一些实事推动体育文化的发展,比如说往山区捐篮球场。

纽约这座城市汇聚了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与他们相处时,就像在一面反光镜前审视自我。我习惯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人群,从中汲取不同的经验;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

我在纽约遇到不同的人,他们身上有着不同的让我羡慕的技能。在潜意识学习与模仿之前,我试着反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所追求的吗?我愿意为了得到这些技能而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质吗?

答案是否定的。也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我发现了一些自身之前未曾关注并认为理所当然的特质。

那些坚定保持自我的人,也许都经历过一场对自我的驯化。这种驯化并非轻松,它需要内心的斗争,与杂念和多余的欲望搏斗,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审视,只保留最核心的东西。

它最后会呈现为外表和行为的克制,生活简简单单,眼神干净明亮。有自己的原则,不被其他人轻易影响。

我想,正是这些特质,我才成为了现在的我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eBeyond(ID:BeBeyondG),作者:BeBeyond